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革命文化融入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路径探索

作者: 张晓洁

[摘           要]  革命文化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党的光辉历史,汲取革命先烈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传承、发扬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核、助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满足培养时代新青年的内在需求具有重要价值与现实意义。因此,对新时代革命文化融入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路径的探索,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搭建“1+1+5”思政育人模式,即紧扣新时代革命文化为中心,贯穿课程思政为主线,依托党团班育人、社团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社群育人五类平台,充分发挥革命文化在职业院校的育人功能。

[关    键   词]  革命文化;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6-0050-04

中华民族饱经苦难、历经沧桑,但仍旧生生不息、亘古绵长,究其根本在于适应变革的强大精神内核。中国共产党凭借革故鼎新的执着和开天辟地的勇气,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积累智慧经验,在一次次面对危机、迎接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构建适合中国的政治体制、政治观念、政治理想、政治道路,进而形成了特定价值的革命文化,使中国精神焕发新的神采。革命文化是优秀的教育资源,尤其在新时代新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中加入革命文化元素,既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又深化理想信念的培养,使红色基因、红色传统渗进骨头血液、浸入脑海心扉,充分发挥革命文化育人功能,有利于向新时代新青年传递革命的火种、传承革命的精神,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新时代革命文化的内涵

以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为开端,以五四先进分子组成的中国共产党注定具有浓厚的“革命”色彩。随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组建工农武装和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一种不畏艰难、敢为人先、坚定信念、敢创新路的革命文化开始形成。抗战胜利后,革命文化日趋成熟,在党的领导号召下,全国上下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建设社会主义,与革命战争年代艰苦抗争、英勇战斗的精神一脉相承,成为新中国革命文化建设的主流。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秉承自我革命的精神,将革命文化嵌入现代化建设,其勇于尝试、敢于变革、永不僵化、一往无前的内涵进一步充实了革命文化的核心内容。

历史告诉我们,打铁必须自身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期,更需新气象、新作为。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1]要“继承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通过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2]革命文化是在党的领导下以中国人民大众为主体,在伟大革命建设与改革中构建的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革命”为价值导向和精神内核。革命文化不仅借鉴了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还继承、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宝贵资源和重要源泉,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文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合,有利于指引我们坚定理想信念,跟随前辈先烈的足迹,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永葆革命锐气、勇做时代先锋,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任,具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时代价值。

二、革命文化融入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作为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在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今天,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革命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刻的精神内涵,承载着广大民众对革命历史、战斗英雄的无限缅怀之情,这种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在新时代树立文化自信、培育使命担当过程中依然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新时代革命文化融入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有益于继承新时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核

随着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思想观念、处事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处在新时代的高职学生对于革命文化的认知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化认同的表面化,学生都很清楚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财富,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不太会主动去了解,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部分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知不是建立在历史背景与过程了解上,其意蕴内涵没有深度影响学生的爱国态度与行为,没有成为学生人格塑造的一部分;文化认同的短暂性,在某个阶段、某种文化场域下会对某个革命人物或某些历史事件很感兴趣,但脱离这个场域、过了这个阶段,兴趣就会减退,甚至遗忘先前所了解的相关知识内容,革命文化资源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力不够深入、影响面不够广泛;文化认同的盲目性,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互动或文化冲突不可避免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冲击和挑战,由此也造成部分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知存在盲目跟风、甄别性不强等问题,容易形成文化焦虑或文化困惑。大学生群体不仅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还极富潜力与创造力,更应倡导践行信念坚定、刻苦勤劳、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的革命品质,成为引导新时代新青年继续前行的旗帜与方向。革命文化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的伟大品格。只有将革命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提升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才能有效解决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发挥革命文化的教育价值和时代意义。

