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达感谢的方式与时机对高职学生朋辈群体指导互助效果的影响研究
作者: 金珞欣[摘 要] 关注高职学生朋辈间交流指导、互助学习的研究情境,基于目标理论提出:当被指导者处于目标追求的后期阶段时(相比于初期阶段),指导者更可能将被指导者的目标进展、行为与成就的归属权划分给自己,从而逐渐疏于指导。同时,被指导者处于目标追求的初期(后期)阶段时,给予指导者基于指导效果(精力付出)的感谢与肯定,指导者更有可能继续认真地指导。
[关 键 词] 朋辈指导互助;目标理论;目标追求阶段;心理归属权;感谢方式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4-0022-04
一、引言
朋辈学习对高职学生而言,是获取与交流信息、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之一。比如,向高年级学生请教四、六级备考攻略,与成绩优异者沟通专升本、考研要领,以及听毕业生分享“如何在大学完成知识积累与能力提升”。
学生自发的同辈指导、互助交流的学习效果,极大程度取决于处于指导、分享角色的所谓“朋辈指导者”是否会给予持续的高水准答疑、鼓励与指导。本文关注被指导者在目标追求不同阶段的感谢与反馈如何影响朋辈指导者持续答疑与指导的意愿与行为,从而对高职学生朋辈间指导互助的学习效果产生不同作用。
具体而言,本文基于目标理论提出:高职学生不乏在特定领域积累了一定经验、达到一定成就、完成特定目标的“老手”群体,面对向他们请教的“朋辈新手”,乐于分享、答疑与指导。同时,在看到“朋辈新手”在其指导下向目标有效迈进时,“老手”能够从中获取相应的成就感等积极情绪。但是随着处于被指导者身份的“新手”逐渐趋近目标达成,处于指导者身份的“老手”难免产生心理与行为变化,比如“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威胁感与竞争感”,为了缓解这种负面感知,可能会对指导敷衍了事,甚至暗中给予反向指导。不过,被指导者在目标达成不同阶段的感谢与正向反馈,会影响指导者日后是否继续悉心答疑与指导。
围绕上述问题,本文基于目标提出:当被指导者处于目标追求的后期阶段时(相比于初期阶段),指导者更可能将被指导者的目标进展、行为与成就的归属权划分给自己,从而逐渐疏于指导。同时,被指导者处于目标追求的初期(后期)阶段时,给予指导者基于指导效果(精力付出)的感谢与肯定,指导者更有可能继续认真地指导。
本文观点为高职学生朋辈间的指导、交流与学习提供了一定实践意义。指导行为对于经验相对丰富的前辈而言,不仅可以带来积极情绪,还可能随着指导的深入带来社会竞争感等负面感受。因而,如果被指导者在目标完成的不同阶段能够给予差异化的感谢与反馈,将有利于消除指导者的负面感受,促进指导行为的顺利进行。
二、研究问题
(一)对比现有研究
在追求个人目标的过程中,人们总能找到具有相似目标的人。以往研究表明,追求相同目标的群体的存在,会对个体的努力程度、自我调节和表现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指出,在追求共同目标的初期,具有相同目标的群体会相互分享与交流,以促进彼此的进步。但当进入追求目标的后期阶段,与他人一起追求共同目标可能会导致损人不利己的破坏性行为的发生。这是因为尽管与他人追求相似的目标可以作为一种积极的支持来源促进成功,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很容易产生比较,人们渴望在比较中脱颖而出。即使在追求个人目标的过程中,人们也不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进步,而是要比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不同于先前的研究,本文的关注点是已完成特定目标,在目标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积累的所谓“老手”与欠缺经验但具有相同目标的“新手”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否会对“老手”给予“新手”指导的意愿与行为产生影响。尤其本文的关注点在于高职学生朋辈之间的指导交流、互助学习。
(二)引出研究问题
许多高职学生,无论是毕业生还是在校生,都已在特定领域积累了一定知识、经验、能力或成就,如考研、英语、求职、运动等。这些学生乐于分享经验、指导在特定领域具有相同目标的朋辈新人(同学、朋友、后辈等),如攻克考研数学、考取雅思高分、通过运动减重5 kg、制作精美求职简历等。
如果在其指导下新人也向目标有效迈进,指导者会有一定的成就感。但是在持续深入指导的过程中,作为指导者的“老手”面对被指导者“新手”的进步,心态与行为是否会发生转变?如产生竞争感?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威胁感?其中机制怎样?何时会产生如此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基于目标理论聚焦于“朋辈指导互助”展开探讨。
三、理论基础与现有研究
(一)目标进展与目标承诺
1.目标的动态调节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人们会考虑两个问题:一个是目标进展的程度,即与目标实现的剩余距离;另一个是目标承诺,即目标是否值得追求。人们要么将行为理解为朝着期望的最终状态的进步,也就是目标进展;要么理解为对理想的最终状态的认同,也就是目标承诺。
目标进展与目标承诺也可以理解为追求一个目标的两种激励方式:第一种是激励在目标上取得的进展,并在目标阶梯上向上移动;第二种是参与目标的动机,包括追求目标时的享受、参与或重要性的体验。随之,人们要么在他们经历进展的目标之间取得平衡,要么强调他们感到认同的目标。
