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教师应具备的审美素养及培养路径探究
作者: 王利亚[摘 要] 当前教育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发生了变化,使未来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人工智能时代的特殊性,促使人们重新认识教师的审美素养,这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从美学视角出发,指出人工智能在审美角度的局限性,以及未来教师具备审美素养在课堂教学、生活中所具有的优势,突出未来教师审美素养的重要性。在未来,培养教师的审美素养,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师要主动更新审美观念,主动参加审美实践,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社会需要构建并完善教师审美素养的培养机制。
[关 键 词] 未来教师;审美素养;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1-0169-03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各种数字化技术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育中,人们的学习模式和教育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那么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会不会代替教师?未来的教师行业会不会消失?教师的存在价值、角色定位、专业素质等问题也是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1]。可以发现,当我们将机器的“智能化”与人的“能动化”做比较时,两者是不同的,机器的“智能”具有一大局限性,它无法分辨美或丑。要知道,美是一种体验,审美力是一种主观感觉。只有具备一定审美修养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有色彩、有温度的世界,看到教育的美好,看到生活的美好,获得心灵上的快乐,才能真正地达到教学的目的。美学是人的一种独特的心灵境界,它是人的本质,也是人工智能所不能逾越的。审美素质是当今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素质,提高未来教师的审美素质,是实现“以美育人”的重要途径。
一、审美素养的组成要素
(一)审美态度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甚至在普通教育家的认知中,只有教育的一部分才能达到美学的境界。其实,教育要实现“美境”,就必须具备“审美意识”和“创造性”。[2]我认为教师的审美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审美的情感体验,按照社会学和解释学的观点,情感是自我的感受,有很强的主观性。这种情感体验产生的审美态度是正面的,能够给自身带来快乐、带来享受,也是人的发展的最高需求。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上的“审丑”现象越发严重,显然这是一种“畸形”的审美,追根溯源,就是因为教育者自身没有具备正确的审美态度,在评价审美对象时缺少标准,导致错误的“审美”风气进入大众视野。审美态度作为审美素养的组成因素之一,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是教师审美化教学活动的基础。因此,教师只有确立健康的审美态度,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审美教育活动。
(二)审美能力
学术界对美育的定义不同,有人认为美育是审美教育,如张藩主编的《教育学教程》指出:“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3]也有人把美育看作是人格教育,美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美育是美学理论的教育等。本文准备从“美育是审美教育”这个观点出发,探讨教师应该具备的审美能力。
进行审美教育的前提是教师要具备审美素养,其中审美能力作为审美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实,我们开展审美教育想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培养审美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感知和领会美,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素养的核心。舍此,情感对任何美的事物都会无动于衷。”[4]如果一个人的感知力先天很出色,但是不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或者放任不管,那么感知力很快便会退化甚至消失。反之,如果后天加以辅助,可以将自身察觉不到的感受能力唤醒,并且丰富和完善它。由此可知,教师的审美感知能力尤为重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和生活中美的因素,并利用自己的所思所感启发学生的审美感知,让学生时刻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毛主席说过:“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5]审美理解力是靠大量的感知活动不断发展起来的,所以,教师的审美理解力是要建立在对事物大量的接触基础上才能实现的,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具有卓越的洞察力。我们要先鉴别什么是美,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审美修养,才能准确识别美,进而去欣赏美、评价美。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审美鉴赏力,才能够传递给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有新的见解;在教学方法上要打破陈旧,有所创意;在对课堂进行评价时,要独具风格。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创造力,这样才能完成审美教育的任务。
二、未来教师审美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课堂师生互动的效果
审美经常被认为是有意思的行为。对于教学行为,教师并不是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来进行的,包括各科教材,都是围绕“认识”这个核心展开策划和编写的,即便是艺术类课程的文学部分也以认识的角度作为出发点。这就导致大量教材缺少审美因素,弥漫着干涩无味的理性,与学生所具有的青春激情并不适配,这一点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更为突出,甚至会让他们产生距离感。如何消除这种距离感呢?恐怕只有依靠教师的审美趣味了。具有良好美学修养的教师,能够把单调的课本和灰暗的教室氛围转变成明亮活泼的颜色,也就是将教学辅助材料中的非审美因素转化为审美因素,调动课堂氛围。日本教育学者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态,教师对学生的反映所做出的表情和发言,或者教师对学生的服饰和遣词之类的生活态度的关注等,所有这一切,都对学生的人格形成具有重大影响。”[6]当教师脸上挂着笑容时,学生就会放下戒心;当教师的教学语言优美、节奏明快、节奏感强的时候,不但能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奇妙的音乐之美,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他们兴奋的情绪,使其精神高度集中,潜心受教,乐于学习。
(二)有利于用审美的态度对待学生
教师对学生一定要持有宽容、理解、鼓励与爱的审美态度。拥有良好美学修养的教师,可以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找到快乐。无论是在教育、教学、生活中,他都能保持一颗平和、平淡的心态,不会怨天尤人。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失败,他都能坦然面对。与此同时,他也会尽力去发掘和享受工作与人生的快乐。他将清晰地意识到,人生虽短暂,但美好而有意义,而且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在教学与管理工作中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观察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发掘他们的优点,对于他们点滴的进步不吝惜赞赏和鼓励之词,激励他们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与此同时,教师自己也能够体会到美,这也是对自身审美能力的一种锻炼。要成为21世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崇高的理想、宽广的胸怀、博大的胸襟、卓越的教育艺术。当一个学生的性格和习惯还没有形成的时候,教师应该坚持的教育原则是宽容和耐心,允许学生犯错,鼓励他们纠正错误。可以说,大多数学生在获得良好引导和教育的情况下,会悄悄地纠正自己的错误。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必须以一种真正高尚的仁爱态度对待学生。对于他们受伤的心灵,要有极大的耐心。当学生犯错的时候,要先关上房门,然后默默地进行教育,而不是在公共场合公开他们的过失。
(三)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
