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徐雪峰
[摘 要] 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理念日益成熟,如何有效理解和把握理念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课程作为知识传授的有效载体,其内涵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在课程思政和信息化教学改革大背景下,应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课程中,不断丰富课程内涵,打造职业教育“金课”,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思政改革;“金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6-0088-03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研究工作者、各级学校都迎来了课程思政改革的研究热潮。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金课”的概念,并要求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在课程思政改革的当下,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应结合专业实际情况,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采用合适的形式进行展现,打造思政“金课”。
一、“金课”定义
对于“金课”[1],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说法,其中,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的定义最为科学。吴岩所提出的“金课”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所谓“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所谓“创新性”,是指课程内容要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所谓“挑战度”,是指课程有一定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对教师备课和学生有较高要求。相反,“水课”是低阶性、陈旧性和不用心的课。
二、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对策研究
(一)组建多元教学团队,为课程思政的改革提供保障
一方面组建专业教师、思政教师、企业工程师多元化的课程教学团队,发挥专业教师的专业优势、思政教师的思想教育优势、企业工程师的职业素养优势,达到多方位育人效果。
另一方面在课程团队成员选拔过程中,选拔思政经验丰富的思政教师、德才兼备的专业教师、职业素养高的企业工程师。
(二)采用多途径、多方位手段,挖掘思政内容,确保专业与思政同向同行
1.明确课程思政元素方向
在思政元素挖掘过程中,应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等政治认同;中国梦、中国传统文化、国家重大工程等家国情怀;奉献行业方向的思政点:责任关怀、团队精神、纪律约束、吃苦耐劳等行业奉献;法制意识、社会责任、安全环保、健康卫生等职业操守;精益求精、质量意识、创新意识等工匠精神。
2.把握工匠精神内涵
邀请企业工程师认真分析岗位技能要求和职业素养要求,从敬业、精益、专注等多方面明确工匠精神内涵。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精益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专注就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精神,这是一切“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
3.找到理想的思政载体
根据工科专业特点,以体现工匠精神的思政元素为主,其他思政元素案例为辅,挖掘典型案例,遵循学生学习规则,由简单到复杂,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学习实效性及针对性,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真正实现立德树人。
(三)开发课程思政资源,满足教学改革需求
一方面以教师教学为中心,开发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案等资源,便于教师开展教学工作[2]。
另一方面针对“00后”学生多元化学习特点,开发文字、图片、视频、题库、动画等多元化的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四)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1.融合线上线下、理实一体、自主学习+在线辅导、同步课堂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2.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实现学生个体知识的内化,帮助学生实现完整精神与独立人格的成长。
3.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引入“大班教学、小组讨论、社会实践、网络运用”四个环节的多样化课程组织形式,突破“你教我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面对问题用主人翁的态度思考。
(五)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1.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企业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2.采用专业内容、思政内容、工匠精神等多元化的内容评价方式。
3.采用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
三、VR模型与材质课程思政改革实践
实践是检验理论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促进理论不断完善的有效途径。下面以VR模型与材质课程为例,说明“金课”思政改革的过程。
(一)明确课程思政目标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本课程的教学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
2.剖析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历史和行业领军人物的奋斗故事,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坚韧不拔的性格。
