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贸区建设背景下长沙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研究①
作者: 廖立琼[摘 要] 以长沙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为例,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基于自贸区建设的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能力和素质需求,厘清区域性高职国际化人才的定义,深入研究高职学生应具备的国际化知识与技能;二是对长沙市的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现状进行文献回顾,对长沙市高职院校在自贸区建设背景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三是提出自贸区建设背景下长沙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自贸区;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4-0082-04
一、核心概念
(一)国际化人才
2003年召开的亚洲大学校长论坛,对国际化人才的普遍特征达成共识:能够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能够利用某种工具或途径进行跨国交流与服务,同时在某一专业、层次、领域内具有一定专门知识或能力并基本通晓国际行业规则的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国际化人才也作出了清晰的界定:“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另外,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国际化人才的内涵进行了分析。例如,潘文霞(2021)提出,国际化人才是“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民族情怀,通晓国际规则,掌握一门以上外语,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高层次人才”,较好地概括了国际化人才的内涵。
(二)高职国际化人才
郑亚莉等人(2021)认为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热点类型,并且提出了高职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内涵为“专业、语言、文化三个维度加强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以满足行业、企业深化‘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需求”。结合对文献的梳理和深入剖析,以及所有对国际化人才以及高职国际化人才的定义,本研究认为高职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以下内涵。在专业的维度上“应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技能本领以及通晓国际标准与准则”;在交流的维度上“应掌握国际通用的一门或者多门语言以及具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文化维度上“应具有多维系统的国际化素养和理解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并且具备民族情怀”。
二、长沙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研究文献回顾
以“湖南高职国际化”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平台进行文献搜索,共有16篇文章对湖南高职院校的人才国际化培养进行研究(截止到2022年8月12日)。其中,陈超群(2018)认为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化存在国际影响力不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总体水平较低、国际双向交流机制尚未建立以及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低等问题。黄术芳(2019)分析了目前湖南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合作层次低、教师国际化水平不足、协同工作能力不足以及合作渠道和平台的缺乏。贺晶晶等学者(2020)强调“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更多能成为国际化高技能型人才的“芙蓉工匠”,然而湖南省高职“芙蓉工匠”国际化培养存在影响力不强、保障制度缺失、教师队伍整体国际化水平不高等问题。王涛(2021)认为湖南省高职院校工科专业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缺少完善的国际化课程、国际化教育合作层次较低等问题。潘静(2021)研究了湖南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动因,认为湖南省高职教育在国际化推进中的先天不足:既非传统沿海外向型经济省份,也没有沿边区位优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也没有地缘文化优势的助力。
综合各家之言,本研究认为湖南省高职院校在国际化进程中呈现出“先天”与“后天”的问题。“先天”是指外在的因素,如湖南省不临海的区位因素等;而“后天”是由于不同院校对于国际化的重视程度和实践层次不一样,呈现出的动因也不尽相同。整体而言,湖南高职院校国际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国际影响力不强,合作办学层次较低,在推进国际化进程中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长沙市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2019年12月,教育部和财政部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名单,简称“双高计划”,首批“双高计划”建设名单共计197所院校。入选学校具备以下核心优势:办学基础牢固、专业建设领先、育人效果显著、行业高度认可并且在国际交流中具备一定的影响力。
很多入选“国际影响力50强”的高职院校更是走在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前列,在人才培育方面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连续三年被评为“国际影响力50强”的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农牧科技职院为例,两所院校针对其专业特点,分别立足现代农业技术和畜牧兽医专业,积极开展国际化育人实践探索,制定了独具特色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取得明显成效,都成功入选第一轮高水平建设单位。
湖南共有11所学校进入国家“双高计划”名单,但没有一所学校进入“国际影响力50强”,说明湖南高职院校的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1所双高校位于长沙市的共有6所。本研究将主要围绕针对长沙片区定位的“重点发展……电子商务、农业科技等产业”“即打造……内陆地区高端现代服务业中心、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来研究与分析自贸区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一)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以“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近年来在国际化方面做出了大量实践和有益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充分利用国际化平台优势
