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民族妆饰艺术嵌入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与效用
作者: 伍琳 吴元婵
[摘 要] 广西少数民族妆造、服饰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繁杂且紧迫的任务,在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中嵌入广西民族妆饰艺术的教学,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创新广西的民族妆造和服饰艺术;同时,充分挖掘地方民族文化资源,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职业院校走特色化道路,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民族技能人才。但是原生态的民族妆饰艺术的传承方式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全适切。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原生态的民族妆饰艺术进行取舍;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恰当的教学组织方式,使广西民族妆饰艺术的教学能达到预设的目标,这些是广西民族妆饰艺术嵌入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 键 词] 广西民族妆饰艺术;人物形象设计;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4-0050-04
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等世居少数民族。各民族分布范围较广,呈“大分散,小聚集”的特点,有“壮侗住水头,汉族住街头,苗瑶住山头”的说法。由于居住环境、生产方式、历史传统的不同,各民族各支系形成了各自独特且自成体系的妆造和服饰,它们是区分不同民族或支系的显著标志,也是各民族民族认同感的基础。广西各民族及其众多支系的妆造、服饰体系丰富、种类繁多,其中根植于各民族的历史、信仰、审美,具有深厚的人文价值,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作为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自然承担着为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服务的使命。但一直以来,我们的课程是一种“一元化”课程和主流文化课程,这种课程以优势族群的价值观为中心来设置,忽略了其他族群的感受和需求(陈时见《一元与多元:论课程的两难文化选择》)。而这与我国多元一体文化的国情是不相符的。因此,基于传承民族妆饰艺术的需要,打破固有模式,兼顾文化的横向传播与纵向传承,在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中,嵌入广西民族妆饰艺术,实施教学改革。
一、教学策略
结合“三教”改革的要求,建设广西少数民族妆饰艺术教学资源库;培养广西民族妆饰艺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采取多样化、分层次的教学方式。
首先,针对四种类型的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专业实践课四个维度),采用四个视角(内容嵌入、情境嵌入、技术嵌入、案例嵌入),以“四维四视角”的方式将广西民族妆饰艺术嵌入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
其次,在课堂教学之外,配合专业课程教学标准,设置相应的关于广西民族妆饰艺术的实训课程及社会实践活动。
最后,在毕业设计选题中,围绕广西少数民族妆饰艺术设计选题,全面考查学生运用广西民族元素进行人物整体妆饰设计的能力。
二、嵌入广西民族妆饰艺术的专业课堂教学实施
在前期分析研究了目前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研究广西民族妆饰艺术嵌入课程中的方式,在每门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项目内容、教学方法、课时设置、教学设施、设备、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满足项目改革的架构。在此基础上,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下面以专业核心课程化妆造型设计为例,说明嵌入广西民族妆饰艺术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一)整体教学设计
1.课程内容——遵循课证融通,构建教学内容
根据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化妆造型设计是面向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二年级学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共计72学时,4学分,开设于第4学期。其前导课程为美术基础、综合构成、形象艺术史、化妆造型基础、服装工艺,学生此时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化妆造型能力、色彩搭配能力以及服饰制作技能,对广西原生态的少数民族妆饰艺术有了初步认识。化妆造型设计课程将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人物化妆造型创意设计能力。本课程标准的设计对标国家“1+X”证书《人物化妆造型职业技能等级标准》(高级),结合其考核标准——“造型方案制定”“化妆服务”“造型服务”三个工作领域的工作任务及相应的职业技能要求,设计编排相关教学内容。
2.课程特点——凸显民族特色,细分工作任务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作为民族地区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基地,在传授职业技能与技术的基础上,应关注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主动承担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的使命。因此,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选取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作为教学模块(此处体现了四视角里的“内容嵌入”),构建课程体系,嵌入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
本案例选取了化妆造型设计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情境三:时尚类主题整体形象设计与训练”模块(16学时),“设计实践:‘物尽其用’时尚造型设计”的内容(教材《整体形象设计与实训》)进行课堂教学实施说明。
“物尽其用”是对逝去事物的致敬。在全球化的大潮冲击下,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优秀的传统工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况,虽未“逝去”,但濒临消失。研究团队为准备教学素材,近年来查阅文献并实地走访,发现只有村寨中的老人掌握传统工艺的核心技术,而年轻人已远离村寨,不愿去学习民族技艺。
因此,我们结合课程标准,凸显民族特色,确定嵌入内容选题“侗乡印象人物形象设计”(此处体现了四视角里的案例嵌入)。以形象设计服务工作为导向,设计四个教学任务:侗族原生态服饰复原——侗乡探秘(此处体现了四视角里的情境嵌入),侗族人物形象纸妆设计——侗踪丽影,侗族服饰造型元素融入舞台创意造型设计——侗人仙姿,侗族服饰造型元素融入舞台创意化妆设计——侗人娇容(此处体现了四视角里的技术嵌入)。
3.学情分析——民族情感薄弱,设计思维不强
(1)知识与技能基础分析