3.树立正确的技能观,积极参与社会科学普及和应用推广活动,为社会和人民造福,绝不从事危害公众利益的活动。
4.培养学生的虚拟现实工匠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树立社会主义职业精神。
(二)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以“工匠精神”培养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挖掘思政元素,具体设计如下。
(三)思政资源开发
1.文本资源的开发
为了便于教学的开展,制定VR模型与材质课程标准,进行5个项目的教学设计,准备射击游戏、淮安市数字博物馆文物展示制作、机械产品互动动画制作、太空游戏等项目文本内容,并进行整理。另外,还应开发对应的题库5套,便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2.图片资源开发
为了满足“00后”学生学习需求,搜索了射击游戏、淮安市数字博物馆文物展示制作、机械产品互动动画制作、太空飞船游戏等项目相关图片88张,并利用Photoshop等图片处理工具进行美化处理,为学生提供清晰、悦目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视频资源开发
为了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利用课件制作、图片处理、视频制作等软件,制作微课84个,制作视频10个,并将资源上传超星、大学MOOC、智慧职教等在线平台,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四)教学设计
本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在线课程为依托,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课上和课下两个阶段,设计“明确目标、在线学习、课前测试、内容导入、交互式学习、课中测试、课堂总结”七环节教学模式。下面以“文物的多方向交互效果制作”案例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环节一:明确目标。课前教师利用超星平台下发任务单,学生查看任务单,根据任务单的要求,组织学生到淮安市博物馆实地参观调研,加深了对淮安市博物馆文物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增进了对淮安古代文明发展轨迹的了解,切身感受到淮安浓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色,更好地了解淮安的过去和现在,拍摄蟠螭纹铜鼎和康熙素三彩瓷碗的素材图片。
环节二:在线学习。课前学生利用超星平台学习视频、文本等资源,制作蟠螭纹铜鼎和康熙素三彩瓷碗模型。在线答疑,教师收集学生制作的模型效果,并对模型进行分析,为课堂教学做好准课前备。设计意图:在制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模型制作的基本表现能力。
环节三:课前测试。课前学生完成基础知识课前测试,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程度,便于后期课堂上进行针对性讲解,大大提升课程教学的效率。
环节四:内容导入。展示淮安市博物馆馆藏的物品图片,让学生介绍相关文物,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物的特点与价值,感受我国青铜器和瓷器制造技艺的高超,感受古人精益求精的精神与工匠们的伟大智慧,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同时,让学生明确本次课要完成的具体任务。
环节五:交互式学习。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前期基础工作准备,包括单位设置、初始化坐标位置、更改坐标轴,坐标,模型导出、模型贴图资源导入等。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演示文物的模型资源的处理及导出、模型贴图资源导入,在制作中注重培养学生规范的职业素养。
学生练习:将教师讲解内容与个人思考进行比较,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
分组讨论:如果文物在导出前不进行处理,直接导出文物,怎么实现多方向交互功能,给出初步方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竞争意识等。
学生汇报:任选两组,安排小组成员进行方案设计讲解,其他小组旁听,当然可以边听边提问,培养学生敢于展示自己的能力。
教师讲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进行简单评价,并引导演示多方向交互效果制作功能实现思路,讲解使用代码获取鼠标的偏移量,并利用旋转方法旋转文物。在编写代码时培育学生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地面向对象编程习惯及代码风格;在调试代码时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精神。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指导答疑。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任务实施,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工匠精神,养成诚信友善、不抄袭、互相帮助的习惯。
环节六:课中测试。分组完成康熙素三彩瓷碗的多方向交互效果制作,可以采用对模型进行处理或者直接实现文物模型的多方向交互功能。
环节七:课程总结。学生表现总结(树立优秀榜样、常出现错误提醒),知识总结(模型资源的处理及导出、导入、多方向交互效果制作的方法)。
(五)教学评价
课程采用立体化评价方式,并将思政评价较好地嵌入课程中,具体评价方案如下:
项目总成绩=项目1成绩(10%)+项目2成绩(20%)+项目3成绩(20%)+项目4成绩(25%)+项目5成绩(25%);
子项目成绩=过程性成绩(60%)+阶段测试(40%);
过程成绩=平时成绩(10%)+课堂成绩(60%)+作业成绩(30%);
课堂成绩=技能成绩(60%)+思政体现(40%);
作业成绩=技能成绩(60%)+思政体现(40%)。
思政体现包括:弘扬正能量(意识形态、国家情怀、工匠精神等)、作业认真度(爱岗敬业、诚信友善工匠精神等)。
参考文献:
[1]刘芳.“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基础英语金课建设路径探究[J].鄂州大学学报,2021(1).
[2]刘万辉.微课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7-41.
[3]刘娜.基于BOPPPS模型的混合式教学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8):37-41.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