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文创视野下高职初创型校友会校友文化培育策略研究

作者: 耿涓

泛文创视野下高职初创型校友会校友文化培育策略研究0

[摘           要]  国内高职院校初创型校友会数量在近两年内不断增多,其创新发展思路成为困扰校友工作者的难题。结合文献、调研及工作实践,从高职初创型校友会发展和面临的问题入手,论述当前工作的基础在于校友文化的培育,提出了泛文创视野这一全新的角度,探讨在这一新视角下高职初创型校友会开展校友文化培育的意义及对策。

[关    键   词]  泛文创;高职初创型校友会;校友文化培育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6-0163-03

一、引言

高校校友会是在大学领导下的群众性、非营利性联谊组织,是以联系校友、服务校友、宣传母校、服务母校为宗旨,既适应大学发展需要,又满足广大校友自身发展需求的社会团体[1]。通过全国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公示平台查询到,截至2021年11月,目前国内高校注册校友会1414家,其中高职院校注册93家。比例远低于本科院校。特别受1986年国家教委《关于一般不要倡导组织校友会的通知》(〔86〕教政字009号)影响,许多地市人保厅对高职院校校友会注册工作持保留态度。直至2018年,《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宣布失效的文件里就有1986年关于校友工作的文件。教育部对校友会态度的转化,标志着校友作为重要的办学财富,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重视,在这种形势下,各地高职院校逐步开始注册校友会。也正是这个原因,高职院校校友会从2018年的44家增加到2021年的93家,还有许多准备申报和正在申报的,这便导致国内出现了许多高职初创型校友会(本文主要指成立三年内的校友会,包括完成社会组织注册的和未进行注册的)。

截至2021年11月通过中国知网以“高职”“校友文化”为关键词检索,获得文献56篇。从纵向的时间顺序上看,早在2007年我国就有学者探讨了有关校友文化的培育问题,但2017年以后相关研究才兴盛起来。现有研究探讨高职校友文化的培育主要集中在高职校友文化的作用、建设途径、思政视野下的校友文化培育等方面。然而专门针对高职校友会,尤其是高职初创型校友会如何开展校友文化培育的研究几乎没有。

本文创新点在于结合高职初创型校友会的工作实际,引入全新的泛文创视角,探讨在人员机构不健全等情况下如何有效进行校友文化的培育,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校友文化的培育有很多途径和方法,且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自上而下,循序渐进。本文并不是从全局层面展开讨论,而是探讨校友工作的主要载体校友会,特别是初创型校友会如何在人员、经费不足等情况下推动校友文化的培育。经过笔者理论和实践研究发现,在泛文创视野下对校友文化的创意推动,可操作性强,传播性广,贯穿性强,人力、物力损耗低。

二、高职初创型校友会发展情况与面临的问题

民国时期,国内诞生了最早的校友会,比如北大校友会、清华校友会等。高职院校校友会与这些名校相比,成立时间较晚、自发性较差,校友资源也较少[2]。高职校友会一般由学校组织建立。从类型上大体分为三种。第一种,设置在相关部门,比如党政办、招生就业处、发展规划处等,这种具体工作人员一般1~2名。第二种,成立专门校友办的,内部结构较完善。第三种,为了筹备校庆等大型活动组建的临时机构等。据笔者调研发现,初创型校友会大多处于第一种情况。

正是因为前述原因,初创型校友会在具体工作开展中存在许多困难,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对校友工作重视不够

大部分初创型校友会是因为一些特定活动需要筹办,活动结束后依附于相关职能处室,校友会干事一般只有一人。后续工作因为不具有急迫性,导致学校对校友会工作重视不足,校友会许多工作很难顺利开展。长此以往,校友会会被忽视。

(二)人力、财力不足

高职院校校友会,特别是初创型校友会,校友会干事往往只有一到两人,没有完整的组织架构,这种弊端是明显的,职能处室本身肩负着繁忙的行政事务,主要精力不可能放在校友工作上,从而造成工作浮于表面,机构不健全,人员经费不足。

(三)校友会主体资格缺失

如前文所述,由于诸多政策影响,高职院校校友会登记备案的情况不佳,这就导致与之相关的基金会、地方校友分会举步维艰。比如校友捐赠,由于没有基金会的存在,无法妥善地管理财物。