目前,高职教育领域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较好的学校大部分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省份,如江苏、山东和海南等。以海南为例,其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点是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及中东欧国家、中亚国家在人文交流、双向合作办学、双向留学等方面的教育合作与交流,如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汉语、热带农业、热带医学、海水养殖等方面的培训(牛园园,2021)。
一系列国家级平台和自贸区的诞生,都有利于湖南开展职教国际化交流和提高国际影响力。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湖南省农业职业教育的“领跑者”,学校紧邻自贸区芙蓉区块核心区,周边有中国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隆平高科、湖南省蚕桑研究所等农业研究机构、企业,是中国乃至世界生物育种研究院所较为紧密的区域之一,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学院可充分利用上述平台建立独具自身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
2.学生培育的国际化
国际化办学需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增进学生对国际社会、行业和职业的认知和提升学生的国际职业素养以及职业核心能力。开展学分互认项目是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院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加学生就业机会和开阔学生国际视野的常见途径。2019年,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加拿大罗耶斯特文理学院正式签订合作办学学分互认项目战略合作协议。两校代表就学分互认项目的后续事项、专业师资互访、英语教学改革路径等达成了共识。
通过开展跨国家学分认定,既能拓宽学生的升学路径,又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提高国际交流水平,为自己的未来创造更多的选择和机遇。接下来,学院将与罗耶斯特文理学院进一步加强领导和教师的互访交流,增强两校合作的密切性。学院首次学分互认项目的专业涵盖机电、电气、会计、汽车四个大类共8个专业。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力度,真正使学分互认项目落地。
3.专业建设和师资国际化
学院近几年来接待南南国家7批72人次的来访交流,与东帝汶农渔业部和纳塔波纳职业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发了5门双语教学标准,实现了学校师生国际交流零的突破,迈出了湖南农业职业国际化进程的新步伐。在当前背景下,学院坚持通过多种形式保持与国际农业院校的交流联系,相互探索,共建农业课程标准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如学校在2022年4月举办为期20天的线上“孟加拉国肉禽业生物安全政策与实践研修班”。
从2019年开始,学院派教师赴埃塞俄比亚职业学校任教。外派教师与国内研究团队通过不定期线上与埃塞俄比亚ALAGE学院(埃塞俄比亚最大的农职院)校职工进行交流沟通,就兽医专业的专业建设问题以及以后的援助对接与国际合作进行讨论,对建立国际化的专业教学标准和培养农产品国际化生产、经营等所需的人才储备具备深远意义。
4.携手农企提升国际化的办学能力
为主动服务中国种业“走出去”战略,发挥中国杂交水稻世界领先的技术优势,广泛开展杂交水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技术推广研究,面向非洲、东南亚开展杂交水稻本土化农业技术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国际化办学能力,扩大中国农业职教的国际影响。利用职教校企深度合作的优势,在隆平高科公司的全力支持下,2021年12月,学院境外杂交水稻技术推广中心和杂交水稻协同创新中心(菲律宾研究基地)已成功落地隆平高科菲律宾种业中心。
目前,学院境外杂交水稻技术推广中心挂牌工作已完成,为学院打造国际种业鲁班工坊,开展杂交水稻本土化农业技术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扩大了农业职教的国际影响。为建设国际化现代农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长沙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情况
教育部教育涉外办学监管信息网和湖南省教育厅国际交流处网页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2月,经湖南省教育厅审批并报教育部备案的湖南高职院校与国外高校合作举办的项目共8个(长沙市6个),主要集中于工科技术类专业。由此可见,湖南省的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起步晚且项目较少,与江苏省(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79个)等沿海地区有较大的差距。但值得肯定的是,这些学校已经走在其他学校前面,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做出了有益探索。
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于2014年与加拿大北方应用理工学院开展合作办学,通过引进加拿大的培养标准和课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标准体系、具有较好实践动手能力的现代制造技术的国际化人才,为中资企业海外发展提供人力支撑。2022年2月,该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入选教育部“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首批试点院校”。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对接湖南省战略发展布局,与国际化企业点对点合作开展外向型人才“订单”培养,与中联重科、中国铁建、德国博世等企业合作办学,涉及数控、汽车制造、模具设计、机械制造、电气自动化等15个专业(方向)。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学校和企业实现了教师、课程和设备的共享,共同分析了人才能力素质模式,整合了国际标准、外语、外国人文和专业技能,从而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提升了国际市场竞争力(王涛,2021)。
通过以上研究,本研究认为湖南省高职院校在国际化进程中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点,仅有少数学校设定有国际化长期发展规划,国际化在战略规划、制度建设、师资建设方面都准备得不够充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长沙的高职院校国际化合作日益加强,交流增多,但国际化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国际影响力不强;二是中外合作项目主要是在工科类专业,起步较晚且项目较少,在同类型项目中没有竞争优势;三是在培养过程和培养方式上未形成国际化的教育体系,国际化专业和国际化教学方法未形成科学和长期性的规划;四是高职院校师资的整体国际化水平不高,教师的国际化发展意识淡薄;五是高职院校专业国际化办学的特色不够鲜明,未发挥湖南省特色产业集群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