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 高霏霏[摘 要] 高校组织员属于专职党务工作者,在党委领导下负责高校的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等工作。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党建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员是高校做好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目前,我国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制约。通过分析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进一步推动组织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有效提升高校党建工作质量。
[关 键 词] 新时代;高校组织员;突出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8-0085-03
高校组织员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力量,在高校基层组织建设、党建育人、党员素质提升工作中彰显着自身的功能价值。然而,我国部分高校对组织员队伍的建设并不重视,没有健全的组织员队伍建设制度,没有合理的队伍配置,对于组织员队伍职责的划分也并不清晰,部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阻碍因素。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环境的改变、要求的提高,高校党建工作面临新变化、新考验,也给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因此,高校要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不断推动组织员队伍的高质量发展,开创高校党建工作新局面。
一、新时代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突出问题分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时期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地各高校认真贯彻党中央的要求,建立健全组织员工作机制,配齐配强组织员,注重充分发挥组织员的作用,不断探索组织员队伍建设的新路径。但在队伍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组织员队伍制度不完善
当前,部分高校在组织员队伍建设过程中未能充分结合本校党建工作和思政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导致组织员队伍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限制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发展。新时代高校组织员队伍制度体系包括选拔任用、日常管理、教育培训、考核奖惩等。部分高校在选拔组织员过程中,难以准确考察组织员的责任心、职业道德、组织纪律性等重要因素,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日常管理不到位,对组织员的工作不能及时开展监督和指导,无法充分掌握实际工作开展中遇到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教育培训不到位、不及时,导致新选任的组织员难以迅速适应新岗位,工作成效受影响。高校有关部门并没有制订一套比较完善的培训制度与培训计划,大多情况下仅是开展一些比较单一的理论培训,不利于组织员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组织工作的创新性开展。部分高校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除了完成事务性的工作外,组织员的许多工作内容往往难以量化考核。比如对大学生思想的教育引导,工作成效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对组织员的考核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导致其工作投入与回报不对等,降低组织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组织员队伍的稳定性。
(二)组织员队伍配置不科学
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已经明确要不断加强高校的组织员队伍配备,增加组织员的数量和提升素质,培养作风优良的组织员。《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明确要求,确保学生党建工作力量配置,要严格按照学校中师生人数比例配备专职组织员,高校每个院(系)至少配备1~2名专职组织员。根据高校的实际工作情况,也可以从优秀的辅导员当中进行严格的选聘,在符合组织员标准的情况下可以招为兼职组织员,并且安排适当的工作量。但是,部分高校的领导出于多种原因的考虑,并没有真正落实上级有关要求,压缩组织员编制,导致队伍缩水。现有的组织员工作量人为增加,加之工资和福利待遇等配套政策没有跟上,专职组织员队伍不够稳定。许多从业人员依然是由党、团组织书记、辅导员和其他行政人员兼任,人员流动性较大,这样一来,必然导致队伍配置不合理,从而影响组织员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的有效提升。
部分高校党组织对于组织员队伍建设工作没有足够的认识,也没有将其重要作用发挥出来,导致部分高校组织员队伍结构不平衡。一是选拔组织员时只是为了满足师生配比的要求,没有明确规定组织员的学历要求和经验技能。二是大量选聘本校毕业生作为高校组织员,忽略了对其他高校的借鉴交流。三是大量配备兼职组织员,而专职组织员只设立在党委组织部中,导致专兼职比例不合理。另外,很多高校组织员队伍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存在平均年龄偏大的问题。在高校中没有完善、合理的组织员队伍配置会使整个组织员队伍发展缓慢,没有科学化、稳定化的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就会缺乏坚实的人才储备来源。
(三)组织员队伍能力不足
当前,我国高校组织员队伍的理论素养、业务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有待提高。组织员承担着繁重的日常事务性工作,缺乏精力关注理论学习,不能及时掌握当前的发展形势和学生的思想动态,难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工作缺乏理论支撑,也会影响工作的实际效果。部分组织员对党务工作没有足够的经验。组织员主要来源于校内其他系统的后备干部,由于专业背景的不同,对党建工作缺乏全面的掌握,实际工作经验不足,执行能力不强,无法结合现实工作情况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另外,一些兼职组织员不仅要承担教学、科研任务,还要承担管理工作,工作压力大,精力比较分散,往往会产生应付的心态,不能履职尽责,影响了组织员队伍作用的有效发挥。高校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文化氛围、管理方式各有差异,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模式也各有不同。组织员要深入学生中,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思想状况,在实际工作中针对党员发展、管理和教育中遇到的新问题,不断总结交流,并找出科学的解决办法。然而当前高校组织员队伍以事务性工作为主,对高校党建工作遇到的问题开展深入调查研究较少,对党建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也比较欠缺,从而限制了组织员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和专业化发展。
(四)组织员队伍保障不稳定
当前,高校组织员队伍的保障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影响了组织员队伍建设的进展。部分高校未能给组织员开展工作提供所需的专项经费。组织员在开展具体工作中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经费也是组织员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础保障,能够调动组织员工作的积极性。部分高校没有专门划拨组织员工作专项经费,难以保障组织员的合理收入,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部分高校未能给组织员的长期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各个地区、各个高校在组织员享受待遇等方面执行程度不同。有的高校对组织员的津贴以及奖励没有制定科学的政策,有的高校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也没完全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组织员缺乏学习深造、职级晋升方面的保障机制。部分高校没有针对新聘任的组织员开设岗前培训,不利于组织员工作的顺利开展。部分高校组织员的晋升通道不通畅,未来上升空间较小,不利于自身职业的长期发展。