(四)认同感不强

高职院校初创型校友会,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认同感不足。它不仅体现在校友层面,甚至连教职人员也有相似情况。高职院校在育人的过程中,对学生和母校之间的感情培养和维系关注不够。学生毕业后取得成绩,也很难和母校培养直接联系起来。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对学校文化输出重视不足。在这些原因的综合作用下,高职毕业生对母校认同感缺失愈加明显,而认同感建设是价值观层面的培养,归根结底就是校友文化的培育。

三、泛文创概念

从初创型校友会面临的问题中不难看出认同感培养难度大,持续性强,是困扰校友工作者的重要问题之一,认同感培养即校友文化的培育,是校友工作的基石,是联通校友会其他工作的纽带。校友文化是校友对母校在文化价值观念一致下的情感认同,是对以学缘为基础的共同体文化维护和延续的特殊实践程式[3]。校友文化本质是基于情感认同的感恩文化。

笔者也是一位校友工作者,从事校友工作两年多,所在学校也是初创型校友会,依附于相关职能处室,编制是一名校友会干事,所有工作都是从零开始。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完成了校友信息化平台的搭建,整理入库了56260条校友数据,完成了8242位校友的寻回(图1),配合学校筹备了20周年校庆等等。在这些工作的背后离不开多种多样校友文创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工作探索从零开始,在人员机构不健全等问题下,着眼校友文化的创意开发,助推初创型校友会工作开展和校友文化培育的新思路。

文创即文化创意。而泛文创是指文化创意产品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生产的宏观时代场景[4]。对于高职初创型校友会而言,对校友文化资源的创意推动,其推动的载体文创产品广泛渗透于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以多样的形式引发受众的情感认同和关怀。泛文创从某种意义上是多种多样的文创集群,这些文化创意产品从无到有、从点到面的扩增,就逐步形成一种泛文创的概念。

四、泛文创视角下高职初创型校友会校友文化培育的意义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以文化人、内化于行的力量是不可小视的。认同感建设是价值观层面的培育,归根到底就是校友文化的培育。

(一)加快校友文化的培育速度

笔者根据本校实际,将工作重心放在校友文化培育上,建立了“特立路5号”文创团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20种文创主题活动,拍摄了3部文创视频,制作了明信片、鼠标垫、笔记本等文创产品。运用泛文创的视角,将校友文化通过主题活动、视频、推文、实物产品等有效地传播出来,通过由点到面的发展,校友会关注度和校友寻回率大幅度增长。依托线上线下多种多样的泛文创化产品,极大地提升了校友文化的培育速度。

(二)提升校友文化培育深度

泛文创将校友文化进行创意表现并采取多种形式展现出来。在呈现的过程中将文化和精神的要素通过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理念展现出来,力求不断提升饱含情感关怀的体验。在呈现的过程中,借助新思路、新技术,力求情感反馈和共鸣,加深校友文化培育的深度。比如我校打造的沉浸式体验文创展,在展览的过程中通过对受众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触动,引发共情,加深文化输入。设计了语录阅读区、影像信物区、短片观看区、装置涂鸦区、声音体验区、装置体验区六大展区,用音频、图片、文字还原普通物件背后的情感故事,揭示稍纵即逝的点滴思考,通过文创团队的创意构建,将生硬的文化内容结合新媒体、数字化等手段,打造成了交互性高、沉浸体验强的泛文创化作品,这不仅仅展现了文创产品本身,更展现了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打破了传统文化输出的模式,用泛文创的视角打造了交互体验强的泛文创化产品,不断提升校友文化培育的深度。

五、泛文创视野下高职初创型校友会校友文化培育策略

在泛文创视角下校友文化培育要依托文创产品这个载体,创意推动校友文化,以多样的形式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受众认同。针对初创型校友会工作实际,具体策略如下。