(二)有益于助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要对青年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历史教育。《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明确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高校所推行的文化育人,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通过贯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形式。[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基本素质的主要内容之一。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将新时代革命文化核心内容与时代要求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之中,发挥革命文化的深化开发和拓展作用,充分挖掘和激发其中的思政内涵,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科学规划思政教育,“全员、全程、全方位”有效推动思政教育活动,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主流价值引领。深挖革命文化意蕴内涵,有益于助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从“过于集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向“思想政治教育与革命文化整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外延化”转变,缓解思政课程“孤岛化”困境,突破思政教育现实瓶颈,实现高职院校革命文化思政教育现代化。

(三)有益于满足培养时代新青年的内在需求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有很多,都深刻阐述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必须肩负的使命担当,深刻指明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深刻分析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必须依循的科学路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战略性、创新性、实践性等特征。[4]处于和平年代的时代新青年是幸福的,他们拥有更多“开眼看世界”的机会,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更多年轻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交流平台,全球化浪潮更加激发他们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勇气和斗志……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需要把个人追求与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当中,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构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职业院校学生个性特点入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和社会实践,注重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培养团队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结合校风校训、校园文化,群策群力构建有高度育人价值的“革命情境”,运用不同教学手段、教学设备、教学方法实现不同育人场景之间的对接,让思政教育符合教书育人的客观规律,更具生动性、亲和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切实感受到革命文化思政教育的魅力,体悟思政理论知识和革命文化内涵的真正意义。

三、革命文化融入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索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探索新时代革命文化融入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路径,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1+1+5”思政育人模式——“紧扣一个中心、贯穿一条主线、依托五类平台”,即以新时代革命文化为中心,课程思政为主线,创新拓展党团班育人、社团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社群育人平台。

(一)党团班育人平台

要做好新时代新青年思想引领、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革命文化的深厚内涵,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模范先锋带头作用、团员生力军作用、班级团结协作,打造党团班共建共同体的新起点。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体制,落实“以党建带团建、以团建促班建”运行机制,扩大高职学生思政教育有效覆盖面,进一步推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职业院校革命文化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可以借助主题党日活动、团课团日活动、主题班会活动、专项组织生活会、党章学习小组等形式,从细微处着手,推动全员参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革命故事、革命事迹、革命人物为载体,持续开展理论宣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长久以来,许多院校党团班活动存在内容重复、形式单一、时间零散、效果参差等问题,未能形成联合发力之势,因此,党团班各类主题活动应创新组织方式、协同运行,根据“循序渐进、示范推动、分类指导、稳步发展”工作路径,丰富组织活动内容,润物耕心、凝聚力量,把党心与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把革命文化厚植于职业院校思政教育之中,着力推动党团班育人链条衔接贯通,促进青年成长成才。

(二)社团育人平台

职业院校学生社团不仅是基于兴趣导向的学生组织,用以展示个人风采、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平台,更是开展政治引领和价值教育的工作载体和重要途径。一直以来,各院校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类型多样且活动丰富,但引领学生、培养学生、凝聚学生的育人效能有待进一步显现和挖掘。充分调动校内各种社团的活力,是革命文化融入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有益探索。一方面充分了解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问题与不足,合理论证创新改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重构社团活动供学生选择,努力营造知识类社团、活动类社团、科技类社团、文化类社团、技能类社团结合革命文化的良好氛围,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发挥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意识,有利于学生比较系统、全面地理解革命文化理论,从而落实新时代革命文化助力思政教育的培养目标,积极打造政治引领突出、组织凝聚强劲、文化育人显著的学生社团。另一方面革命文化与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相结合,可以举办文化艺术节、学术交流、知识竞赛等活动,全方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益于学生客观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体悟革命精神,增强服务社会和人民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促进革命文化思政教育知行合一,增强教育实效。职业院校还应依据校园文化特色与优势,牢牢把握革命文化主旋律,倡导各年级、各专业学生全员参与,紧紧围绕学生的兴趣与特长,通过学生社团搭建双向交流平台,丰富学生校园精神文化生活,以期达成立德树人、思政育人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