具有审美素养的教师会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教师的审美素养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审美教育下会逐步培养自己的审美兴趣、审美能力和审美习惯,最终形成更高的审美素养。未来教师不仅要认识五彩缤纷的事物和各种美的形态,更要了解学生的多种审美需要。学生处于成长阶段,对知识的渴求与探究欲,使其具有“向师性”的心态。在这样的心态下,他们将自己所敬重和喜爱的教师当作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不但要讲授知识,还要注重自身的品德、情操、仪表、风度、兴趣爱好等,从各方面着手,使自己具有潜在的吸引力。优秀教师的教学质量、审美品质比较高,能够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对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等有很大的影响。闻一多和朱自清等大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不仅限于文学、美术,还包括品德和人格。形成审美趣味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关键,审美趣味是对美的事物或行为的一种态度。如爱因斯坦,他最喜欢的就是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他每天都会拉小提琴,经常与一些知名的钢琴演奏者一起弹奏各种乐曲。他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达到忘我的境界,对周围的一切都漠不关心。而别人会受到他的影响,慢慢地对他及其作品产生兴趣。审美趣味是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充实心灵的重要力量,缺少了审美趣味,人生就会变得枯燥、空洞。
三、未来教师审美素养的培养途径
(一)强化审美意识,培养和提升审美素养
审美意识与人类其他一切意识现象一样,一开始就是社会产物。从内容的角度讲,审美意识是对审美对象的一种能动的反映,其内容与特征归根结底取决于审美对象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社会存在的一定发展状况和水平;就反映形式而言,审美意识所独有的把握现实的感性方式是产生和建立在人类社会实践的漫长历史进程的基础上的。所以,审美意识无论就其反映内容还是感性形式来讲,都不是某种动物的本能或天赋能力,而是一种社会实践的产物。
以往,我们对教师素养结构的探讨往往忽视了教师的美学修养,这与我们自身的美学观念有密切的联系。新时代,要提高教师的美育素养,必须加强对学校教育管理人员和教育工作者审美观念的塑造,以提高其审美素质。这是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界人士在规划、决策、引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外,要增强教师的审美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在新的时代,没有审美知识,没有审美的敏感度,就会导致他们的审美修养甚至是综合素质降低,就会很难适应工作和获得发展,或被时代所淘汰。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更新审美观念
教育信息化给我们带来了光明的未来,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为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教育是一项真、善、美的事业,应该处处渗透审美观念。所以,未来的教师必须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大趋势,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翻转课堂”由观念到实践,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将不再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沟通。同时,教师在与网络、学生、情境等多种动态要素“对话”中,不断地发掘美、创造美,从而实现与美的交流。这种教学方式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因此,未来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审美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就拿虚拟现实技术来说,参照清华大学赵士滨教授的观点[7],虚拟现实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学观念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变化以及教学手段的变化,这些变化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完善的审美能力、先进的审美观念。虚拟现实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生活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并能重现特定的历史语境。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对虚拟现实技术所展示出的情境有自己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审美观念上。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具备较高的审美素养,未来的教师才能不被淘汰。
(三)主动参加审美实践,提高自身审美能力
实践出真知。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有深刻的体验和认知。要学会游泳,就得去水中尝试;要知道梨的味道,就得亲自品尝。对于审美素质的提升,需要亲自参与到审美实践活动中,实际参与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学习简单的美学理论与知识。审美实践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活动,它不仅可以启发教师的审美想象,还可以让教师对自己的审美品质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其内容有美学鉴赏与美学创作。在审美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体会,在审美创造中得到更深层的审美趣味和心灵的熏陶,在审美创造中展现自己的才能和成就,在审美创造中得到自我满足和肯定的愉悦,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达到更高的境界。为了培养和提升教师的审美素养,我们必须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加强教师的审美实践。
(四)构建和完善教师审美素养的培养机制
社会要以培养和提升教师的审美素质为目标,有针对性、有系统地把美育纳入教师的教育体系中,并构建一套完整的美育机制。通过对师范院校学生的教育、教师的在职培训,加强对教师美学素养的培养,还要加强对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的有效衔接与补充。纵观我国现行的师资培养制度,不管是高职院校还是在职教育,都更注重对教师班级管理、学科教学等专业知识与教学技巧的训练,而教师审美能力的培养却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尴尬境地。在人工智能时代,师范院校要着眼于未来,注重培养师范生的审美素质,把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作为自己的目标。在实施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应从提高审美能力和增强审美意识等方面入手,通过相关课程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课外教学实践等提高师范生的审美素质,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进而提升学生整体的审美素养。同时,要突破职业教育之间的隔阂,充分利用我国的在职教育制度,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主要目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计划等。在培训方式上,可以采用课堂教学、专家论坛、实地考察、文化艺术鉴赏、美术作品展览等多种形式;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广泛地渗透美学内容和审美价值,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刘斌.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智能教育素养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0(11):12-18.
[2]腾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张藩,周鸿,万明春,等.教育学教程[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4]李范.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5]毛泽东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现代教育学基础[M].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7]赵士滨.虚拟现实技术进入高校教学的研究与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01(2).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