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思考
作者: 杜梅[摘 要] 上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关键。在这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至关重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培养自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将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实现铸魂育人根本目标的基础和前提。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部分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欠深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坚定。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必须积极探索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现实路径。
[关 键 词] 高校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信仰;现实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8-0082-03
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的要求。“六要”明确了高校思政课教师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即政治素质、理论素养以及育人情怀。在这其中,无论是政治上的清醒,还是真心热爱思政课三尺讲台的教育情怀,都必须以理论上的透彻和坚定为基础。因此,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至关重要。
一、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必要性
(一)培养高校思政课教师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在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单纯的知识课,其目标和使命在于为党和国家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知识和价值观的双重教育,教师在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真诚情感和坚定信仰。若要培养被教育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者本人必须有信仰,只有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师才会热爱自己的职业,才会敬畏、珍惜、热爱三尺讲台,才会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去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才会想方设法讲好思政课。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讲,“真信”才会“真教”,“真信”源于“真懂”。只有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熟悉社会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熟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中国史以及改革开放史,才能够充分领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只有信仰马克思主义,才会在课堂上真诚地、理直气壮地讲授马克思主义。
(二)透彻讲授思想政治理论、向学生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的内在需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在于其自身蕴含的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等理论特质。“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想让学生理解、认同进而信仰马克思主义,高校思政课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深入浅出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将抽象的理论讲得清楚、明白,讲得深刻、透彻,讲得鲜活、生动、接地气。要让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对话,与社会热点对话,与学生的困惑、疑惑对话,与社会上混淆视听、模糊不清的观点对话,让学生有兴趣听,听得懂,听得清楚、明白,听得信服,如此才能做到“以理服人”。以马克思主义之“理”去征服学生,使学生深刻认识、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认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极端重要性。若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自身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必要前提。“己之昭昭”,方能“使人昭昭”。
(三)帮助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世界、国家、社会和自身,摆脱相关思想困惑,树立并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内在需要
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事件日益增多,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在此背景下不同思想文化日益交融、冲突、交锋,意识形态纷争不断加剧。就国内而言,2017年党的十九大做出一个重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同时也意味着新的使命、新的任务和新的变革,意味着经济、政治、社会、民众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的深刻调整和改变。国内外局势的调整和改变必然会给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带来迷茫和困惑,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承担起为学生解疑释惑的责任和使命。
信仰的坚定来自认识上的清醒和透彻,来自理论能够解答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只有为身处于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背景下的当代大学生解疑释惑,才能够赢得他们的认同,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看待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看待为人民服务?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将往何处去?人类将往何处去?如果思政课教师拥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就能够透彻解答学生的疑问,厘清其思想困惑,纠正错误观点,消除他们的疑问,学生就会真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意义,就会认同、信服马克思主义,进而树立共产主义信仰。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现状
众所周知,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表重要讲话,教育部也密集出台相关文件,这些讲话、措施有力地强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数量、学历、职称、政治素质、教学水平也获得了显著提升。但就高校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而言,依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部分教师理论功底欠深厚
不可否认,当下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并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其一,相关师资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高校思政课教师来源于高校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除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以外,还有伦理学、管理学、中国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等专业的学生,这些专业背景的学生往往没有接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其二,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高校的相关专业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等都是边缘化专业,一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缺乏相关的专业基础。当他们在毕业后走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台,自身理论功底的局限性就会显现出来。其三,师资配比达标压力下的门槛降低。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为了落实中央和教育部文件要求的1 ∶ 350师生比的政策,各高校纷纷制定本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方案,通过校外引进、校内转岗等多种途径来扩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不少高校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师生配比要求。但这种数量规模的短时间快速提升,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师资质量的参差不齐,这些“半路出家”的思政课教师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专业基础,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无法尽如人意。
(二)部分教师信仰不够坚定
毋庸置疑,绝大多数高校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抱有真挚的情感和坚定的信仰,但也不能否认部分教师对这一理论的信仰不够坚定。主要原因如下。
1.理论功底上的欠缺
如上所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部分思政课教师理论功底有所欠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接触不多,接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途径是阅读二手文献和论文。这导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碎片化,不够全面和系统。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够深刻和透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由于理解上的不全面和不系统,使这部分教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转化为理论素质的能力不够,缺乏对理论的独立思考以及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去观照现实,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必然会弱化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2.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自身的局限性给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从而弱化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就业方式的多元化必然导致思想、文化的多元和包容,这种多元和包容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地位,冲击和削弱了人们的信仰,而网络时代的到来又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思想、文化上的多元、包容和去中心化。另外,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但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人们也切实感受到了金钱的力量,感受到了物质的巨大威力,这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削弱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同时,市场经济使得党员干部面临的诱惑增多,这也是导致动摇、削弱部分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原因。
三、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理论素养的现实路径
(一)在参加培训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近年来,教育部和各省教育系统组织了一系列加强思政课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的活动,包括举办各类骨干教师研修班和专题研修班、开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设立“周末理论大讲堂”、线上集体备课会、组织开展“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等,这些活动都为教师提升自我素养提供了条件和平台。以“周末理论大讲堂”为例,自2019年4月开办这一活动以来,已连续开展了83期,全国思政课教师通过收看知名专家的讲座,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二)在自我学习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首先,通过研读原著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读原著的重要性,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才能够做到透彻理解、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4]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把心沉下来,下苦功夫,在教学、科研之余自觉地、有计划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原著不仅可以使我们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基本理论,还可以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学习如何训练思维,感受他们的崇高风范和人格力量。
其次,要加强“四史”的学习。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从本质上来讲,就是马克思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历史。通过学习“四史”,思政课教师可以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等理论品质,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必然性会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三)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四门课程,形成一个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旨在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以及基本立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旨在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形成过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旨在讲清楚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以及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哪里来、往哪里去;“道德与法治”旨在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思政课教师在年复一年的常态化教学中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以及科研水平,包括对受教育者的了解、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和把握,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领悟,提高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厚情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执着信仰。在潜心三尺讲台的同时,结合自身专业特长,持之以恒地开展科学研究,关注、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的前沿和时代热点,以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在教学和科研的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四)在分析、解决问题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应用。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讲者、践行者,还需要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首先,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分析国内外热点时事,用整体的、辩证的、历史的观点去观察、分析问题,透过现象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提升自己的政治敏感度和鉴别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政治立场。其次,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背景下,思政课教师要了解、熟悉国内外时事,紧跟时代的变化和要求,关注国事、家事、天下事。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针对性教学,用坚定的立场、彻底的理论、深刻的学理阐释去回应现实热点问题,回应学生的困惑与关切,帮助学生解疑释惑,并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社会、指导实践。在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中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0.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5-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