二、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
(一)健全组织员队伍管理制度
高校组织员队伍是新时代党组织建设的主力军,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力量。高校应当从新时代党的建设和学校的发展实际情况出发,结合高校自身的优势去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组织员队伍建设制度。高校组织员队伍选拔、任用应由学校党委或组织人事部门统一负责,一般由学校党委组织部具体落实。选任过程要加强对人选政治素养、工作实绩的全面考察,选任流程要符合学校干部选任制度的要求,各个环节要及时向学校党委上报审批。高校组织员队伍选拔任用制度还应涉及日常管理、考核奖惩等内容。高校党委要建立有益于发展和稳定组织员队伍的制度体系,在人员选聘、培训、管理、进修、评优、晋级等多个方面健全管理制度,用制度管理队伍,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从而不断提升党建工作水平。高校党委要通过加强组织员队伍管理的探索和实践,建立健全组织员队伍的各项管理机制,使组织员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不断推进组织员队伍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二)选优配强高校组织员队伍
在选配组织员的过程中,需要从配比要求、数量要求、专业要求等方面进行把控。组织员队伍在选拔过程中,也要严格按照科学的配置原则进行队伍扩充。从高校组织员队伍的专兼职结构来看,要坚持专职为主,适量聘任兼职组织员。兼职组织员可以从优秀辅导员、管理人员中选聘,使其发挥自身所长,共同协助组织员开展工作。从高校组织员队伍的职级设置来看,一般从科级到处级岗位,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行政级别和专业技术职称。从高校组织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来看,要合理配置老、中、青组织员。适当选任年纪大的教师担任组织员,他们工作经验丰富,对学校和学生情况较为熟悉;重点选聘中年组织员,中年组织员是高校组织员队伍中的骨干力量,承担着最重要的党建工作;提前培养青年组织员,青年组织员是高校组织员队伍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此外,在配置人员的时候要选择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人才队伍,需要对组织员的学历、专业背景、工作经验以及能力进行严格把控,综合组织员的思想理论素养进行选聘,把好组织员队伍的入口关。高校组织员作为党建工作中的重要力量,必须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通过严格的选拔可以挑选出更加适合组织员队伍的人才,为组织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三)加大组织员队伍培训力度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需要注重组织员的教育培训问题。一是提升理论素养水平。邀请专家、学者为组织员队伍系统讲授党的路线方针、党的建设理论等内容,强化组织员的政治站位和提高理论水平,引导组织员聚焦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二是培训党建工作业务能力。邀请校内外经验丰富的党建骨干,与组织员开展面对面交流,通过经验分享、交流研讨进一步提升组织员的业务工作能力,有效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基础。三是培养研究调研能力。重视党建应用研究,深化对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系统性把握、前瞻性思考。引导组织员积极开展实践调研活动,以务实、管用的研究成果解决好基层党建难题,提升组织员创新性开展工作的能力。高校组织员队伍培训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制定培训计划,安排好新选任组织员岗前培训、专题培训、业务培训等,坚持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确保培训计划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培训方式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贴近组织员的工作实际。可以采取集中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也可以互联网为平台,创建线上、线下的学习方式,不断丰富培训的内容和增强效果,将组织员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提高组织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完善组织员队伍发展保障机制
高校党委组织部在制定组织员工作任务的同时要规划好相应的经费支持。除了组织员自身的薪酬待遇外,党员队伍建设、党建项目研究、党建品牌活动建设等方面都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高校应当建立更加完善的组织员考核激励机制,在合理的激励机制下,组织员的工作积极性会迅速提升,从而更好地增强队伍的稳定性,激发队伍的战斗力,推动队伍持续发展。组织员不仅是教师,还是组织的管理人员,高校组织员岗位要专职专用,组织员的职务与职级要实现“双线”晋升。对于组织员的职务职称要单列计划,并且要对此单设标准、单独评审。这样才能为有意愿长期从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一线工作者打通上升渠道,开拓发展空间。高校要更加重视组织员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从多个方面和角度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为组织员队伍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充分调动组织员的工作热情,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组织员队伍,增强组织员队伍的活力。
三、结语
组织员制度是我们党总结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为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所确定的一项行之有效的组织制度。高校组织员要勇于承担新的历史使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党员的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党委在组织员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强化主体责任,将组织员队伍建设列为高校党建的重点工作,不断提升组织员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等综合素质,积极开展改革与创新,探索组织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在新时代下不断推进高校党组织建设迈向新征程。
参考文献:
[1]刘谦.对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33(4):160-162.
[2]李小倩.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研究[J].黑河学刊,2010,156(8):59-60,63.
[3]李翠莉,赵文波.做好新时期高校专职组织员工作的认识与思考[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2,29(8):37-39.
[4]于瑮,李海波.论新时代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J].社会科学家,2018,259(11):150-155.
[5]叶龙祥.浅谈加强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8(1):48-51.
[6]蓝巧燕.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的现实思考[J].黑河学刊,2015,215(5):56-57,142.
[7]祖勤.加强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2):82-83.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