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艺术院校综合素质课程思政元素的提炼与应用

作者: 郑园全 夏开堂

[摘           要]  高等艺术院校是国家文化艺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培养国家文化艺术工作者的摇篮。文化是民族之魂,文艺是时代号角,迈入新时代的中华民族对文艺新人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跟上时代步伐,满足时代所需。将思政元素融入综合素质课程的教学中,探索综合素质课程实现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是高等艺术院校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关    键   词]  高等艺术院校;综合素质;思政元素;应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0-0166-03

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是我国文艺事业的接班人,是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学校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这是时代赋予高等艺术院校的课题,也是高等艺术院校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使命。综合素质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干课程,是塑造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课程,也是指引学生明辨是非和善恶美丑的课程。高等艺术院校可以通过综合素质课程思政元素的提炼,积极探索适合时代的课程思政途径和方法。

一、高等艺术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是培养“德艺双馨”文化艺术人才的需要

“德艺双馨”是高等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是文艺工作者毕生的价值追求。而近几年频频曝光了一些劣迹艺人的行为,有的从艺人员不规范从业,出现以阴阳合同逃税漏税的违法行为;有的从艺人员生活堕落,出现吸毒、嫖娼等违法行为;有的从艺人员为了博取眼球、追求流量,从事低俗恶搞、浮夸出格的文化活动等等,以上这些行为在引领社会文明风尚上起到反作用,在遵守法律法规方面成了反面教材,出现违法违规和违背社会公序良俗行为的从艺人员被清除出了文化艺术行业,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和制裁。作为培养未来文化艺术工作者的高等艺术院校,在人才培养上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明辨是非的判断力、拥有传播优秀文化和社会正能量的责任担当,而在高等艺术院校实施课程思政是加强高等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二)是思政理论课程的有效补充

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在就读期间课业非常繁重,专业技能的学习需要用大量的时间练习和实践,学生会把学习重心放在专业学习上,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不够、投入的精力也较少。高等艺术院校把思政理论课程安排在大一阶段,以必修课开设课程教学,对学生思想成长的影响不能贯穿整个大学阶段。而且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主要以概念式的灌输为主,缺少实践和体验过程,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极大影响了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仅仅依靠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而课程思政的实施是对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的有效补充,能贯穿整个大学学习生涯,把思想政治的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的熏陶,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高等艺术院校综合素质课程思政功能的有效性

(一)综合素质课程具有思政功能的先天优势

高等艺术院校的综合素质课程源于通识教育课程,是除思政理论课之外的通识课程,一般包含综合素质必修课程(又称综合素质限定课程)和综合素质任意选修课程两部分,是一种“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做准备的知识和能力教育”。综合素质课程在课程的核心素养培养上包含家国情怀、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追求卓越等,这些核心素养全部都是政治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综合素质课程的学习中不仅能提高学科核心素养,还能使政治素养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综合素质课程在课程评价中不局限于传统的“知识—能力—素质”三维评价,还加入了“思政”目标,通过过程评价引导学生注重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表现,这样的课程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有助于学生将课程中所接受的“做人道理”转化为实际行动。

(二)高等艺术院校具有开展思政教育的本能自觉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对高等艺术教育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提出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明确要求。文化艺术在社会道德和社会风尚上具有传承、发展和引领的作用,在还没有高等艺术教育的年代,文化艺术的传承以师徒制为主,师傅在传授技艺的同时还需教会徒弟为人处世,这就让传统的文化艺术传授过程在初始要求上就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让文化艺术教育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能。随着社会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对文艺人才也有更高的要求,高等艺术院校自觉承担起培养社会文艺人才的责任,自觉向学生传播优秀文化,自觉培养学生传播优秀文化的能力(技能),自觉注重培养学生传播优秀文化的意识。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播要求学生有精湛的技艺,同时还要求学生有过硬的政治品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这要求高等艺术院校必须具有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高等艺术院校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社会的要求,更是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壮大、更上时代步伐的本能自觉。

三、高等艺术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践途径

(一)明确教学目标

伴随着思政教育的改革和更新,高等艺术院校中如何突破思政教育与综合素质课程进行融合的难题,已经成为目前教育者所面对的重要问题。要想做好教学改革,要对教学目标进行计划和规划。就思政教育而言,要通过有计划的教学设计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效果可以通过两方面来形成:一是认知目标,二是行为目标。在认知目标方面,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注入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念,让学生能够从正确的价值观中领悟到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和人生目标,从而培育出健康的人格。另外,在认知方面还可以通过历史性知识的灌输以及专业文化、家国情怀等知识的传输,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不同;领略传统文化的优秀魅力,了解现在与未来发展的趋势,实现文化传播和创新的目的。在行为目标方面,可以通过具体的相关实践活动,将学生引导向正向的方向前进。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标准,发挥榜样的作用;学生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从而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对于高等艺术院校的大学生来讲,有无理想信念以及具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他们日后的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作为艺术专业的学生,他们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同时更承载着家庭和亲人的嘱托。艺术专业的学生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上,一定不是只有成功与鲜花,在过去他们一定遇到过挫折和失败,同时在将来挫折和失败也在所难免,如何使自己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逆境中奋起、在困难中磨炼、在挫折中成长,这应该是该专业每个学生都要努力拥有的强大精神支柱。要使学生明确伟大出自平凡,社会需要杰出人物,但是我们的社会更需要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真正做到以为人民服务为荣,就是在平凡的岗位实现了伟大,获得了杰出。因此,在高等艺术院校综合素质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设计中,理想信念元素必不可缺。

