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红色文化与高职劳动教育协同融合路径探究

作者: 郑艳丽

[摘           要]  山西红色文化与高职劳动教育协同融合是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需要,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和促进社会不断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加强山西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发挥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和价值,通过创新红色劳动教育思政融合育人体系、加强校企劳动教育共同体的建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服务性劳动实践,促进山西红色文化与高职劳动教育的协同融合。

[关    键   词]  山西红色文化;高职劳动教育;协同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0-0001-03

红色文化是指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强大的实践引导和精神感召力量。劳动教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丰富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一项教育活动。[1]在全面提高青年学生劳动能力、劳动素养,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实践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在有效开展劳动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2]

一、山西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厚重、辉煌的山西革命历史,铸就了光耀千秋的山西红色文化。中国共产党人和山西人民在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不畏牺牲、顽强拼搏、勇往奋进,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3]山西红色文化资源遍及三晋大地,壮美瑰丽,内涵丰富。高君宇、刘胡兰、徐向前、彭真等红色革命人物谱写了气贯长虹的壮丽篇章;革命人物故居、著名战役遗址、革命活动纪念馆、纪念碑等有关红色文化遗址遗迹种类众多;《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吕梁英雄传》等众多优秀红色经典文艺作品催人奋进;在以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太行精神和“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和勇于创新”的吕梁精神等的指引下,山西儿女表现出了攻坚克难、与时俱进、励精图治的精神风貌,体现出了甘于奉献、自力更生、百折不挠的精神,滋养心灵,历久弥新。

山西红色文化历史厚重,一脉相承,具有鲜明的地域优势,深刻反映并传递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承载着深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思想引领、人生引导和传承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具有明确的政治导向和感染力,不仅能够为三晋高职学生在意志的塑造、价值观的树立、家国情怀的培养等方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还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和实践创新精神的塑造起到极大的激励作用。

二、高职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内容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也多次强调要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充分体现了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祖国建设培养实际需要的,适应生产、工作一线的职业技能型人才的使命,是与劳动教育联系最紧密的教育体系。劳动教育不仅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实习实训、产教融合等方式,掌握一定的劳动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更以提升包括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在内的劳动素养的教育为核心,使学生通过实践与动手操作,还包括面向社会、形式多样的公益性活动以及各种职业劳动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基本的劳动能力,树立崇尚和热爱劳动的精神,使学生得以全面、健康发展。

三、山西红色文化与高职劳动教育协同融合的必要性

(一)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需要

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包括思想品德、道德素养、身心素质等各方面的健康发展。[4]山西红色文化中蕴含的革命先辈的智慧、奉献、奋斗等先进的理想信念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素材,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方向、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而对学生积极开展劳动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养成自觉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更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艰辛和智慧,从而吃苦耐劳、强健体魄,塑造勤劳节俭、实干奉献、忠诚担当的道德品质。激发青年学生脚踏实地、团结奋进,使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不断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最终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育人目标以及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5]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出大量“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6]山西红色文化与高职劳动教育均具有较强的思政育人功能,是适合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实践载体。山西红色文化是先烈们在历史的实践中不断凝聚而成的一种优质、宝贵的资源,其中体现出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都符合当前三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依托地域红色文化对学生日常教育的融入可以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标靶效应,不仅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同时还是山西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平台。[7]而贯穿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劳动教育,则是高职思想政治课程理论教学的深化和拓展,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有效的形式之一,其中劳动精神、劳动观念等的培养均属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对高职学生人格素质的养成、行为习惯的改变和成长成才的教育均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红色文化与高职劳动教育相辅相成,为三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注入新内容、增添新路径,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三)促进社会不断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意味着对劳动者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高职院校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平台,只有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才能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精力充沛,可塑性强,通过红色文化的思政引领与劳动教育的开展,摒弃不劳而获、及时行乐、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思想,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实干奋斗的敬业精神,践行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发内心对劳动的热爱。引导高职学生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观,确立崇高的志向,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理想。[8]唯有如此,高职院校才能真正应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日益旺盛的需求,高职学生才能在这特殊的历史时期肩负起“劳动托起中国梦”的伟大时代重任。[9]

四、山西红色文化与劳动教育协同融合的路径

(一)创新红色劳动教育思政育人体系,增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塑造

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教育目标和任务,在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和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背景下,立足三晋红色文化资源,多措并举创新协同融合思政育人体系,推动形成思政教育合力。