(一)建立“1+4+N”的核心团队

要做好文化转译和文化创意传播工作,首先必须建立核心团队,对于初创型校友会而言,往往只有一到两名专职工作人员,结合笔者工作实践认为比较适合搭建“1+4+N”的团队模式,即一个负责教师,四个学生小组,N个指导顾问。一个负责教师,一般是由校友会干事担任,负责团队建设、校友文化创意及推广、宣传运营等相关工作,工作全面而具体,是贯穿团队始终的人物。四个学生小组一般可以分为策划组、运营组、宣传组、后期组等,分工合作,项目的策划—研发—运营—推广均由四个学生小组具体执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经验。N是指指导顾问的数量和类别,为了做好每一个项目,可以利用各高校专业优势以及校友资源,挖掘可匹配的项目指导顾问,可以是校内教师也可以是校外专家或校友,力求借助优势资源提升项目的深度和广度。核心团队的建立是工作的基础,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专业素质得到发展,帮助学生积累文创产品设计、研发、推广的经验,有利于培养多元化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将校友文化润物细无声般地渗透到校内外。

(二)构建文创IP

IP代表着一个具有自身价值、文化理念并且具有影响力和粉丝基础的知识产权[5]。IP作为一个新兴文化概念,逐步发展为文创产品开发的核心要素之一。国内文创IP开发最具影响力的案例当属故宫博物院,故宫这座大IP,以卖萌和接地气的思路,打造“反差萌”,使厚重的文化焕发了新机。在此基础上,国内研究者逐渐认识到IP构建的重要性。然而高职院校校友文化其文化内涵相对而言不够具体,校友们的文化认同度也不高,流量不足。基于此,校友会对校友文化的挖掘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了,在此过程中构建文创IP是关键中的关键。一个成功的IP必然要将文化与创意相结合,从学校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出发,通过文化发掘—转译—塑造形成可以带来广泛认同和更多流量的内核力量。IP的开发要注意故事性、系统性和视觉性,让校友在看到的时候能快速识别且能迅速产生联想,强化文化认同感。

(三)以文创IP为核心,链接多渠道资源,丰富设计表达

泛文创语境下,文创的形式多种多样,是不断扩张、不断进化的,而高职院校初创型校友会推动校友文化,应不拘泥于文创产品的形式与门类,以文创IP为核心,链接学校丰富的文化资源、师生资源、校园资源和校友资源等,打造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极富情感认同和关怀的体验产品,这种以点带面的做法可以有效地链接学校多渠道资源。比如,与校友企业联合开发泛文创化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从策划、制作执行到宣传推广,形式可以多样,比如线上互动主题活动,线下呼应线上开展有趣的、故事性、体验性的活动等。在此过程中,有效地开发了文化资源,充分地调动了师生资源,积极地对接了校友资源,以此来持续不断地丰富文创产品的设计表达,使产品有新意、有内涵、有市场。

(四)建立传播矩阵,提升推广的有效性

在泛文创视角下,校友文化的创意开发需有效的宣传推广。在全方位、立体化传播态势下,力求推动丰富情感认同和关怀的多元化产品。线上通过校友会公众号、微博、抖音及社交网络工具等,做到全媒体覆盖,并且要注意不同平台的定位和风格。线下要注意推广的形式,遵循体验感和交互性相结合。不断形成高覆盖、宽领域、多角度的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泛文创传播态势,以优质的产品和内容提升流量和热点,提高传播的效率和有效性。

六、结语

伴随近年国内高职院校初创型校友会的相继成立,其发展成为众人日渐关注的问题,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校友文化培育的重要性,其影响着初创型校友会其他工作的实施和推进,是工作的基础和重难点。本文从泛文创的角度,讨论了高职初创型校友会进行校友文化培育的意义,探讨了建立“1+4+N”核心团队、构建文创IP、链接多渠道资源、建立传播矩阵的策略和途径,为工作的推进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魏德功.高校校友会的职能与校友资源有效开发的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2008,30(1):148-153.

[2]陈晓凤.高职院校校友会的困境与解决途径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3(10):174-176.

[3]游可为,黄雅薇.高校校友文化的内涵及建设路径[J].北京教育(高教),2019(4):49-51.

[4]陶蓉蓉.泛文创视阈下的设计表达与身份转型[J].包装工程,2020,41(14):118-123.

[5]张政,许静,李琳.基于品牌延伸的文创IP开发探讨[J].人文天下,2020(Z2):43-48.

◎编辑 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