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男足只能是配角
作者: 颜强差不多一百年时间,奥运赛场上,世界第一运动从来都不是奥运第一运动。很大程度上,足球在奥运赛场上遭受冷遇,恰恰因为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这种冷遇其实是足球自己造成的——1930年,第一届足球世界杯在乌拉圭举行,此后近百年,世界杯的规模体量乃至全球影响力长时间凌驾于夏奥会之上,即便到了上世纪80年代所谓的“奥运大逆转”,足球世界杯仍旧是无可争议的最大规模体育赛事。
国际足联不愿意奥运会分走世界杯的影响力,国际奥委会又总想通过奥运会,来增强自己在足球运动中的影响力。于是,奥运足球比赛形成了一种等而下之的竞赛规则:男足各队只能用U23球员参赛,渐次可以增加3名超龄球员。
女足因为发展较晚,进入奥运会时间更晚——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反倒女足没有相应限制。首届女足世界杯1991年在中国广州举办,但直到今天,女足世界杯影响力都很难说超过了奥运女足比赛。
奥运会上的足球以这种百年拧巴、“性别不平等”的方式进行着。对奥运足球的批评声从来不绝于耳。2024巴黎奥运会的许多东道主评论员,例如前世界冠军成员勒伯夫,就多次公开贬低奥运男足,认为在奥运会上看足球比赛是“很荒谬的事”。
巴黎奥运会法国和阿根廷的四分之一淘汰赛。这是一场赛后场景比赛时场景更火爆的比赛,因为此前美洲杯上,阿根廷球员和球迷高唱带有种族歧视内容歌曲,来嘲讽法国。这两个国家的球队在2022卡塔尔世界杯决赛上结下了深度仇怨,本来只是竞技对抗,竟扩散到民族情绪对立。奥运会上,两队不期而遇,更成为双方宣泄情绪、直面对立的机会。赛后几十人的群殴,规模大到连负责赛事组织的国际足联和国际奥委会都不得不息事宁人的地步。
整体上看,奥运足球的竞技水平,不论男女,都绝对值得称道。女足奥运会只有12队名额,这样的数目导致赛制并不合理,但各国女足对待奥运的态度甚至比备战世界杯还要严谨——2023年失落世界杯的美国女足专门在奥运前更换主教练,重金挖来英格兰女足名帅艾玛·海耶斯,对其充分放权;巴西打进决赛,38岁的老将玛塔将奥运会定为自己筚路蓝缕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战;世界冠军西班牙在奥运女足赛上承受多番挑战,半决赛被此前小组赛击败过的巴西淘汰,铜牌战又输给复兴中的德国。曾经的世界杯冠军加拿大女足在奥运会小组赛发生了“无人机间谍门”事件,被罚掉6分,仍然打出全胜的成绩,挺进八强。
男足每支球队只能有3名超龄球员,而欧洲职业俱乐部有权不放队员参赛,这让法国队无法征召很想参赛的巴黎人姆巴佩。亨利执教的法国队实力不弱,可决赛面对西班牙,拼尽全力,在1比3落后的局面下勉强扳平,加时仍然被西班牙击溃。
西班牙的3名超龄球员都只有24岁。西班牙男足连续夺取欧国联、欧洲杯、奥运冠军,欧青赛上他们各年龄组的球队也表现出色,女足虽然失落奥运奖牌,仍然是世界冠军身份。西班牙领先国际足坛已经是不争事实,在奥运会上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
此外,半决赛另外两支球队分别是摩洛哥和埃及。摩洛哥也是继世界杯打入四强后,奥运会上男足再度发力,这是北非足球进步的证明。日本没能像上届本土奥运会那样打进四强,不过日本队派往巴黎奥运会的是全员U23,没有征召任何超龄球员,其底气可见一斑。
奥运男足肯定不能和世界杯相比,国际奥委会将足球视为不可放弃又不敢重用的项目,在规模体量上,女足12队、男足16队,这是夏奥会本身规模限制的必然结果。即便在奥运会上,男足踢得无比热闹,这还是和东道主球队有实力相关。奥运会上的男足传奇,有过1996年尼日利亚的夺冠,2008年梅西、阿奎罗率队在北京夺冠,以及2016年内马尔担纲在里约圆梦,但到2028洛杉矶奥运会,男足很可能再度被打入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