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规范化建设研究

作者: 金君

[摘           要]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时代的到来,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为了培养更多全面发展型人才,不得不加强对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视。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养成他们乐于劳动的良好品德,还能加强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同。因此,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劳动教育课程,研究劳动教育课程规范化建设路径。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规范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0-0131-03

随着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不得不调整课程结构,加大全面发展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因此,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提供强有力的竞争力,还能帮助高职院校调整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的进步[1]。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认识到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劳动教育课程的落实还存在一些问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劳动教育课程无法全面切实地在各个高职院校中发挥应有的教育价值。

(一)教师对劳动教育课程缺乏全面认知

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由于自身的专业能力有限,对劳动教育课程缺乏全面的认知,导致其在教学过程中对劳动教育课程产生误解,认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劳动教育课程同一概念,有部分教师甚至将劳动教育与中小学的劳动课、值日混淆,认为学生只要参与了体力劳动就是劳动教育。这种认知不仅是一种狭隘的观念,还会影响其教学效果。高职院校中的专业性职业技术虽然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与劳动教育完全一致的概念。产生这些误解归根究底还是高职院校的高级管理者没有重视劳动教育课程,管理阶层对劳动教育课程的片面认知导致其在设计院校课程结构时无法正确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教师缺乏对劳动教育的全面认知,劳动教育无法切实落实到学生身上,劳动教育对学生的教育意义自然也就无法完全体现出来,也有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忽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使得劳动教育课程沦为形式化。

(二)劳动教育课程与时代脱节

高职院校不论是哪些课程的设立,最终都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时代的,其目的是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行业需求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只有将劳动教育课程与学生的专业教育相结合,并贴合学生未来的专业就业方向,才能真正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以及岗位责任感。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劳动教育课程大多与时代脱节,呈现边缘化趋势。一些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没有贴合时代发展,导致其教育内容既不能反映学生即将就业的行业动态,又无法反映社会实际发展情况,教育内容片面、落后,例如,一些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时,由于教师自身对劳动教育认知不全面,导致其在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时无法很好地将劳动教育课程与现代化的创业就业等相关知识融入进去,导致劳动教育的内容与现代化行业的发展不贴合,学生无法切实从劳动教育中掌握更多实用的知识。单一的劳动教育内容会使其课程教育效果不佳,还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一些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更多采用的是以劳动志愿者服务、义工等形式来开展,形式固定且学校会安排劳动内容,过于模板化的劳动教育会极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的主动性,其刻板枯燥的内容也无法真正与学生专业相关课程结合,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到劳动的价值[2]。

(三)高职院校学生缺乏良好的劳动实践机会

不论是什么专业的高职学生,最终都是要以其技术和劳动力来获取社会价值,因此,劳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通过实习来进行劳动,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但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行业的发展,高职院校招生数量也在不断扩大,校内的劳动教育设施以及场地已经无法容纳庞大的学生数量,即便学生想要真正体验劳动教育课程,校企合作的许多企业也无法提供足够的岗位供学生进行实习。一些学生即便是有心想要学习,也无法深入专业性一线岗位去参加劳动教育。因此,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无法享受到良好的劳动教育课程,学生在完成职业技能学习后,无法在校内、校外企业等获取良好的实践机会,即便高职院校设立了劳动教育课程,课程也无法发挥其真正价值。

(四)劳动教育没有与学生的专业课程融合

即便我国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并针对院校的劳动教育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但劳动教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保障劳动教育在教育行业中落实的相关措施制定时间较晚,一些高职院校并没有针对劳动教育课程来构建一套更适用的课程体系,导致劳动教育课程没有与专业课程融合。劳动教育课程与学生专业课程之间缺乏内容接洽点,导致劳动教育不断被边缘化,甚至一些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内容单一、落后,劳动教育课程的组织形式也偏机械化,教师和学生都是走过场完成任务,劳动教育无法为学生的就业提供相应的实践价值,其课程自身的价值也无法得到体现。还需要注意的是,我国高职院校培养专业型人才,其目的是给行业、给社会提供专业技能水平高的技术人才。如果只专注于培养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其劳动意识培养和劳动能力的锻炼,会导致其学习的专业技能只停留在象牙塔的校园实践和书本层面,养成懒惰的习惯[3]。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规范化建设路径

(一)转变对劳动教育课程的观念

高职院校的实训课程需要以劳动教育为主要载体,以加强学生劳动教育来开展教育和训练活动。因此,要真正发挥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需要教师转变对劳动教育课程的观念,劳动教育课程并非片面地指体力劳动,它有着更加广泛的内涵和价值。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展开劳动教育,需要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带着专业性的水平和技能去开展劳动操作,在岗位上发挥自己真正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是为了给企业、给行业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专业型技术人才。因此,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高职院校的教师都要重视劳动教育,加快转变对劳动教育课程的观念,全面深入了解劳动教育课程的内涵和价值,从内在观念上转变对课程的态度,从而带动学生重视劳动教育,加大劳动教育力度,在校内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4]。

