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

作者: 李红玉 关婷

[摘           要]  通过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现状进行分析,以物理实验课程为例,提出了通过产教融合实施校企合作的方式,并给出了相应的课程改革措施。实现校企合作需要先搭建优良的教师团队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在公共课中融入企业因素,并开设企业文化相关的选修课来加强校企合作,最后再通过改革考核方式来实现教育公平。促使校企合作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更加顺利地开展,达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的。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物理实验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1-0097-03

校企合作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衍生出来的一种合作发展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而企业需要的也正是这种人才。校企合作模式的出现促使高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了更多联系,高校在培养人才时更加具有针对性,企业在接收人才时实用性与实效性才能大大提高。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高校和企业之间实现了双赢。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同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指出[1],当前社会人才培养水平和产业需求不匹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经济高速发展的迫切要求。文件对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提出了很多针对性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是实行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基地,必须走出适合自己的改革道路。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及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现状

“产教融合”是促成校企合作的重要手段。“产”是产业、生产,对应校企合作中的企;“教”是教育、教学,对应校企合作中的校。产教融合,意即高校充分利用企业的硬件和资源,将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以及产业生产结合在一起。通过产教融合的形式,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做好校企合作的工作。通过校企合作工作的完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创造更多接触生产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当前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方式较为散乱,校企合作的内容众多且经验丰富,但却没有形成系统。同时,学校对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重视程度不够,没能做到有针对性地为企业输出人才,情况不容乐观[2]。大部分高校的校企合作工作主要以招生就业中心的单一宣传为主,并未与教学融合在一起,学生对企业缺乏足够的了解,毕业之后进入企业不能很快地承担相应的工作。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主要以公共课和专业课为主,企业合作和实践课程数量匮乏。学生以理论知识的摄取为主,严重缺乏实践创新经验。为培养创新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校企合作,实施产教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3]。

以物理实验课程为例,该课程是大学物理之后的一门创新实践类课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完成相应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但现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理实验课程授课方式陈旧,大多数教师为物理学出身的理论教师,对实验仪器的基本构造掌握不够,可以做到能用会用,但无法进行更加深入的改装并用到其他实验当中。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拘泥于固定的教师教、学生照着做,难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所以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对物理实验课程进行改革,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改革

通过产教融合,将企业生产实践经验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开展企业文化相关的课程,利用企业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考核,鼓励学生深入企业实习。通过各种举措,使得企业的工作模式和思想观念提前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当中,为培养创新型、实践型人才打好基础。课程体系改革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以取得更好的改革成效。

(一)吸引技能人才组建教学团队

为了能够更好地做到产教融合,教学团队的搭建十分重要[4]。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吸引更多的技能型人才以及有相关企业工作经历的人才,使他们能够留下来并待下去。支持技能型人才转岗投入教学中,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组建一个能够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教学团队。同时鼓励普通教师和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培训和学习,为更好地修订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后续课程体系的改革打好实践基础。鼓励技能型教师根据个人学习背景开展企业文化相关课程,为公共选修课的建立做好准备。通过奖励的方法,激励普通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竞赛的指导工作当中,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物理实验课程为例,可吸引相关企业的工程师加入教师队伍,企业工程师对实验仪器的构造会更加清晰,不只会用该仪器,更要清楚仪器的所有构造并能够进行改装用到其他实验当中。企业工程师的加入,会使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团队更加多样化,通过工程师与理论课老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能够促进理论课教师更加全面地发展。

(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是开展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学生概况,结合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拿出更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方案。让有相关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参与进来,打造适合学生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走出去,增加学生的企业实习经历。以物理实验课程为例,鼓励学生到仪器制造公司实习,让学生不再局限于课堂所学的实验,而是能够了解其他实验的仪器构造及实验方法,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提供更多的指南。

(三)在公共课程中加入企业文化因素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课程体系比较简单,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是打基础的阶段,该阶段学生的学习以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公共基础课程为主。公共基础课程的特点是课时较多、受众较广。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可将校企合作的因素添加到公共课程中[5],将最新的企业发展动向以及一些前沿的新成果新方法融入课程当中。物理实验课程是学生在学习大学物理之后的后续实践课程,学生可以将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可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行,邀请企业的相关负责人为学生介绍仪器的构造及其制造过程,吸引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除物理实验课程之外,高等数学课程是数学建模的重要基础,可以在日常教学中邀请企业工程师开办讲座,通过老师和工程师的帮助,在学生脑海中搭建起建模和企业模式等框架。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加入校企合作的因素,做到产教融合,这是做好校企合作的重要

