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高中红色生涯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策略
作者: 季划 刘运 姚康玲 刘立锋编者按: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目前已有29个省份启动新高考改革。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实行“3+3”或“3+1+2”的考试模式,这一改革不仅直接关系到高中生未来大学专业的选择,而且也对学校的生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进行落实职业发展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
从基础教育角度来看,在中小学阶段渗透生涯教育,能够让中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认识自我、职业与社会,有计划地去探索一些职业的特征,更好地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准备;从高等教育角度来看,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想认知发生的深刻变革,高校生涯指导教育要不断分析总结已有经验,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向,努力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全面、更实效、形式多样的生涯指导。
从2024年第1期开始,本刊将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生涯教育专业委员会共同策划“生涯教育”专栏,集中展示大中小幼一体化生涯教育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专家、学者与教师探索与研究生涯教育提供交流的平台。
摘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熔铸学校文化特质的学生生涯教育指导之策,四川省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将红色文化、爱国基因融入生涯教育校本课程框架设计,通过“基于红色信仰的生涯唤起、生涯探索与生涯决策”实施,尊重学生选择权、自主性,提升学生生涯素养,帮助学生坚定红色信仰,将自己生涯发展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紧密相连,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红色文化;生涯教育;校本课程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生动的集体责任感,也是全国人民最纯洁、最朴素的情感目标,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核心[1]。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始终坚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学校具有代代相传的爱国基因,校名中的“协进”二字,意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为民族独立与解放“协同一致,奋力推进”。建校110周年以来,学校涌现出了恽代英、李硕勋、康明惠等革命英烈,孕育了阳翰笙、陈离、杜桴生等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培养了黄汲清、李小文、钟山等知名院士,造就了李劼人、沙汀、曹葆华等文化名流……
为贯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学校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尊重学生选择权、保障学生自主性、增加学生幸福感的基础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落实,持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之路、熔铸学校文化育人特质的生涯发展指导之策。
一、课程框架设计
(一)课程目标设计
在课程目标设计上,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总要求,坚持“滋德弘道,以文化人”办学理念的全面统领,以四个具体的课程目标落实本课程的“立德树人”价值取向:
一是传承红色文化。学生能在生涯体验中自觉传承“忠诚祖国、服务人民、勇于进取、敢于担当”的红色协进基因,主动追求“爱国爱校、为国利民”的人生价值,养成敬业爱学、奉献社会等优秀品质。
二是培养家国情怀。学生能明确当下学习与未来发展的关联,自我管理、自我调控、自觉升格生涯认知,将自己生涯发展与国家进步、民族复兴紧密相连。
三是懂得社会担当。学生能在充分了解社会的基础上,掌握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的主要方法,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业发展目标和计划,初步设计出适当的生涯发展路径。
四是提升生涯素养。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涯体验中升华家国情怀,主动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优化思维水平、完善能力结构、发展核心素养,为成为“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程内容设计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学校遵循自身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内核,注重关于立德树人的个性化价值表达与功能释放;注重育人资源甄别与育人特色呈现;注重与时俱进地传承并弘扬以红色文化为主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此,学校设计了四个板块的课程内容:
1.自我认知———培养生涯意识
基础理论课程内容:了解多元智能,认识自身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成长价值,认识自身优势和不足,接纳完整的自己,学习脑科学知识、认识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社会发展需要选择并培育自己的志趣;
红色校史课程内容:了解革命先烈献身祖国的光荣事迹,探寻杰出校友的成长轨迹,从而唤醒自我管理、自我调控、自主规划等生涯意识。
2.社会理解———领悟生涯意义
基础理论课程内容:个人与社会、学业与发展、当下与未来的关系,社会角色、社会分工的发展动态及不同职业的专业素养要求,社会意识、社会理解和社会责任感,对社会各行各业的尊重与理解等。
职业体验课程内容:成人礼、模拟面试、专业填报、职业预测等专项生涯教育活动,学生进入高校、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职业体验,知晓各行业发展趋势及相关前沿发展状态,探究并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3.生涯规划———确立生涯坐标
基础理论课程内容:科学制定学业规划,安排高中三年课程的学习计划,明确自己的学考、选考意愿,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与特长。
生涯决策方法指导:综合考虑心理素质、学业水平、社会发展、职业要求和大学专业要求等选择与自己职业发展方向密切相关的科目、高校及专业;通过生涯平衡轮、生涯决策平衡单、SWOT分析法等,准确评估自我,&以根据社会需求、就业环境和个人的志趣、能力做出适合的生涯定位。
4.生涯实践———提升生涯能力