(二)将劳动教育落实到日常教育中

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除了要坚持国家的大方针政策,明确教育目的,坚持以学生为本外,还要加强课程内容的改革,确保课程内容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劳动教育内容与时代脱节,是无法真正发挥课程的价值,起到对学生教育作用的。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积极主动地加强对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视,明确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确定课程给学生带来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增强劳动教育课程与学生专业课程的关联性,与行业发展现状、时代对人才要求的契合性。这要求相关高职院校和教师要调整劳动教育内容,保证劳动教育内容紧跟时代发展。同时,院校也可以定期开展劳动教育培训活动,组织教师共同参与,设立相应的劳动教育奖惩机制,将劳动教育质量与教师的教育质量评估、升职、奖金等关联起来,激发教师对开展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只有从教育者层面去引导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才能在教育环节带动学生一起重视劳动教育。教师可以将劳动教育课程与学生的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在开展专业性课程教育时贯穿劳动教育,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技术劳动机会,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将劳动教育穿插于学生的专业课程内容中,还能加强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防止课程边缘化,有效避免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敷衍了事而致使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化。为了提高学生对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课程发挥出最大效用,院校可以用吸引学生的方式来加强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宣传和推广[5]。

(三)完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

除了要加强劳动教育课程与学生专业课程的关联性之外,院校还要着重完善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由于我国落实劳动教育课程的相关措施发布较晚,一些高职院校还没有针对劳动教育课程制定出专业的课程内容以及配套体系,因此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劳动形式以及课程运作没有完整的体系。要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并非从劳动教育这一独立课程中挖掘或填充内容,而是要系统化地将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做梳理,区分为普通劳动技能和专业劳动技能。一些院校导师因为混淆这两种概念,将劳动教育简单归结为学生的体力劳动教育,带领他们做体力劳动、义工、志愿者等,这种观念和教育形势下,劳动教育课程很难发挥出真正的价值。普通劳动技能确实是学生的体力劳动,要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养成勤劳的好习惯,不能懒惰,而专业劳动技能则是指学生在就业后,在自身的岗位上使用专业技术能力进行劳动,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在岗位上发挥自身的价值。因此,院校要针对劳动概念来制定出相应的劳动教育内容,分为日常生活的劳动教育以及专业技术能力的社会岗位劳动教育。通过完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全面发展型专业技术人才[6]。

(四)劳动教育的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

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除了要确保其课程与学生专业课程相融合之外,还要保证课程教学方法科学合理。要发挥出课程的教育作用,教师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教学能力,找准教学方法,教学相长。首先,教师需要将劳动教育的理论知识给学生讲述清楚,让他们对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了解劳动的意义。其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主动积极示范操作,在示范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练习,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强化劳动规范意识以及专业技能操作能力,通过反复练习,加强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培养其劳动意识。为了加强劳动教育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课程内容更加落地化、实用化,教师还可以在课后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劳动任务,让学生在课后主动去练习,通过对课后任务的摸索,增强其对劳动的规划意识以及对专业技能的实践意识。在学期末,还可以给学生安排相应的总结报告作业,让学生对整个学期中系统完整的劳动教育进行总结、反思,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劳动意识,纠正他们对劳动的认知误差[7]。

(五)调整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机制

要加强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需要调整课程的评价机制。传统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机制较为随意,且这一课程的评价分数对学生的总评价影响不大,这也是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对劳动教育课程不重视的原因之一。要调整劳动教育课程,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关注学生从劳动教育中得到提升;其次,量化院校的劳动教育效果评价。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机制可以参考其他类似学科的有效评价机制来设置,比如,可以将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资料、劳动成果等作为学生的劳动评价参考因素之一,还可以让学生将劳动后的感悟和体会撰写成报告上交,并以此作为课程的评价参考因素之一。除了可以改变教师对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参考因素外,还可以将他方的评价引用进来,作为参考标准之一。如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中合作的学生、企业以及其他教师评价等,将多方评价引用进来做一个综合性的参考,可以有效提高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机制的科学性[8]。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要加强劳动教育规范化建设,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改变教师和学生对劳动教育课程的片面看法,加强对课程的重视,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更多劳动意识良好、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过硬的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升忠.课程思政视阈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实施策略[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21, 11(6):55-63.

[2]郑晓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建议:基于广东省6所高职院校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32):38-42.

[3]贾婉玉.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初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 34(20):169-170,180.

[4]宋艳艳,朱颖.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化的价值意蕴、困境及突破:以J高职院校为例[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4(5):28-30.

[5]方永航,刘晓玲.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的实践与探索:以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劳动课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1(6):83-85.

[6]王芳.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路径探究:以《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实务》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15):65-66.

[7]刘艳琴.我国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探究:基于明尼苏达大学社区劳工教育的经验分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2):46-49.

[8]谢彬彬,田思思.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初探:以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绿色科技,2020(23):233-235.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