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实践
作者: 王佳 徐继波
摘要:初中英语听说教学是针对学生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综合研究,更是针对主题意义的深入探究。以Unit 8 It must belong to Carla.为例,阐释了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策略,即研读语篇主题,设定教学目标;巧妙创设多种情境,逐步构建主题意义;设计多样学习活动,深入理解主题意义;实施教学评价,指导后续教学。
关键词:初中英语;听说教学;主题意义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主题列为英语课程内容的第一要素,提倡要围绕主题开展主题意义探究活动,强调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探究主题意义的情境和空间,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成为意义探究的主体和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者。新课标将主题意义的深层内涵进行了明确解读:主题是主题意义的载体和基础,主题意义是关于主题的陈述性表达,主题意义探究是学生与主题所承载的内容进行深度对话后建构的关于主题的新的拓展性理解,主题意义探究的结果即可理解为学生完成学习后,建构和生成的基于该语篇主题的小观念。
一、主题意义探究在初中英语听说教学中开展的必要性
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直接影响学生对语篇理解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1]。然而,对全市不同层次的4所学校的近2000名学生、市区及各县500余名英语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实际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中,一些教师仅要求学生记忆碎片化的语言知识并掌握听说技巧,使学生失去了听与说的兴趣;一些教师往往按照听录音、对答案、模仿朗读的固定模式开展听说教学,抑制了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还有一些教师只要求学生围绕语篇的话题词汇和功能句式开展听与说的机械操练,使听与说二者貌合神离。
上述听说教学活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未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忽视了对听力语篇的情境创设和评价反馈;仅关注听说语篇的话题词汇、功能句式和表层信息,未能关注语篇意义和语言的表意功能,没有理清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听说教学思路。
教师要认真研读听说语篇,整体把握语篇的内容结构和意义主线,并根据研读的结果设计探究主题意义的听说活动链,促进学生在口语表达中有逻辑地组织语言,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以此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2]。
二、主题意义探究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的原则
(一)以主题意义为主线,让主题意义探究贯穿听说教学始终
教师应以听说语篇的主题为主线,设计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活动,逐步将分散的听说活动转变为围绕主题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系列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听说活动中挖掘主题意义,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层学习。
(二)创设真实情景,赋予主题意义探究趣味性
在开展主题意义听说活动前,教师应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真实有效、贯穿教学始终的主题探究情境。贴近学生生活且真实有效的听说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深化学生对主题意义的理解与探究。
(三)将主题、语言和策略相融合,避免主题意义形式化
教师不应将主题意义的探究孤立于听说活动之外,而是应将语言学习与听力策略训练融入主题意义探究中,平衡好主题意义探究、语言学习与听力策略训练的关系[3]。
三、主题意义探究下的英语听说教学案例评析与反思
本文是以笔者所执教的一节初中英语教研活动展示课为例,通过描述和分析教学片段,探讨在主题意义探究下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的具体方法与策略,并通过发挥主题意义在初中英语听说课堂中的统领作用,促进初中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进一步发展。
(一)研读语篇主题,设定教学目标
本节课为人教版初中英语九年级Unit 8 It must belong to Carla.Section7A 1a-2c的听说课,本单元话题为Mysteries,属于人与自我主题范畴下的生活与学习主题群下的子主题———身边的事物与环境。本节课共涉及两个对话语篇,主要围绕“推测物品的归属”展开。Section A 1a-1c为本单元的导入部分,两名女生和一名男生根据已知信息对于野餐后所遗留物品做出合理的推测;Section A 2a-2c听力文本主要讲述了Bob和Anna在公园发现了一个书包,并根据书包中的物品进行合理推测,进而确定书包的主人。两个对话语篇均为学生呈现了一个真实语境中谈论物品遗失的对话范例,旨在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线索推测事情真相,提高学生观察判断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增强学生乐于助人的意识。
围绕着本单元育人价值,以主题意义作为英语听说课堂的主线,制定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①通过帮助李警官找到罪犯和失主,理解并掌握情态动词must,could,might,can’t表推测的用法;②识别两组对话语篇中的有用信息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合理推测身边事物的归属问题,养成收纳随身物品的好习惯;③通过小组调查活动,交流和推测物品的归属,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综合分析能力。以上教学目标共分为三类,第一个教学目标属于学习理解层次,第二个教学目标属于应用实践层次,第三个教学目标属于迁移创新层次。三个教学目标将对学生语言、文化、思维、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起来,是主题意义深入探究的外在体现,并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实施与评价提供了具体依据。
(二)巧妙创设多种情境,逐步构建主题意义
情境即情景、境地,指真实行为赖以发生的社会网络和活动系统,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它决定着认知过程的本质[4]。在以主题意义为引领的英语听说课堂中,创设推理情境、问题情境等,让学生与文本深层互动,逐步构建主题意义,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课堂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思维的关键环节。上课伊始,笔者向大家介绍了李警官,并转述了李警官想要寻找小助手帮助他确认罪犯并找到失主的消息。接着,笔者引导学生观察三名犯罪嫌疑人David,Frank,Tom的外貌特征,根据三名目击证人Jack,Mary,Tom的证词,逐一排除嫌疑人,最终确认罪犯。
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关注丢失物品———toy truck,提问学生:Whose toy truck is this?在教师启发下,学生通过识别图片中人物的性别、年龄等信息,运用本节课的目标句型进行如下推断,最终确定失主。
S1:Jack and Mary are both adults,so it can’t be Jack’s or Mary’s.