学生已具备了人物设计手绘能力、一定的审美能力;熟练掌握了化妆造型基础手法;掌握了服装制版及服装基础款式制作;树立了整体形象设计的概念;了解了专业色彩知识及服饰搭配规律;了解与掌握了服饰风格的搭配要素。
(2)认知与实践能力分析
经过前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态度。但主要通过模仿、练习来学习专业技术技能,在设计创新方面训练较少,多数学生对特定人物化妆造型的关注度不高,缺乏对形象管理与策划、创意形象设计实际工作任务的了解,导致他们接到任务时无从下手,设计过程中感到彷徨、无助。因此,我们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分解工作任务流程的方式,引导学生搜集民族文化艺术素材,结合基础技术手法,通过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
(3)情感、身心特征分析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学生大多来自本地区,其中不乏少数民族学生,但他们和汉族学生一样,对自己的民族了解非常少,只是在节庆活动中才会被动地接触到民族特色的服饰艺术、民族特色的美食及体育运动。通过以往的教学活动,我们发现,学生对民族文化艺术兴致不高,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甚至有部分学生有明显的排斥心理。这不利于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更谈不上创新,因此,研究团队在教学设计中,巧妙地设置教学环节,将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融入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中,引导学生发现民族艺术的美,从而主动传承民族艺术、创造美。
4.教学目标——提升民族认同感,传创民族技艺
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来设置教学目标。在知识目标方面,从设计学原理入手,让学生在了解少数民族原生态侗族服饰造型的传统服饰造型文化、熟悉主题原生态整体造型中宝贵的传统工艺及民间技法的基础上,通过典型案例掌握灵感源设计创作流程。在能力目标方面,通过选题设计,能主动关注时尚概念形象设计,并具备结合民族元素进行融合创新制作设计方案的能力,同时能注重作品的思想性,有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主动意识。在素质目标方面,增强学生对民族艺术的认同感,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增强学生自觉探索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责任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拥有技能娴熟、灵活应变、细致周到的服务态度。
5.教学方式——任务驱动,示范演练
(1)“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设计理念
运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职业教学理念,围绕合作企业委托的侗族元素创意造型秀模特的形象设计任务组织教学内容。以实际工作流程为主线,锻炼学生对形象管理与策划的实践设计能力;让学生在完成指定任务的过程中,熟悉形象设计服务工作的流程方法。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分析、对设计方案的构思整理等实际工作的模拟,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2)“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思路
根据本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师生在课前通过职教云课程分享资源,以学生为主体,深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师教为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进行纠错和引导,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
(二)教学实施过程
1.传创民族艺术,强调课程思政
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艺术,是贯穿整个教学模块的主导思想。在传统的化妆造型教学中,普遍采用西式造型来作为教学案例,学生也因此产生错觉,认为只有西方的、西式的才是时尚的。因为缺乏对自己民族文化艺术的了解,思维固化,学生视野狭窄,影响了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也无法产生有深度的艺术作品。基于此,研究团队在近两年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广泛收集优秀的少数民族素材,重构课程和教学内容,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有机嵌入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民族艺术之美,探寻其独特的审美内涵,从而产生传承民族技艺的自觉意识,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这个模块中是这样应用的:课前,安排学生收集身边的少数民族素材,通过职教云上传;同时,有实物素材的学生,通过社交软件与教师沟通,经过备课团队教师认同后,将其作为课堂分享的一部分。经过这样的收集工作和分享活动,启发学生收集创作素材的方法及团队工作的要义,也从中发现和感受民族艺术的美。
2.工作过程导向,强调工学结合
本课程模块内容的实施遵循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强调工学结合。在这个模块中是这样应用的:本模块的教学,结合化妆造型师工作岗位职业要求,围绕工作项目“绮梦演艺公司将有一台侗族创意造型秀参加春晚演出,委托我们为模特设计一系列既具有侗族服饰造型元素,又有现代设计感的舞台造型”来展开教学。将学习任务分解为相对应的四个任务。工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示范引导,突破重难点
(1)广西民族妆饰艺术嵌入化妆造型设计课程中的教学重点在于:掌握灵感源设计创作流程;能根据所选择的主题进行调研,大量收集相关资料(文字、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对民族艺术的认同感,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增强学生自觉探索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责任感。
为此,经过教师团队研究,采取以下解决方案:以工作项目为教学案例,通过整个工作流程的示范演练,使学生掌握创作工作流程。课前设定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民族素材收集,并上传职教云平台。教师审阅后,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分享成果。精选少数民族侗族女性的整体形象作为任务案例的灵感源,通过对侗族女性整体服饰造型的分解,引导学生发现少数民族艺术的美,从而激发其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2)将广西民族妆饰艺术嵌入化妆造型设计课程中的教学难点在于:通过选题设计,使学生能主动关注时尚概念形象设计,并具备结合民族元素进行融合创新制作设计方案的能力,同时能注重作品的思想性,有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主动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技能娴熟、灵活应变、细致周到的服务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