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作者: 丁振 徐莉春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辩证思维和科学智慧。医学院校承担着医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塑造,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人才、提升医学生的思想境界、促进医学创新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医学类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性展开研究,为相关校园建设和学生工作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1-0094-03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人生哲理、价值观念、人文精神、道德情操以及对世界的认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精神追求积淀于极其灿烂辉煌的、经过数千年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代表着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坐标,不仅为中华民族的茁壮成长、伟大复兴提供了丰厚的营养支撑,也为人类文明的蓬勃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永载史册的贡献。

医学院校承担着医学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任务,加强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必由之路。随着科学技术、医疗水平的飞跃发展,医学模式也发生着“生物—心理—社会”的转变,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医学文化建设和传承以及符合时代定义的创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因而,现阶段在全面研究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效果现况的基础上,必须要继续加大对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同时制订并优化可持续的科学文化传承的战略规划,以提升校园文化的建设质量。同时,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多元性和时代特征。地域性往往以医学院校所在地的文化氛围或院校内占多数的学生群体的地域分布特点为基础而体现相关特点。目前,全国的医学院校绝大多数在全国甚至全球进行招生,生源结构复杂,学生群体的文化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因而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教育存在一定的多样性。进入新时代,医学院校的文化建设需要紧跟时代潮流,结合最新时代主题进行更高效的校园文化建设[3]。

校园文化的建设能为传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方式和平台[4]。研究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和意义,需要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的视角下进行。德润人心,有助于深化提升医学生的思想境界;德才兼备,有利于培育时代新人;厚德载物,有助于促进医学创新;创新有为,有助于建设一流院校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体现

(一)道乃医者之义

“崇道”自古以来一直被奉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道”。唐代诗人王维在《终南别业》中写道:“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全诗的开篇就点出了“颇好道”,可见王维四处独行,领略天地万物之余,有没有真正得道,也只有经历的人才能了解。清代诗人陈兰瑞在《题李牧臣孝廉五少游庐图即送其下第南归》中写道:“君本仙才今暂谪,清福平生非易得。”告诫人们虽然现况可能不尽如人意,但依然需要心存道义,此为难得之事。《论语》有云:“君子谋道不谋食。”医务工作者作为受人尊敬的高尚职业,要杜绝金钱利益的诱惑,在行医过程中做到鞠躬尽瘁,不以利益论英雄。

(二)奋斗乃医者之途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回首中国共青团的百年征程,历史充分证明,只有牢牢扭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一主题,共青团才能团结起一切可以团结的青春力量,唱响壮丽的青春之歌。作为培养未来医学人才的基站,医学院校的文化教育迫切需要加入艰苦奋斗的时代内容,将其融入毕生的生活之中,让新时代的青春之光在卫生系统中闪耀。《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勇挑重担、堪当大任,尤其是在各级各类岗位上无私地奉献[5]。新时代的中国是新时代青年群体成就人生的舞台,要用无私的奉献和奋斗靠双手拼出一个走向光明的中国。

(三)仁乃医者之心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精华内容一直被广为传颂,其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唐太宗李世民在《赐萧瑀》写道:“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指的是性情勇猛的人,又如何懂得道义。而有智慧的人,必定心中怀有仁爱。可见仁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汉代的甄宓在《塘上行》中写道:“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指出仁义需要靠自己,而非完全倚仗他人的能力。唐朝诗人王建在《赠王侍御》中写道:“君子抱仁义,不惧天地倾。”有德行的人怀抱仁义,就不惧天地倾覆。作为医务工作者,只要崇尚医德、心怀仁义就不会被行医过程中的任何困难击倒,能持续为祖国的医学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实乃医者之是

实事求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髓就是要求人们求真务实,不能虚无缥缈、不切实际地完成任务。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指出:“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他要求医生在问诊的时候要充分了解患者的饮食起居等各个方面的状况,做到从患者的实际出发,以事实为判断依据,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地高效问诊。

(五)持乃医者之坚

砥砺坚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有之意。东汉医学大家华佗从小家境贫寒,自幼丧父。少时即在外游学,坚持对医学事业的热情而并不求仕途。在坚定不移的奋斗和努力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医学成就,造福了后人。清代诗人郑板桥在《竹石》中写道:“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中赞叹生命,赞美竹子不畏来自各方的狂风攻击。它激励着人们在无论多么恶劣的环境中应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不妥协、不放松、不低头,凭着一股韧劲坚持到底,我们终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因此,医生在学习与工作的进程中始终不能放松,要把病魔当作敌人,克服行医过程中麻痹思想和消极情绪。当代涌现出了一批坚持为医学事业奋斗的医学工作者,如坚持数十载最终发现青蒿素的科学家屠呦呦,“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坚持且无私,忘我投身于医学事业和工作当中。这样的医生群体数不胜数,渐渐地青丝变白发,道出了他们投身医学事业的辛劳,但依然坚守其中、负重前行,充分体现了大国匠心,道出了医学生打败病魔的决心和勇气。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指导性和系统性

