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导向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机理与路向探索

作者: 樊晓婕

[摘           要]  体育课作为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体育课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不仅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还促进了体育独特的育人功能,实现体育“强德精技”的真正内涵。为了持续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通过解读“立德树人”导向下体育课程思政内涵,剖析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机理,提出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向,努力构建高校体育课全过程、全方位“强德精技”的育人格局。

[关    键   词]  “立德树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9-0054-03

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拥有独特的人文历史和国情,在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走属于我们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等教育全过程,以思想引领发展高等教育,为国为党育人育才。体育课作为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公共基础课程,将思政教育贯穿体育教学全过程,不仅传授技能,强身健体,还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优良品德的必要渠道。所以,体育课程思政化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指明新时代高校体育发展方向,实现体育课“强德精技”的育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1]。

一、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内涵

课程思政是以课程为载体,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的新时代教育模式,为以习近平为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培养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学者赵富学指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在体育课程教学领域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理念、任务、方法和过程的总和[2]。杨如丽认为体育课程思政是以体育课程为载体,挖掘显性、隐性的思政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要求和内容与体育课程设计理念、体育教材开发、体育课程实施、体育课程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3]。

体育课程思政是顺应时代潮流和教育需求的思政育人课程观,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树立思政育人目标,以体育课为载体,挖掘并融入思政元素,达成体育与思政有机结合的教育新模式。“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身体为知识之车,是道德之屋,只有身强体健,才能更好地立德成才;“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这足以看出体育对立德成才的重要影响。同样,体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和人文精神,这也是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体现[4]。所以,在体育课程中充分挖掘德育资源和人文精神,注入日常课堂教学,充分实现体育真正的育人功能,达到全方位、多环节、如盐入水、润物无声的体育思政教育。

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机理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政教育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以及怎样培养这个根本问题,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5]。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基本要求,而素质教育是实现“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径,高校体育课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积极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十四五”规划中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构建多元高等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健康人格培养[6]。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走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将思政教育融入高等教育,树立高等教育思政育人课程观,实现高校全程、全方位

育人。

(二)深化传统体育课程改革

传统体育课程往往过度追求运动成绩,重视追求训练效果,将体育变成乏味的身体运动,忽视了体育育人的真正内涵。一些人将体育与教育区分开来,认为体育仅仅是表浅的身体教育,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缺乏对体育教师能力提升的重视意识,导致体育课教学内容陈旧无新意,教学方法单一且枯燥,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不足。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对传统体育课进行改革,完善以体育课教学为主渠道,以思政教育为重要载体,以日常健康教育为基础的教育推行机制,将思政元素融入体育课程,形成独特的新兴的体育思政教育课程,形成学校全员、全程、全方位促进,学生人人身心健康,营造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大大发挥体育真正的育人功能。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融入思政教育,推进高校体育课创新体育思政教学理念、丰富体育思政教学内容、优化体育思政教学方法,发挥体育思政落实全民健身、养成终身体育意识、为建立体育强国培养人才的重要育人功能,使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更加合理化、科学化。

(三)挖掘体育课蕴含的德育资源

体育课具备实践的优势,更容易使学生从身体力行中体会到教育。在体育课程中深入挖掘思政育人元素,是发挥体育德育功能的有效举措[7]。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爱国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思政教育的灵魂[8]。体育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将体育精神融入体育课程中,树立体育健儿榜样,发挥榜样带头作用,促进学生对党、对国忠诚,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在社会中立足,每个人都必须具备优良的传统美德,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是身心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不仅要突破身体极限,还要克服心理惰性和恐惧,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促进学生战胜自我、自强不息,养成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在体育竞赛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和创新精神,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有其规则,在体育竞赛中,规则意识可以约束学生的言行举止,自觉遵守,以适应未来社会规则下的各种要求。任何一项体育运动,由于规则的存在,衍生了很多战术,在体育竞赛中,以赢为驱动力,使学生在体育规则下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创新更多战术去赢得比赛,为其以后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培养创新精神。

三、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向

(一)做好体育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

在体育课程中实现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必须把思政教育落实到每一堂体育课中[9]。做好体育课的顶层设计,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明确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有条理地设计教学内容、有针对地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强德精技”的教学目标。

首先,明确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在认知目标中,学生要深刻认识体育对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作用以及全面健身和建成体育强国的重要意义;在技能目标中,学生通过体育课改善身体形态,提高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机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在情感目标中,通过体育课的学习,促进学生养成运动意识,提高运动兴趣;增设体育思政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促进学生对党、对国忠诚,发扬中华传统优良美德,使学生养成身心健康、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学生敢于拼搏、团结合作的精神,完善个性品质,提高道德修养,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其次,完善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构建分学段、一体化的思政教育内容体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强德精技”,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同步发展。开发体育思政教学资源,开展全国体育思政教育示范课程,加强体育思政教育教研交流。其中要落实好体育课程课时要求。目前,一些高校只在大一、大二开设体育课程,然而大学生体质测试工作每一学年都要进行,导致大三、大四学生体育课程的空缺,身体素质不能持续提高和保持,所以,要完善大三、大四体育课程安排,鼓励开设大三、大四体育课,系统设计教学内容,确保体育思政教育贯彻高校教育全过程。最后,拓展体育思政教育途径,构建体育课上与课下活动相结合,创新体育思政教育形式,深化“强德精技”的体育课程思政理念。丰富体育思政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善体育课教学效果,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由教师主讲向学生讨论转变,改变由教师“填鸭式”教学到引导式教学模式;由教师示范学习向学生迁移学习过渡,改变学生从被动学习状态到主动学习状态转变;由单一练习向多元练习转化,发展学生由单一思维到多元思维转变;由日常练习向团体比赛转变,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创新体育思政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新时代培养一专多能的专业领域

人才。

(二)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政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显而易见,所以,提升体育教师自身的思政素养,对建设体育课程思政至关重要。体育教师首先应对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的真正内涵有深刻认识,加强体育教师与思政教师的教学教研交流,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政素养[10]。其次,提升体育教师思政教学能力,组织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和教学创新大赛,强化体育教师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能力,建立思政引导下的“强德精技”体育教学模式[11]。

(三)完善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评价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从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过渡,从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倾斜。教学评价应该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客观评价,教学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包括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和课程考核评价。健全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首先明确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和评价内容,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评价标准,构建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课程评价体系。对教师而言,完善评价反馈机制,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学校和学生持续地为教师提出意见,使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促进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联系起来综合评定,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运动成绩,还要站在立德教育的角度,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德育发展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12]。

四、结语

在“立德树人”导向下,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引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重体轻育的传统体育课程进行改革,充分挖掘体育课程丰富的德育资源,依据体育学科特点,做好体育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完善体育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努力构建思政引导下“强德精技”的体育育人格局。

参考文献:

[1]冯莉.“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体育课程的途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9):78-79.

[2]赵富学,黄桂昇,李程示英,等.“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释析及践行诉求[J].体育学研究,2020,34(5):48-54.

[3]杨如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3):76-79.

[4]吕贤清.“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策略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20,22(3):73-75.

[5]坚持立德树人 培养优秀人才[EB/OL].(2017-04-10).https://news.gmw.cn/2017-04/10/content_24163829.htm.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http://www.xinhuanet.com/2021-03/13/c_1127205564_2.

htm.

[7]赵玉婷.“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体育德育目标解读及实现策略[J].运城学院学报,2019,37(6):73-75.

[8]喻欣楠.高校体育教育的课程思政功能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0,19(12):66-69.

[9]何慧.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2):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