S2:Jack and Mary are both adults,so it can’t belong to Jack or Mary.
S3:Sam is the only kid,so it must be Sam’s.
S4:Sam is the only kid,it must belong to Sam.
在此过程中,笔者通过巧妙地创设真实的、充满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推理情境,帮助学生初步感知主题意义,储备相关的语言基础知识,熟悉相关词语与目标句型,为接下来听力环节做好充分准备。不仅如此,以推测物品归属为主线的推理情境贯穿整节课。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成为小侦探,学生还需完成李警官留下的两个任务:1. Find the owners of several things after a picnic.2.Find the owner of a schoolbag at the park.在本节课中,笔者整合课程内容,创设了统领课堂学习的大情境,以问题解决为线索,促进了有效学习的发生,为主题意义建构搭建平台。
(三)设计多样学习活动,深入理解主题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聚焦主题内容,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语篇的意义[5]。学生在追寻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自主完成主题意义探究,在层层递进的听说任务中逐步发展思维能力。
1.运用听力策略,助力主题理解
作为学习策略的一部分,听力策略的培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听力策略使用意识,将被动的听转换为主动的听,从而调动其听的积极性,提高其英语听力水平[6]。在听力活动开展前,教师应带领学生充分剖析题干、表格、图片等已知信息,运用预测、推理等听力策略猜测对话涉及的话题、使用的目标语言,明确听力任务,以便在听力过程中快速捕捉核心信息。
Section A 1a-1c部分听力内容为两名女生和一名男生推测野餐后遗留物品的主人,并提供推测理由。学生需在一遍听力过后完成姓名、物品和理由的匹配任务。本部分的听力任务对初中生而言稍有难度。为提高听力的针对性,减缓学生的焦虑,降低听力过程中的难度,在听力活动开始之前,笔者对学生进行了相关听力策略的指导。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呈现出教材中的主题图,并通过几个简短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片,解读出相关信息。笔者提问:Can you guess where they are? What are they doing in the picture? 引导学生对接下来所听语篇的话题和可能会谈论到的内容进行合理预测。接下来,通过提问:What things are left on the ground? Let’s have a closer look.引导学生推测听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物品,将主题图中的物品分类填入1a表格中。之后,笔者就主题图中的物品进一步发问:Whose things are they? 引导学生将关注点转移到1b的表格上,进一步明确听力任务。根据标题行中已给的词Person,Thing 和Reason可知,本文将谈论遗留物品的主人和推测理由,于是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表格内容:Read the chart and make a prediction.Pay attention to the nouns!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观察主题图到解析表格,逐步推动学生运用听力策略进行自主思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听力自信心,助力主题意义的理解。
2.整合学习任务,深化主题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书本Section A 2a-2c部分为听说任务链,该部分围绕Linda在野餐中遗忘的书包,按梯度设计听力任务。为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笔者将Section A 2a,2b和2c的学习任务进行整合,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可视化的信息支架。首先,笔者向学生展示Bob和Anna手持书包跑来的图片,并以此提问:Bob and Anna found+a schoolbag+at+the+park.Can you guess what’s in the schoolbag? 让学生谈一谈书包内通常放哪些物品,让其了解更多书包内物品的英文表达。一遍听力过后,验证听前的猜测,确认书包里的物品:T-shirt,hair band and tennis balls.至此,学生可完成思维导图的上半部分。其次,笔者提问:Whose schoolbag is this? 之后,学生带着疑问听第二遍录音,用四个情态动词must,might,could,can’t推测书包主人的性别、身份、兴趣爱好等信息,对T-shirt,hair band 和tennis balls的主人逐一排除,最终确定野餐中遗失的书包属于Linda。此环节结束后,学生即可完成思维导图剩余部分。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合作练习,参照思维导图对目标语言和所学知识进行再构表达。
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重温情境,聚焦逻辑推理,将分散的学习任务变得条理清晰,深化对于身边事物与环境主题的探究。
3.迁移创新对话,升华主题意义
对话意义的探究应当从教材文本迁移至同一主题下真实的学习、生活情境,让学生具备在新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在口语表达输出环节,笔者紧扣本节课的主题,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对身边事物的主人进行合理推测,实现教材语言知识在真实语境中的迁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