现阶段的医学院校,多数的校园文化活动局限于以班级或学院为单位,以二级学院或班级、学生组织为单位举行的活动难以满足统一的标准,其在学生群体中产生的效果也难以量化,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缺乏统一的整体活动标准,学生组织和班级举办的活动多为学生干部组织,缺乏系统性,容易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成效参差不齐,削弱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

(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说教化、肤浅化现象

在如今的医学院校教育中,多数院校将专业教育作为侧重点开展教育活动,传统的文化教育容易被忽视,无法得到充分弘扬。医学生群体整日忙碌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培养人文精神,势必会给医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也会导致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缺位。

(三)校园文化未能很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校训或院训彰显了学校或学院的历史和文化积淀[6]。然而在对此观念错误理解的影响下,多数学校将校训或者院训的初始解释一味地奉为校园文化的全部,而并没有将校训或院训中的精神内涵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导致其传达的精神与时代脱节,严重影响了校训院训的影响力和时代性。校训院训也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行自我革新,在时代潮流中为校训内涵添砖加瓦,才能利用好这个全校师生价值导向的风向标,充分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四)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缺乏良性互动

医学院校校园并非孤立无援,而是坐落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不论如何,坐落地的社会文化会在潜移默化间或多或少影响该所院校的校园文化[7]。然而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对校外相关专业人士的需求并不是很高。医学院校的生存发展,一定要融入当地的社会文化,扎根于当地,才能真正发挥医学院校在所在地的卫生意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一)德润人心,有助于升华医学生的思想境界

对医学生而言,不仅要对其专业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操作训练提出严格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对医学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对其正确认识并处理从医和做人之间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才能获得进一步的收获[8]。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通过开设优秀传统文化长廊等固定类型知识渲染以及新兴的新媒体途径推送等方式,让医学生在潜移默化间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进而提升学生群体的思想境界,为祖国未来的卫生事业培养具备优秀思想的医学人才,提高卫生系统的综合素质。

(二)德才兼备,有利于培育时代新人

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卫生人才的专业第一站,对于人才的思想文化培养也是重中之重。要从政治上着眼、从思想上入手、从青年特点出发,帮助他们早立志、立大志,引导广大青年在思想洗礼、实践锻造中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医学院校在综合评价一名学生时不仅要考察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水平,也可融入多维度评价体系,增加对德育知识的了解程度的评价,成为激发学生群体增强文化认同感的内驱动力,促进学生群体全面发展[9]。

(三)厚德载物,有助于促进医学创新

厚德载物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也指有德行的君子,应该以深厚的德行来容载世间的万物。屠呦呦作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她的科研历程就充分体现了“厚德载物”的精神内涵。屠呦呦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抗疟方法,当时的科研设备和技术相对落后,但屠呦呦依然坚持奋进,在中药提取实验进行到191次时,终于发现了青蒿的抗疟有效部位,于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这一划时代的发现在过去五十年间拯救了全世界数百万人的宝贵生命[10]。屠呦呦的坚持不懈,换来了如今的无疟人生。是无数医学前辈的努力奋进,推进了世界医学的创新步伐。

(四)创新有为,有助于建设一流院校

在当前国际形势和大学建设的大环境下,大学院校应该意识到应在全校范围内认真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各大医学院校应开拓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也不应局限于教室第一课堂中,开拓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也尤为重要。参考他人的方法和结论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形成属于自己独有的体系,结合实际创新校本课程教育教学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校本课程是不错的选择。

四、结语

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实际体现,对医学生形成良好价值观、培养科学人文素养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保障,相信在各大医学院校教师团队的坚实努力下,我国的医学事业发展定会迎来灿烂光辉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10-18.

[2]童雪梅,孙云娟.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口腔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探讨[J].科技视界,2021(24):93-95.

[3]吴若愚,李顺,李真.传统文化在当代医学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学园,2014(20):47-48.

[4]曹加亮,王晶,黄占珍,等.新时代背景下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33):149-151.

[5]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EB/OL].(2022-04-21)http://www.news.cn/2022-04/21/c_1128580359.htm.

[6]李依谌,杨航.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基于大学校训的视角[J].沈阳干部学刊,2021,23(3):55-58.

[7]孟方.大学文化与地方社会文化[J].宿州学院学报,2009,24(6):3-5,69.

[8]冯巧玲,何桂芳.《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对当代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启示[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9(3):12-14.

[9]牛浩,陈明,乔学斌,等.新医科背景下中国特色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时珍国医国药,2021,32(12):2996-2998.

[10]孙进军.屠呦呦:一生倾情青蒿素[J].党建,2022(2):67.

编辑 司 楠

①基金项目: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资助(苏教师〔2019〕3号)。

作者简介:丁振(1990—),男,汉族,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实验师,研究方向:公共卫生。

徐莉春(1970—),女,汉族,江苏徐州人,博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公共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