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中学足球课程中的应用
作者: 陆磊 狄婷婷摘要:在足球课程中实施以“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形成的支架式教学模式。通过支架搭建、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协同发展、效果评价五个教学步骤,实现师生角色和行为的转变,帮助学生自主完成足球知识与技能的内化和构建。对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进一步完善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以及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中学体育;支架式教学;足球课程
传统的足球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学生多为被动接受足球知识和技能。因此,为实现《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为新课标)中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素质教育目标,就必须要打破足球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推陈出新。
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审视足球课程教学,实质上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足球知识与技能的自我建构过程。支架式教学模式正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发展而成的一种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现已广泛运用到学科教学改革中。在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背景下,研究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足球教学中的应用,无论是对足球课程还是其他体育项目的课程教学都具有积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支架式教学的概念与过程特征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Instruction)既是一种教学思想,来源于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同时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在建构主义理论体系中与随机进入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并列为“三驾马车”[1]。其名称借鉴于建筑学中的“脚手架”之义,引入教育学中拓展为教师在学生学习需要帮助时给予支持,提供学习线索或提示,让学生通过这些“支架”,逐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当学生学习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教师就发挥学生的自立、自治、自洽、自主和自发性,支持学生独立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2]。
支架式教学的过程特征涵盖以下几方面:一是持续性诊断,教师提前识别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以及分析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变化;二是实时性交互,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频繁互动,使学生向自主学习的方向前进;三是逐步撤除“支架”,减弱支持直至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基于以上特征,需要教师首先掌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然后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条件、环境来搭建最适宜的“支架”。
二、支架式教学与体育课程教学的契合
建构主义理论视域下体育课程的一切活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体育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养的自我构建与完善过程。要求打破“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套路,将体育学习任务由教师转向学生,保障学生有独立探索的空间。因此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将系统的体育任务分解成若干个以学生实际水平能直接完成的小任务,使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由表及里地逐步深入,实现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进而向潜在的发展水平提高。同时,囿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教师完全放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不切实际的。因此,通过支架式教学,在每个探究阶段及时给予学生“支架”,助力学生自主“攀登”,这无论是在引领教学思路以及探究方向的掌握上,还是在创新教学方法方面都是与新课标教学发展需求相吻合的。
三、支架式教学模式在中学足球课程的实施
中学足球课程支架式教学在其理论框架下可以按照支架搭建、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协同发展、效果评价五个步骤来开展。
(一)构建支架,催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足球运动本身是充满吸引力的,在课程教学中如何充分展现足球运动的魅力,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参与兴趣和持久的内驱力是关键。首先,教师搭建“兴趣引导”支架。以踢球教学为例,多数学生拿到足球后的直接反应就是想射门,以获得进球的成功与满足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特征,给予学生大胆尝试的空间,催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积极性。其次,教师构建“视觉型”支架。教师直接示范踢球动作或导入踢球动作的技术分解图,学生观看后对于踢球技术的动作仍然处于模糊和零碎化的状态。因此,教师可以录制或通过网络搜寻踢球技术的教学视频进行再加工,通过视频、动画以及PPT等多种形式的“视觉型”支架,学生能够随时反复观看,利于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完整、动态、准确的踢球技术动作模型。最后,教师搭建“动觉型”支架。根据足球技术动作的不同特性,将复杂的内容精简化、口诀化,以利于学生通过分解动作的反复模拟和练习,循序渐进地掌握整个技术动作要领。以“脚内侧踢球”技术动作为例,教师可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基础简易动作:跑、撑、摆、展、踢、落等,每一个动作辅以口诀:助跑支撑牢、摆腿膝外展、踢球重心稳、随摆落地轻。学生通过分解动作的“支架”辅助,快速完成对整个脚内侧踢球技术动作的衔接和串联。
(二)创设情境,丰富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要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和活跃的课堂氛围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巧设问题情境是催生学生主动学习意愿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营造出趣味性、现实性和积极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抽丝剥茧般层层递进,发现问题答案。问题设置环环相扣、步步衔接,并以有奖竞猜、小组抢答等多种形式呈现,以此吸引学生融入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专注力。教师还可以构建趣味性游戏或真实对抗的竞赛情境,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例如学习踢球技术后进行射门挑战赛、学习运球后进行盘带接力赛以及游戏性质的5v5、8v8的教学赛等,都能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学生将所学的足球知识深化,与足球技能融合巩固。
(三)自主探究,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效能
教师在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后,需留给学生独立思索和探究的空间。学生可以内省和思考现有的学习思路和学习行为,并对学习策略、方法等进行实时调节、修正和控制。学生发现当前面临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足球知识技能的重构与延伸。例如在“运球盘带”的教学单元中,运球的方法有很多种。教师不应拘泥于具体脚法技巧的教学,而是抓住运球盘带中的对变向和人与球相结合的要点,引导学生依据自身条件、喜好、经验去尝试最适合自身的运球动作。无论是脚内侧挡球、还是脚外侧拨球,或是脚背内外侧的推挡球,都是学生独立探究、不断尝试调整,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技术动作。如此更易于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提升自主学习的信心和能效。
(四)协作发展,实现整体的共同提高
有效的教学不是个人之间简单的传输信息过程,而是集体合作与协商的社会过程,在此过程中,新的知识技能才会建构而成[3]。
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可以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突破学习瓶颈。教师作为支架式教学中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促进者,为整个小组成员搭建基础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的支架。以足球进攻战术中“二过一”教学为例,教材中常见常用的有“斜传直插”“直传斜插”“踢墙式”几种方式,那么还有其他“二过一”的方式吗?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分组讨论、拟定试验方案、进行模拟尝试,从而创新出其他的“二过一”战术方法,并在全班面前进行展示并验证实效性。
(五)效果评价,检测与反馈教学成效
评价不应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分数评判,而是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相结合。
教师对学生评价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对学生进行动态观测,与先前的学情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发现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学生对教师评价,可以直接帮助教师发现自身不足之处,从而及时改善。学生互评不仅可以表扬对方个人优点,也能从同学身上看到自身的短板,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学生自评则通过概括、小结和反省在足球学习过程中知、情、意、行等方面的表现,进而不断提升自我,突破自我。
教师提供的支架搭建应具有预期性、渐进性和逻辑性,并且能根据实际学情随时调整优化。学生通过各类支架能够快速有效地将所学的足球知识与技能构建并融合。学生在独立探索和协作发展中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实现交际、沟通、倾听、合作等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中学足球课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能够弥补传统足球教学中的不足,切实增长教师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值得广大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中积极开展和大胆尝试。
参考文献:
[1] 特里·汤普森.支架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M]. 王牧华,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9-10.
[2] 郭晓旋,付东青,严涛.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数学应用的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6).
[3] 周锦程,石定埔.国内外支架式教学研究:现状、热点及新动能[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1).
课题项目: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高中校园足球文化项目式推进的实践研究”(D/D/2020/01)
编辑/陆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