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情景剧教学模式在医学心理学CBL教学中的探索

作者: 聂光辉 侯茜骅 苏婧 农清清

心理情景剧教学模式在医学心理学CBL教学中的探索0

[摘           要]  目的:探讨心理情景剧教学模式在医学心理学CBL授课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某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心理学课程授课对象中的2019级213名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生,以教学班为单位,分为试验组(104名)和对照组(109名),分别开展心理情景剧CBL教学和LBL教学。通过课程满意度问卷调查和理论知识测试评价教学效果。结果:学生对心理情景剧CBL教学法在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沟通交流协作能力、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方面的评价更高。试验组理论知识测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LBL教学模式相比,心理情景剧CBL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知识掌握,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效果良好,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    键   词]  心理情景剧;医学心理学;CBL;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4-0066-04

医学心理学属于医学公共基础课程,对培养医学生的职业心理品质、医学整体观以及人文素养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医学心理学仍以传统教学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LBL)为主,重理论轻实践现象较为明显[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的品行和身心得到全面的塑造和发展,而健康的心理素质更是全面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课能有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而传统讲授的教学方式仅仅是教师讲、学生听,只是心理学知识的单向传授,学生只机械地学习到了一堆心理学知识,学生的心理体验难以产生,情感难以激发。长期面对这种没有情感体验的知识堆砌,学生会出现知行脱节。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重点除了传授学生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外,其人文目标之一也着力于训练学生处于各种角色下的平衡能力,而心理情景剧就是提高这种平衡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心理情景剧是将与生活相似的情景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的方式,重现生活中的冲突以及心理活动,使参与者能够了解其中的问题并给予有效措施进行处理[2],已被广泛应用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并被认为是比较有效的新兴教学模式[3]。而且,角色扮演技术由于其可操作性和趣味性被教师广泛应用于学校的各科文化课教育、德育、大学生自我保护教育中。心理剧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是:前者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问题、分享总结经验为导向,注重学生的观念和态度,强调学生的领悟和感受;后者以教师为主导,以接受程式化的知识为导向,强调学习过去的知识,更注重理论。CBL教学模式与LBL教学模式相比更具亲历性、实践性、情感性、缄默性、反思性。在心理情景剧教学中,教师选择适当的时机运用各种措施,创设情境,引导医学生积极自主地去充分体验以获得某种感受,以立体、生动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医学生生命观的形成。

在医学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将一些贴近学生的生活和临床案例改编成心理情景剧,由学生表演不同情节的发展、结果和结论。以往的心理情景剧教学作为一种尝试更多的是一种体验,与知识相关的生活或临床案例的融合度不高,教学目标显得较为模糊。而CBL则是通过具体案例的典型设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最终达到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4],其教学形式明显区别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5]。CBL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符合临床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然而,单纯的CBL教学,学生仅限于对案例本身涉及的知识点的分析与讨论,学生的体验感不强,尤其是当教学案例不具备一定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时,学生参与学习的效果会打折扣。目前,CBL与其他教学模式联合运用,在不同的学科教学中已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6-7],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因此,若能将心理情景剧教育与CBL教学有机融合,使二者相得益彰,方能最大化提高教学效果。

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并能够用身体和心理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本研究尝试将心理情景剧教学模式应用到医学心理学CBL教学过程中,并评价其教学效果。选择某医学院校医学心理学授课对象中的2019级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生,以教学班为单位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开展心理情景剧CBL教学和LBL教学。通过课程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和理论知识测试评价教学效果,以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选取某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心理学授课对象中的2019级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生,以教学班为单位分为2组,其中1个教学班104名学生(男48名,女56名)作为试验组,开展心理情景剧CBL教学;另外一个教学班109名学生(男51名,女58名)作为对照组,开展LBL教学。两组学生由教研室经验丰富的同一组老师授课,教材均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姚树桥和杨艳杰主编的国家级“十三五”规划教材《医学心理学》(第七版)。该课程理论课24学时,实习课8学时。两组学生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学习内容比较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教学方法

1.教学设计

医学心理学能帮助医学生从生物—心理—社会等角度全面认识健康和疾病,在医疗过程中自觉遵循心理行为的科学规律,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医学心理学课程主要包含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其中实验课多以小组讨论、案例汇报以及现场调查实践的方式开展。然而,这种形式不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临床案例中各个角色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对于某些医学情景仅仅通过想象无法直观体验。为此,我们将心理情景剧引入课堂,采用角色扮演、替身、独白、角色交换等技术,引导学生用身体和心灵体验整个教学过程,学会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感受,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学会换位思考,培养仁爱之心。