(三)培育工匠精神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劳动精神,是从业者对自己职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具体表现在追求卓越、实现完美、精益求精上,表现在工匠们对自己产品细节的高要求,对自己作品品质的高追求。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能够带来即时利益的“短平快”成了很多人的追求,很多青年人心浮气躁,在从事自己职业的时候忽视了对职业灵魂的塑造与探索。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工匠精神是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学生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具有心悦诚服的敬畏之意,并且在工作时有一种神圣感,要克服急功近利、浮躁虚夸的心理,锤炼自己心无旁骛、锲而不舍、脚踏实地的劳动思想。中国从来就不缺少工匠精神,而对于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来讲,更重要的是学习与传承。作为艺术专业的学生,要把自己的职业当成一种信仰,在拜师求艺中孜孜不倦,虚怀若谷;在动手操作中,严格要求,专心致志;在服务人民时注重品质,全心全意。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最终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为社会所认可的“能工巧匠”。因此,在高等艺术院校综合素质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设计中,工匠精神尤为重要,不可缺少。

(四)培养法治思维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我党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针。法治建设与国家现代化建设是同步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必须要知法、懂法、学法、用法,更要守法。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未来走入职场,将面对企业、面对客户、面对商家,在这多重关系中,一旦出现问题或纠纷,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和途径解决,是他们必须具备的素养。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使他们以法律为准绳判断是非对错。在出现矛盾与纠纷时,能够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协调和解决问题,不仅可以为他们增添一份厚重的安全保障,更可以使他们成为整个社会安定有序的促进因子,为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贡献力量。法治不仅带给我们界限,也带给我们保障,具有正确良好的法治思维,在学习生活中学会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去思考、处理和解决问题,是我们在高等艺术院校综合素质课程的思政元素中加入法治思维元素的主要原因。

(五)强化团队合作

团队建设和团队合作作为个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应该得到充分体现,将现实案例融入综合素质课程教学中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学习,通过具体实例的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实现综合素质课程改革创新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多方面发展的意识。同时,通过小组的合作和学习,能够使学生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得到很好的展现。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不仅会提高与他人相处的能力,通过教师进行引导和有意识的作业布置,也能使学生学会包容和配合。团队合作中最能展现个人能力,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会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从而充分进行改造和发展。社会发展过程之中,团队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六)注重日常习惯

作为高等艺术院校的综合素质课程授课教师,不仅是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讲解,还要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和道德理念。个人的言语和行为,往往体现了个人的综合道德水平。因此,在综合素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醒学生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要形成勤奋、好学、踏实、刻苦认真的良好品质。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和展示是要真正解决实际的问题,而不是追求华丽的表现形式。在此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念中进行相关的作业设计;对于他人的作品和劳动成果可以进行改造、发展、创新,从而达到一种新的作品形式,但不能对他人作品进行抄袭和复制。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严格遵守法律,拥有社会责任和社会公德感,通过时不时的教育提醒能够对学生起到引导的作用,教师自身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使学生意识到严于律己的重要性,能以教师为榜样,做到尊师重教,以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引领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能否真正尊重老师取决于教师自身的个人魅力、学识水平和专业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通过学习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让自己成为有扎实学识的艺术教育工作者。

四、结语

基于目前高等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综合素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方式。而从职业道德、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工匠精神、法治思维当中提炼思政元素,并在团队建设、日常行为中加以应用和实践,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综合素质课程教学相融合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最有效、最可行的方法。相信通过充分发挥高等艺术院校综合素质课程的思政功能,能从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源头出发正“艺德”、扬正气,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出“德艺双馨”的文艺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吕亚男.从数学文化视角探讨高等数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J].西部学刊,2019(2):97-99.

[2]洪宇.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新模式分析[J].高教学刊,2018(21):182-184.

[3]肖翔,杨兰清.大学数学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科技资讯,2018(1):87-88.

[4]李翔,努尔娅·阿布都热合曼.高校经济学教学课程思政的探讨[J].教育观察,2019(19):18-22.

[5]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教育研究,1999(1):96-101.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