造访行业精英,发展生涯素养:学生通过与院士李小文、钟山、石碧、张隆溪等、著名词曲作家吴颂今、文学家马骥、画家东方腾弘等杰出校友深度对话,厚植爱国精神,坚定红色信仰,激发生涯热望,科学规划人生。
走访知名高校,聚焦高新产业:访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高校,了解心仪的专业;进入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防军工等国家重点战略单位学习体验,感受中国科技实力;考察C919商飞基地等高新企业、海内外产学研基地,为生涯决策、奋斗方向提供更丰富的依据。
(三)课程实施路径设计
在课程实施路径设计上,突出“滋德弘道”的大气,体现“以文化人”的书卷气,强调内容与形式的丰富多彩、理论修养与生活实践的相辅相成,既关照学生的共同需要,又兼顾其个性诉求,形成立体推进的四条实施路径:
1.立足课堂教学,夯实生涯认知基础
通过“报我所爱,选我所长”“多元化的升学选择”“推销优秀的自己”等课程教学,夯实学生认识自我、理解社会的根基;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入生涯理念,不断提升学生生涯认识的水平。
2.搭建红色平台,注入生涯教育特质
搭建“书香校园”平台,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的洗礼和熏陶,激发学生追求崇高、敬业奉献的生涯渴望,具体包括:
营造红色氛围,展示红色协进。修筑杰出校友云集的英才厅,利用校园走廊和班级文化墙等向学生展示革命先烈的英雄成长故事,通过电子班牌循环播放感动中国人物、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先进事迹。
博览红色书刊,观看红色影视。推送并安排学生观看《红岩》《创业史》《英雄时代》《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等红色文学及影视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先辈们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不怕艰辛、求实创新、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精神,强化学生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传唱红色歌曲,抒写红色激情。通过“新时代,新使命”“不忘初心跟党走”等合唱比赛重温经典旋律,弘扬中华正能量;通过“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五四青春之歌”等征文活动、“中国少年说”“红旗飘飘,引我成长”等系列演讲比赛,抒发爱国热忱,展现学生积极进取、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3.开展专项活动,丰富生涯教育内涵
通过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成人典礼、入团宣誓仪式等典礼仪式活动,强化对学生的生涯导向,同时彰显人文情怀联结和历史文化传承,实现“滋德弘道,以文化人”办学理念对学生道德价值的引领;通过团员“一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团日教育、团员社区服务及帮贫扶困等智慧团建活动,坚定红色信仰,引导团员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传统节日、国庆节的主题庆祝和系列主题班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党史校史教育活动,以求学生在职业期待与国家认同、民族情怀与文化滋培、传统美德传承与时代精神弘扬等“滋德弘道”要素上的全面兼顾。
4.深化研学实践,提升生涯教育品质
追寻先辈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学生结合协进红色文化,前往革命老区、红色基地,走进博物馆,追寻先辈足迹,重温革命历史,感悟革命精神,在研学中缅怀革命先烈,为生涯学习奠定红色的底蕴。
行走城乡之间,记录缤纷之路。学生通过假期之旅、社会调查,深入了解国家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城市变迁、农村现代化等方面的伟大成就,在感受中国发展速度的同时燃起拼搏奋斗的激情。
重走丝绸之路,打开世界之窗。学生行走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地区,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地理、历史等方面对“一带一路”进行小课题研究,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和国际合作、文明互鉴的视野提升自身生涯规划品质。
(四)课程评价设计
在课程评价设计上,突出“立德树人”总要求落实的前提,立足“志高学渊、德懿慧明”育人目标的达成,确立科学评价指标,坚持三原则:
一是过程性原则。综合评价学生在生涯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发展状况,将学生的感悟、体验和成果(如行动计划书、生涯访谈报告、职业实习体会等)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视角看待评价结果,不以一次评价结果下定论,充分重视学生的可塑性和生涯发展的广阔空间。
三是多元性原则。一是评价依据多元化,在评价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学生成长变化的评价,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潜能,实现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对学生生涯课程学习效果的综合考察由学生、家长、教师、社区(研学机构)等共同参与;三是评价方式多元化,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将“成长记录评价”与“协商研讨式评价”相结合。
二、课程的实施及成效
通过科学、完善的设计,学校将红色文化、爱国基因融入校本生涯教育课程,以期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自身和国家的认识,在有效适应社会的基础上,追求“为国利民”的价值实现,并通过“基于红色信仰的生涯唤起、生涯探索与生涯决策”三个层面的实施,使学校切实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一)基于红色信仰的生涯唤起
学校涌现了众多革命先烈及杰出校友,他们的事迹是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我们将其从三个维度融入生涯教育的全过程:
1.设置课程,指导生涯认知
以革命先烈及杰出校友献身祖国的事迹为主线,开发红色校史课程,通过新生开学第一课和主题班会课序列化推进,不仅让学生受到崇高精神的感召、自觉传承百年协进的红色基因,更能唤醒其自我管理、自我调控、自主规划等生涯意识。
2.访谈人物,激发生涯兴趣
邀请职场骨干,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热点。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生涯规划的好奇心、探求欲,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作为社会一员,应该具有的家国情怀、社会担当、敬业奉献等优秀品质。
3.营造氛围,搭建生涯平台
定期组织不同群体的学生在两室(生涯课程教室、测评指导教室)、两中心(生涯活动中心、职业体验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涯教育活动;以“书香校园”建设为载体,广泛开展红色经典诵读、征文演讲、合唱比赛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红色文化的洗礼下激发追求崇高生涯的渴望。学校师生齐唱红歌《我和我的祖国》的视频在四川省十五届校园影视教育优秀成果评比中获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