一步。

(四)建立企业相关课程选修课制度

在公共课程中融入企业文化,可使学生对企业有一定认识。但要深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需要采取更深层次的措施。在学生完成公共基础课程之后,可以开设公共选修课。一般高校选修课的种类涉及各个学科、各个领域,如诗歌鉴赏课、电影点评课等,但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等选修课较少,可邀请有经验的企业负责人或者工程师来校讲解相应课程,加强学生和各企业之间的了解和黏性。以物理实验选修课程为例,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机会。鼓励教师开展除必做实验之外的其他选修实验,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实验。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动手动脑,能够利用实验室或者相关企业中的仪器进行创新,做出更多新颖的模型。开设不同类型的课程供学生选择,目的是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企业,为自己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对于成长中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设置企业相关的公选课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

1.公共必选课的性质

按照课程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公共必选课进行分类。学校在设置公共必选课性质时,应将校企合作及创新创业类课程设置为公共必选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课程。学校应鼓励教师开展更多的创新创业课程供学生选择,在可选择的企业文化相关课程范围内完成规定的学分即可。其他种类的选修课程也可根据该方法进行,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2.搭建完善的选修课平台

开设相应选修课,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便是要完成选修课程的选课和配课。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它的完成离不开相关企业的软件和硬件支持。以一个普通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例,每年参与选课的学生可达到数万人,并且每个学生对选修课的种类和教师都有偏好,所以选课平台的搭建不是一项由学校自身可以完成的工作。搭建选修课平台必须找有经验的企业来进行技术支持,才能应对几万人同时点击的压力。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与企业签约,企业帮助学校搭建选修课平台,学校给企业输送人才,实现双方互惠互利。

将企业文化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就可以早早地了解自己将来就业的前景和方向。校企合作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求职效率,帮助学生提前明确就业方向。

(五)参照企业管理方式进行选修课的考核,建立公平的课程考核制度

选修课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之余增强各方面的阅历和见识,所以考核应该以考查课的形式进行。一般高校对选修课的考核使用的方法是提交结课论文。这种考核方式陈旧且效果较差,学生可能从不听课而只需在期末交论文便可,但这并不是开设企业选修课的目的。企业类选修课的考查更应该重在平时,教师可结合企业管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以物理实验选修课为例,实验室中应包含各种不同种类的实验仪器,教师可将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组学生进行合作并利用实验室中的仪器写出自己的计划书,也可以通过与相关合作企业进行沟通,为学生争取更多种类的实验仪器,学生根据自己的计划书进行实验。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他们提供平台表达自己,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更深层次地理解这门课,教师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这比一味地灌输式教育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一个很好的考核选修课的方式。

开展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目的便是追求教育公平,所以建立公平的课程考核制度是很多高校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高校的课程按照考核形式一般以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方面组成。在平时成绩的给定上,教师的主观性有很大的影响。学生上课表现是否积极,学生在课堂上的演讲是否深刻,这些都是由教师主观决定的,容易违背追求教育公平的初衷。所以针对平时成绩的给定,必须有更加公平的方法。以物理实验课程为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和计划书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学生可在网络平台上提交平时作业,作业提交之后由所有学生进行盲评,以提高平时成绩的客观性和公平性。

通过参照企业管理的方式进行物理实验选修课的考核,并建立公平的考核制度,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六)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竞赛

各级各类竞赛是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在学习各种课程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类竞赛,拓展实践能力,让学生不再拘泥于理论课堂,而是能够将自己所学运用到实践当中。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增加了更多机会和信心,也为学生的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本文是在国家提出校企合作的前提下,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并以物理实验课程为例,提出了一系列课程改革措施,以便在高校更好地推行校企合作,为校企合作的推行提供了很好的方式和方法。通过对校企合作的实现方式进行思考,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J].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告,2018(8):6-12.

[2]李东升,李文军,毛成.校企工程教育深度合作模式的初步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88-92.

[3]肖贵平,郑宝东,庞杰.基于产学研用结合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4(12):64-68.

[4]陈智慧.产教深度融合时期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23):142-144.

[5]朱云龙.改革开放促发展 产教融合育人才: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2(19):160-162.

编辑 司 楠

①本文系山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项目(No.J202182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红玉(1992—),女,汉族,山西临汾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物理及实验教学与研究。

关婷(1993—),女,汉族,山西运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物理及实验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