当人们评估他们的目标承诺水平时,关注目前为止已经完成的事情比关注剩下要做的事情更能表明目标是可取的和可行的,因此,增加了朝着既定目标努力的动力目标。相反,当人们评估他们的目标进步水平时,相比于关注迄今为止已经完成的事情,关注剩下未完成的信息更加能够传递缺乏目标进展的信息,因此增加了对尚未完成目标的动机。
2.目标进展框架与目标承诺框架的决定性因素
人们只有在他们的目标承诺不确定的情况下才会关注目标承诺,也就是承诺是不确定的或相对较低的时候。当人们对自己的目标承诺水平感到不确定时,他们主要关心的是评估这个目标是否重要,是否值得进一步追求,他们根据迄今为止的成就推断出更高的承诺。因此,强调迄今为止已完成的信息比强调剩余待完成的信息更能激励人。
相反,当人们确定自己对一个目标的承诺时,他们会关注目标进展情况,他们的动机是基于缺乏进展的推论。由此,强调剩余未完成的信息会比强调已完成信息更加能够激励人们追求这个目标。
当人们选择为社会目标工作时,他们所依赖的信息与选择为个人目标工作时所依赖的信息是一样的。具体来说,他们想要评估这个社会目标是否值得支持,或者这个目标是否在进步。然后,他们根据迄今为止其他人的已完成行动(即当前贡献)来推断自己的目标承诺,根据其他人剩余未完成的行为来推断目标进展的缺乏(即不足贡献)。关于他人贡献的信息会增加未承诺者的动机,而关于他人缺乏贡献的信息会增加承诺者的动机。
(二)个体在目标追求时社会关系变化
1.个体与他人的关系远近,受到目标追求阶段的调节
在目标追求的初期阶段,个体对于自己是否能达成目标没有清晰的感知,因此个体会将追求同样目标的他人视为朋友,从中获取支持,降低目标追求的不确定性;然而,在目标追求的末期,个体对如何接近和完成目标感到更加确定后,个体与他人的亲密程度显著降低,从而抑制分享有用信息等互动互助行为。
2.个体的目标追求行为会转化为竞争行为
当个体快要完成(相对于刚刚开始)自身的目标时,会更容易将自己的目标追求看作是与他人竞争,因此更加强调相对的领先位置,例如要比其他目标追求者表现更好,而不是更加强调目标的客观进步。因此,在最后阶段,如果个体有阻碍他人的机会,个体就会去实施阻碍行为。目标的高(相对于低)可达性导致了这种偏好的转移,引发了阻碍行为。虽然,当成功地进行了阻碍行为后,个体却降低了自己追求目标的努力动机。
四、被指导者的目标达成阶段
(一)目标达成的初期阶段
从新手到完成目标,被指导者需要经历一个持续的进步过程,朝着目标不断前进。已有研究基于目标达成进度将目标追求过程划分为初期阶段(initial stage)以及后期阶段(advanced stage)。
根据目标理论,当指导者(“朋辈老手”)刚开始进行指导时,即被指导者(“朋辈新手”)处于目标追求的初期阶段时(相比于后期阶段),指导者不太确定自己对“指导目标”的承诺水平(指导目标是否可以达成),即对被指导者在其帮助下是否能够完成目标的确定性不足。从而,指导者会质疑自己是否应该继续付诸努力以实现自己的指导目标(即帮助被指导者达成目标)。在这个阶段,指导者“指导目标”的承诺水平将是“给予持续悉心指导”动机的主要来源。
也就是说,当指导者刚刚开始进行指导时主要关心“指导目标”的可实现性,他们给予持续尽心指导的动机来自对于目标得以实现的感知。因此,指导者很可能会夸大被指导者的进步程度,以表明最终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更大。而这种心理层面的“夸大进步”将会产生目标可实现性较高的感知,从而将反过来激发指导者更强烈地继续完成指导目标的动机。
(二)目标达成的后期阶段
当被指导者处于目标追求的后期阶段,目标的实现就相对有把握了,指导者继续指导的动机来自当前状态和期望状态之间仍然存在的差距。根据以往研究,当人们关注目标进展时(而非关注目标承诺),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差距越大,人们越具有动力向目标前进。
随着目标实现进程的推进,人们对目标可以达成的确定性水平越来越高(即目标承诺越来越高),人们想要通过超越他人来提升自我感知的基本需要占了上风。在被指导者逐渐向目标达成靠近的过程中,面对被指导者的日益进步,指导者将逐渐感受到“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威胁感、竞争感。尤其对于朋辈,他们之间不仅仅存在互帮互助,还不可避免因为年龄相仿、社交圈重合而存在社会竞争。因此,指导者对于对被指导者最终达到的目标期望状态将低于初期预期,也就是说,此时指导者很可能不希望被指导者达到之前预设的目标预期,以避免与缓解竞争焦虑,从而降低继续尽心指导的动机。
因此,本文提出:相比于初期(后期)阶段,被指导者处于目标完成的后期(初期)阶段时,指导者更有可能疏于(尽心)指导。
五、目标达成阶段对指导者持续悉心指导的影响机制
如前文所述,当被指导者处于目标完成的后期阶段,指导者的关注点不再是初期的目标承诺(目标是否可以达成)。根据以往研究,指导者继续完成指导目标(持续提供悉心帮助与指导)的动机来自当前状态和期望状态之间仍然存在的差距(还剩多少未完成),即更关注“指导目标”的进展程度。
在被指导者逐渐靠近目标的过程中,面对被指导者的日益进步,指导者将逐渐感受到朋辈进步带来的竞争感。这样的感知令指导者将被指导者的目标进展、行为与成就的归属权划分给自己,以提升自我的能力感知。即指导者将感到这是自己目标的完成、行为的执行以及成就的积累,是自己的指导造就了被指导者当前的状态。
此时,一方面,指导者很可能将自己带入被指导者完成目标的情境,由于自己早已经完成了其帮助被指导者所要完成的目标,指导者将会夸大目标进展感知,即认为已经取得了比当前实际状态更显著的进展。另一方面,指导者将会降低目标预期,以避免被指导者达到与自己相同甚至有所超越的成就。那么,由于对当前状态的高估以及期望状态的抑制,指导者将感知更为显著的目标进展,从而更有可能在给予指导方面不如初期那般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