任课教师将教学模块中知识点的重点、难点整理出来,结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确定心理情景剧CBL教学方法。以课程知识体系为基础,注重挖掘家国情怀、人文精神、职业价值观等思政元素,在心理情景剧CBL教学中贯穿“思维培养—能力训练—学用结合—素质提高”。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教学,教学组成员经过查阅文献、分析学生学情、收集临床案例,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将异常心理、病人心理、医患关系、心理干预贯穿心理情景剧教学的始终,特别选取病人心理、医患关系和心理干预三个模块作为心理情景剧教学模块。同时,教研室教学组老师多次进行集体备课,制作心理情景剧手册,研讨并确定合适的教学案例,丰富教学案例库。

2.教学方法

对照组(LBL教学组,109名)采用传统式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选用案例导入+理论授课+见习的方式进行授课。试验组(心理情景剧CBL教学组,104名)在此基础上选取部分教学内容中的模块进行心理情景剧CBL教学,将试验组的两个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每班随机按学号分成6组,每组8~9人。教学以案例为基础,包含案例回顾、知识融入、剧本编写、心理情景剧演出、分享与交流等环节。以医学心理学教材“病人心理”和“医患关系”章节为例,详述心理情景剧CBL教学实施过程。心理情景剧主题可设计为临终关怀、遗体告别、哀伤辅导等。

(1)课前准备。学生线上学习“病人心理”“医患关系”章节的微视频,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并完成在线测试。任课老师将制作好的心理情景剧手册、相关典型案例通过“雨课堂”提前发到每个学生手机中,确定表演主题。如:A是一名肿瘤科的医生,近日接诊了一名癌症晚期的大学生患者B。尽管你们尽力救助,但是癌细胞扩散,B已进入临终阶段。C是患者的母亲,是一名农村妇女,家庭主要收入均由劳作所得。请根据以上人物角色,自创人物特点,揣摩人物心理特征,自导自演情景剧,剧情内容需包含:①医生尽力救助患者的过程;

②医生告知患者家属病情;③患者死亡,医生和家属共同与患者告别;④安慰患者家属。

(2)剧本编排。每组学生根据抽到的案例编排剧本,剧本包括主题、小组成员、角色分配、场景设计、剧情、对白。小组成员根据案例内容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编排。要求主题明确,语言流畅,表演贴近生活,与所学章节内容密切相关。要求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凸显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具体操作,剧情整体格调要求积极向上,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3)心理剧表演。学生将编排好的剧本在课堂上轮流展示,每组展示时间为10~15分钟。可根据案例主线情节适当增加或删减角色。没有表演任务的学生可作为观众或旁白,但必须熟悉案例,并参与案例相关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学中演,到演中学,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表演案例后由表演小组成员发表饰演局中人物角色的感想。

(4)讨论与点评。在心理情景剧演出完成之后,教师结合案例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享与讨论,学生分享自己观看或演出时的感受,扮演角色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并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撰写心得体会。具体讨论的内容可包含:饰演或看完剧后的感想;剧中包含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社会现象;点评剧中人物处理事件的方法,并提出更完善的处理方法;作为剧中主角如何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等。最后由教师对本章节内容的重点、难点进行阐释,并发表点评。教师在点评中,应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向学生解释为何设计这样的案例,道出案例中涵盖的心理学知识,分析剧中人物个性,结合理论知识点评处理该事件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失去或在负面情境中学会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调节自身的心理。对于不当或不足之处,教师给予正确性示范引导。

(三)评价及统计方法

在课程学习结束后,采用匿名方式对试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人文关怀能力、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及教学满意度等,对每一项作“是”与“否”的判断,问卷当场进行回收。课程结束后,教研室组织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医学心理学理论知识考核,由教研室教师进行标准化评分。最后将学生考试成绩输入到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考试成绩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对两组学生理论测试成绩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问卷调查表1结果

试验组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01份,有效率为97.1%,对照组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03分,有效率为94.5%。调查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的传统式教学方法相比,心理情景剧CBL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满意度、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沟通交流协作能力、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文末表1。

(二)理论成绩比较

课程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测试,测试内容包含选择题(60%)和案例分析题(40%)两部分。结果表明,心理情景剧CBL教学班的选择题得分和案例分析题得分均高于传统教学班,总体成绩得分也高于传统教学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三、讨论

医学心理学对临床医学生而言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是医学生认识、理解病人,对病人实施人文关怀的基础,是落实心理学技能的重要手段[8],但其内容庞杂、理论抽象,学生对该课程感兴趣但难以理解和掌握。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进行“填鸭式”理论授课,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学习,缺乏独立思考过程,使得学生思维受限,对其能力提升效果不佳,不利于其自主学习和临床思维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能力、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提升心理素养成为医学心理学教学的重要课题。有研究指出,心理情景剧有利于学生深刻体验临床背景下各角色的内心体验,深刻地共情特定场景下医师、患者及其家属,并在特定情境下灵活使用沟通技能解决临床困境[9]。为此,本研究将心理情景剧CBL教学应用于临床医学本科生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收集合适的案例,通过“身边人演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教学方式[10],使枯燥的学习变得有活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