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新入职辅导员提升适岗能力的途径

作者: 刘津

[摘           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毕业后进入高校从事辅导员工作,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新生力量和主要力量。然而,新辅导员入职后不能很好很快地适应从学生、被管理者、受教育者向辅导员、管理者、教育者身份的转变,新入职辅导员与学生年龄相仿,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有所欠缺,在实际学生工作开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高校新入职辅导员要主动“补钙”,夯实理论基础,提升政治素质;认真学习,重视岗前培训,提高工作技能;虚心请教,勤于分享交流,解决工作困惑;发挥优势,深入学生群体,“多”心对待学生;把握重心,遴选学生干部,高效工作、学习,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高校学生管理和教育质量提升助力。

[关    键   词]  新入职辅导员;学生工作;困难;适岗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1-0163-03

“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赢得青年,方可赢得未来。当代青年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发展建设的中流砥柱,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力量。高校辅导员则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线组织者和承担者,是大学生群体的“领头羊”“排头雁”,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育更多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把大学生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道路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毕业后选择留校或进入高校从事辅导员工作,为辅导员队伍注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促使高校辅导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然而,年龄偏小、业务能力不精、社会阅历不足等原因致使满腔热忱的青年辅导员入职后不能很好地适应角色转变,进而产生一定的职业适应困扰。本文提供一些高校新入职辅导员提升适岗能力的方法,为新入职辅导员更快适应角色奠定基础,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及高校学生管理和教育质量提升。

一、近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特点

(一)数量大幅增长,队伍逐年壮大

我国高校现行的辅导员工作制度起源于1953年,清华大学率先在学校设立政治辅导员[1]。1999年,我国开始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政策,之后高等教育迅猛发展,高等院校数量、在校大学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3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三章第六条“高等学校应当按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足额配备到位”[2]的要求,近几年,我国各大高校纷纷制订招聘计划,选聘大量优秀应届毕业生从事专职辅导员工作,同时各大高校也从青年教师中(含新入职青年教师)中选聘一定数量的人员担任兼职辅导员。新入职专职辅导员和新入职担任兼职辅导员青年教师的加入,使高校辅导员数量大幅增长,队伍逐年壮大。此外,近年来高校招生人数仍在增加,在校大学生人数的增加,意味着辅导员也要配备到位,其数量自然也会随之增多。如今,历经数十年建设与发展,高校辅导员队伍日益壮大。据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介绍,截至2022年3月17日,全国高校专兼职辅导员已达24.08万人。

(二)成员趋于年轻,队伍不够稳定

当前,个性鲜明的“00后”已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主体,与学生年纪相仿、刚走出校园不久就重返校园踏上工作岗位的“90后”“95后”则进入高校从事辅导员工作。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应届毕业生相继加入高校辅导员队伍,为辅导员队伍注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促使高校辅导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高校辅导员队伍呈现鲜明的年轻化特点。同时,高校原来的一些老辅导员可能会因为地位和收入较低、工作内容琐碎复杂、职称晋升难度大、职业发展道路受限等因素,工作热情逐渐消退,工作几年后,如有机会可能就会选择转到教师岗或者管理岗,甚至离岗转行、读博深造,人员流动进而导致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各大高校仍需选聘优秀人才来补充辅导员队伍。

(三)学科背景多元,岗位能力欠缺

思想引领,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第一要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力量之一,因此,担任高校辅导员最基本的条件便是要具备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然而,目前各大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普遍要求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中共党员、拥有一年及以上学生干部经历等,有些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还要求博士学历。招聘要求对应聘人员自身所学专业限制较少[3],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法学、哲学等门类均可,导致新聘入的辅导员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人数相对较少,非思政类、非师范类人员较多[4]。新入职辅导员学科背景多元,缺少教育学、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法学、哲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相对欠缺,同时,新入职辅导员所学专业与所带学生专业少有联系或几乎没有联系,在具体学生工作开展过程中往往力不从心,也不能很好地对学生的成长、生涯规划和就业做出有效指导。

(四)工作内容琐碎,工作积极性不足

提及辅导员,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忙”。“辅导员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辅导员是万万不能的。”无关事务大小,只要涉及学生,必然少不了辅导员的参与,这是多数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现状。辅导员上对学校、院(系)的双重领导,因此,院(系)、教务处、招生就业处、保卫处、财务处、卫生所、后勤处等部门都可以给辅导员下发命令、布置任务、安排工作,类似于一个联络员、秘书处;下对广大学生、家长,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学生公寓、危机事件应对、党团及班级学风建设、社会实践、家校联系以及诸多临时性工作。目前,绝大多数辅导员处于“五+二”“白+黑”全时段全天候、“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工作状态。工作时间长、事务多、要求高、责任重、压力大,使得辅导员身心疲惫,工作积极性不足,进而产生职业倦怠。

二、高校新入职辅导员提升适岗能力的途径

(一)主动“补钙”,夯实理论基础,提升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过硬是成为一名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基本条件。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线工作者,是我国高校大思政格局下的一支关键力量,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辅导员必须具有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关的宽口径知识储备。