创新培养目标,立足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构建包括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理想信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感、劳动态度在内的协同融合思想教育目标体系;教学内容创新方面,结合专业知识体系和行业发展历史,统合本地区、本学校可以利用的红色精神、劳动模范、非遗传承、民俗传统文化等教育资源和育人元素作为协同融合育人的主要素材,广泛运用到思政课和课程思政中;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实施“书院制”“学徒制”等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积极引进企业的技术骨干、社会上的“能工巧匠”进行技能技艺的培训和传承。邀请技能大师、名师名匠全面参与到学院的专业建设、师资建设、基地建设、课程建设的教育教学改革当中。通过开设系列特色思政专题教学、职业讲座和公益劳动等形式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课程,使抽象的思想教育目标看得懂、听得清、用得上。强调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创新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综合评价,采用课堂表现、活动记录、学生自评互评等多样的方式,结合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具体手段,兼顾课外劳动实践,强化服务性劳动考核。

(二)优化课堂主渠道,加强校企劳动教育共同体的建立

课程教学是融合红色文化和高职劳动教育的传统载体。依托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开展红色劳动教育,不仅要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要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模式和特点,在各门课的教育教学内容设计上,实现专业方向与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长需求的价值统一,鼓励教师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红色劳动教育因子”和所承载的德育功能。在课程教学中,可以依托各类竞赛、微课大赛等融合红色主题设计寓德于教,还可以通过匹配与各专业教育相关的劳模、工匠等特色劳育资源,在强化生产技能培训的同时使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有效浸入,为学生德才兼备的不断提升进行思想的启迪和文化的滋养。

深化教学改革,调整课程结构,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开拓实践育人基地,坚持德技并修、工学结合,按照最新职业、行业标准和岗位能力的要求,凝聚校内外多方育人合力,通过打造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工匠工作室等平台,进行技能技艺的传承创新和现代学徒制的建设。不断优化实习实训教学体系,在行业生产一线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创建立体、开放的教育活动环境,引导学生在职业体验和顶岗实训中开发智慧潜能,增进知识技能,触发创新思维,在实践劳动中强化责任感,实现劳动素质的全方位提升。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多元化育人氛围

在校园文化的塑造过程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作为时代精神的多维育人功能,通过多平台、多渠道有意识地传播红色文化和劳动精神,秉持“以人为本”、贴近生活、注重实效,将融合育人元素覆盖高职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红色展演、展览、红色系列活动为载体,将山西独有的革命历史经典以图片、视频、红歌、典故等形式得以再现;开展有关山西红色文化、三晋文化、晋商文化的研究专题,创建充满山西红色文化气息的校园人文环境,使红色文化育人有形化、系统化、趣味化,让学生在浓郁的红色中得到洗礼。

通过组织书法、剪纸、木刻等中国传统手工技能竞赛,开展弘扬劳动精神主题的演讲、征文比赛、劳模面对面、创业者说等劳动教育系列活动,凝聚劳动元素,弘扬工匠精神,使劳动实践教育多元化、形象化、常态化,创建“劳动最光荣”的浓厚育人环境。另外,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可以借助“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等磨炼当代高职学生“乐于奉献”“艰苦奋斗”的意志,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国家意识形态通过学习、内化转化为可知、易感的生动实践,着力增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激励广大学生做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

(四)积极引导,加强学生服务性劳动实践

坚持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教育相结合是我党一贯坚持的教育方针。高职院校可以按照课内和课外结合、专业和企业合作、学校和地方联动的实践教育机制,为学生搭建更加多元化和广泛性的平台。[10]可以依据不同学校、专业的优势加强社会服务功能的提高和拓展,引导学生以优势特色赋能开展公益活动,如科技支农、信息咨询、医疗保健、文艺服务等,通过服务型劳动实践不断增强劳动技能、强化劳动意识、锤炼劳动素养,全面提高劳动实践教育的效果以及水平。[11]而遍布山西全境的各种教育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则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资源,通过红色文化研学、社区服务、暑期“三下乡”、精准扶贫等实践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投身到街道、乡村、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等场所开展志愿服务关爱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引导学生在沉浸式实践学习中感受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赋予人们“不畏艰难、勇于奉献”的劳动理念和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树立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用爱凝聚公益合力,培养社会公德,涵养爱国情怀。推动红色教育资源和劳动教育资源互促互进、协同融合,共同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