目前,各高校新入职的辅导员大都不是思政教育等相关专业毕业的,理论知识的欠缺常常导致新入职辅导员在实际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等工作的过程中底气不足,面临诸多困难,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新入职辅导员要始终如一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积极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及知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通过主动“补钙”,夯实理论基础,提升政治素质,从而有针对性地运用科学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更好地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也为日后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认真学习,重视岗前培训,提高工作技能

目前,高校绝大多数新入职的辅导员并非思政类、师范类专业毕业,其知识储备与工作岗位几乎不匹配,在校期间未接受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律政策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专业素养不足,业务水平不高,仅凭学生时代的一些学生干部工作经验去开展工作,不能达到教育学生的效果。因此,新辅导员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初第一任务就是要积极进行岗位知识储备,提升业务能力、提高职业素养,以适应岗位需要。

岗前培训——新人职场“加油站”,对新入职辅导员来说无疑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机会。为更快速地转换和适应角色、了解并熟悉工作,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新入职辅导员务必重视学校组织开展的岗前培训,积极参加,认真学习岗位知识。通过培训,了解国家教育的方针政策、教育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及其工作意义、辅导员工作基本内容与工作方法等,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掌握岗位工作技能,提升岗位适应能力,为应对各类学生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虚心请教,勤于分享交流,解决工作困惑

除了通过岗前培训习得岗位必备的基础知识外,进一步了解实际学生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才干本领对新入职辅导员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新辅导员入职以后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怎样与学生相处、班干部怎么选、开展班级活动需要做哪些准备、怎样与学生开展谈心谈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怎样开展、危机事件如何应对等。为更好地应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化解工作中的疑难困惑,新入职辅导员要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虚心向相关部门领导请教,了解学校的发展史和教育理念、本校学生工作的内容和程序以及学生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向比自己工作年限长的辅导员取经,学习班干部遴选、班级管理等的经验方法,了解应对和处理突发或危机事件的策略等;与同期入职的同事一起分享彼此读书时所在学校关于学生管理工作的经验、做法,探讨彼此未来开展学生工作的思路、想法等,积极分享,主动交流,加深了解,增进感情。这些都有利于增强新入职辅导员的归属感、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自信,提升工作效率,从而快速成长以适应岗位。

(四)发挥优势,深入学生群体,“多”心对待学生

当前,新入职辅导员不仅是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新生力量,还是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主要力量。尽管专业背景复杂、业务能力和社会阅历有所欠缺,但新入职辅导员仍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充满干劲,朝气蓬勃,踏实认真,年龄相近易被学生接受,观念类似易与学生交流,相关学生干部工作经历利于开展学生工作,尚未完全褪去学生气息的新入职辅导员更具亲和力,易于融入学生群体,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大学生的知心姐姐、知心哥哥。

新入职辅导员要积极发掘自身优势,走近学生、亲近学生、了解学生、融入学生。通过与学生谈心谈话、走进学生课堂、深入学生宿舍、参与学生活动等,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情感及生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此外,为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新入职辅导员要用“细心”关注学生,用“责任心”教导学生,用“真心”服务学生,用“爱心”感化学生,用“信心”鼓舞学生,用“耐心”疏导学生,用“初心”成就学生,全心教育、管理、服务学生,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奋发进取。同时,也有助于新入职辅导员提升适岗能力。

(五)把握重心,遴选学生干部,高效工作、学习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火车头”。当前,绝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难以从复杂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中脱身,琐碎的工作内容、“有事就找辅导员”的工作环境等消耗了辅导员大量的时间、心思和精力,也大大弱化了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新入职辅导员要正确看待工作的复杂性,学会自我调节,把握工作重心,合理分配时间,发挥学生干部在学生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从而高效工作、学习。

学生干部是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得力助手。新入职辅导员要全面仔细观察,遴选认真负责、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生组建一支有力的班级干部团队协助自己开展学生工作。这既可以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一定程度上又可以使辅导员从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中逐渐解脱出来,从而多一些时间学习、思考,提升自身水平。

育人者先育己。在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新入职辅导员必须守住“学生”身份,及时补充党的最新理论知识,了解辅导员工作相关制度文件,主动参加线上线下学习活动,积极探索学生管理技巧方法,研究各类典型学生工作案例等,打牢学识基础,提升职业素养。同时,也使自身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知水平能够跟上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更好地当好新时代大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三、结语

生逢新时代,奋进正当时。作为大学生青春旅途的引路人、领航者,新入职辅导员要在立德、强能、笃学、善行上下功夫,争取早日适应工作岗位,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为高校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许邦华.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历程[J].学理论,2014(8):258-259.

[2]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7(34):28-32.

[3]蔡颢,谢一榕,韩学山.高校新入职辅导员工作胜任力的思考[J].大众科技,2021,23(6):127-129.

[4]赵振,李梦妍,高健,等.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22(1):70-73.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