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域初中“特定群体”学生增值性评价的实证分析
作者: 曹雷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科学评价能有效激励学生,为县域教育教学提供决策依据。基于学生成长百分等级模型视角,对县域内容易被忽视的“留守学生”“单亲家庭”“随迁子女”等特定学生群体在初中三年的学业质量的增值发展进行实证研究,从特定学生群体基本面、群体类型、城乡差别、性别差异等角度进行分析,观察“特定群体”学生学业质量增值发展的动态变化,为推动区域内学生学业质量的均衡、健康发展提供实证数据,也为形成证据提供依据。
关键词:县域初中;特定群体;增值性评价;百分等级模型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为区域教育教学评价指明了方向[1]。增值性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它尊重差异、重视起点、关注过程、强调发展,能较为科学地评判学生进步效能,是当前教育评价的研究热点[2]。
一、县域初中生群体现状
观察县域初中学生现状,部分特定学生群体需要重点关注,即“留守学生”“单亲家庭”“随迁子女”等学生群体。他们是因社会家庭生活变化形成的客观存在,其中不少学生受家庭教育缺失、环境变迁等不利因素影响,学业质量令人忧心。如果仅从个体的考试分数与排名进行评价,不仅会加剧学生的焦虑,导致信心丧失而“躺平”,甚至会引发其他问题,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若从基于学生发展的“增值”角度出发,以不同层次学生现状为起点,通过后续的过程发展,评判学生在原起点上的进步增值,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发展的主要依据,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能,同时也能为学校、教师回归教育本真,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提供新的助力。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本文基于本县一届已参加中考的学生,研究对象包含“留守学生”“单亲家庭”“随迁子女”等三种类型的“特定群体”,其中,本次分析统计人数共5251人,其中初一进校“特定群体”学生1280人。
数据来源为初一进校成绩、初一初二学年期末成绩、初三中考成绩。考虑到初中各阶段课程开设顺序与变化,本文仅选取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基于对县域内学生的学业质量的增值评价视角,文章中拟以“学生成长百分位模型”(SGP)进行分析评价。SGP是美国学者Damien(Betebeener在2009年提出的学生成长评估模型,其基本原理是首先根据学业测试成绩将所有学生划分为水平相似的学生群体,也称为学业伙伴,然后通过学生后续过程中的测试数据,计算学生在学业伙伴中的相对位置变化,来评估学生的发展状况。该模型在美国的教育评估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具体实践时,可应用多种方式进行计算,涉及较多是:
1.利用R语言中的SGP软件包;
2.百分位回归估计:PR=(L+0.5*E)/N*100,其中PR为百分等级(percentile)rank);L为低于给定分数的人数;E为等于给定分数的人数;N为总人数[3]。
本文采用百分位回归分析方法,其中学业伙伴以县域全样本数据构建,通过编程+数据库计算全样本学生成长百分等级,采用SPSS23及Excel进行相关性计算及图表分析处理。
三、县域特定群体学生增值发展的分析研究
本文拟从群体整体、群体类型、群体性别、群体城乡差异等视角进行分析研究。相关指标中,原始均分差是指所属群体的原始成绩均分与县域原始成绩总均分的差值;成长百分等级,学生个体用SGP等级分,群体采用SGP均值,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县域特定群体学生的百分等级不呈正态分布,在分析时,用群体SGP均值替代mSGP(在SGP模型中一般用SGP等级分中位数作为mSGP,用来衡量群体发展标准)[4]。
(一)特定群体学生整体分析
1.整体现状及增值表现
观察表1可以发现:特定群体学生的学业质量落后于县平均,初二阶段落差最大,数学学科落后于语文、英语学科;从增值表现看,各学段学生群体SGP等级均值接近50的平均水平,且从初一到初三,总分及数学、英语学科的SGP等级均值呈持续增长态势,初三超出平均水平,说明群体学生的增值成长呈正向发展(见表1)。

2.城乡特定群体学生增值差异分析
城镇与乡村特定群体学生学业质量基本面比较中,我们发现特定群体中的城镇学生要优于乡村学生,初二阶段更为突出;初三阶段,城镇学生与乡村学生差距缩小,但仍高于乡村学生。
从SGP等级增值来看,初一、初二阶段,特定群体中城镇学生的增值发展要好于乡村学生,初三阶段,乡村学生增值反超城镇学生,其SGP等级从低于50的平均水平到超过50;观察城乡学生的SGP等级差值,除数学学科有一定波折外,随着学段递增,城镇学生的SGP等级增值幅度逐渐缩小,而乡村学生增值幅度逐渐变大,说明乡村学生的增值成长要优于城镇学生(见表2)。

3.群体男女学生增值发展分析
县域特定群体男女生的学业质量,女生原始成绩明显优于男生,初二阶段总分差值最大;从特定群体男女学生SGP等级增值情况看,女生相较于男生有一定的优势,总分、语文、英语学科女生好于男生。数学学科,男生总体发展好于女生,且男生随着学段递进,SGP增值幅度普遍递增,呈正向发展形态(见表3)。
如以SGP等级“五分”评价标准,即SGP等级<20,表明学生成长水平很低;SGP等级在20~<40间,表明学生成长水平低;SGP等级在40~<60,表明学生成长水平中等;SGP等级在60~<80,表明学生成长水平高;SGP等级≥80,说明学生成长水平很高(2009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初等和中等教育部标准),在发展“极高”的区段内,女生在总分、语文、英语方面优于男生,语文学科优势明显,高出3.58个百分点;在发展“高”的区段,女生总分、英语学科领先于男生;在发展“中等”的区域,女生数学、英语领先;在发展水平“低”与“极低”的区域内,女生英语明显好于男生,数学则明显低于男生[5]。
(二)群体中不同类型学生成长阶态分析
为精准探究特定群体学生成长增值情况,对特定群体中的“留守学生”“单亲家庭”“随迁子女”的学生对象进行分解分析,从不同对象的增值成长趋势及不同对象男女学生的增值幅度进行深入分析。
1.现状及增值
所有类型学生SGP等级均值在46至54之间,在各阶段,“随迁子女”总分及各学科SGP均值超过平均水平50的次数多于“留守学生”及“单亲家庭”学生;“随迁子女”在初三的成长增值幅度低于初一与初二阶段,低于50(见表4)。

2.城乡不同类型学生增值形态
初一阶段,三种不同类型学生,城镇均优于乡村,“随迁”增值幅度最大,“留守”幅度最小;初二阶段,三种类型学生增值情况出现分化,“单亲”学生的总分、语文、数学在增值形态上,乡村已反超;初三阶段,三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在总分及各学科增值上,乡村均反超城镇。
四、结论总结
(一)增值性评价对特定群体学生发展有积极意义
县域内,特定群体学生的学业质量从成绩来看处于县域平均水平以下,如以原始分来衡量学生的发展状态,对多数特定群体学生而言,收获不大,还可能加剧学生的焦虑,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但从增值性评价来看,特定群体学生的发展增值呈持续性增长态势,显示特定群体成长是正向的、明显的,这对激发特定群体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能有着积极作用。
(二)城乡特定群体学生增值差异需要重视
县域内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等方面逐渐趋向均衡,地域文化特色、家庭教育环境等或许是城镇与乡村学校存在差异的几个变量。从分析来看,学业成绩上,特定群体中城镇学生在初中各阶段均高于乡村学生,在学生成长增值上,乡村学生的成长增值趋势要优于城镇学生,随着学段的递增,城镇学生增值幅度逐渐缩小,乡村学生增值幅度逐渐变大直至反超城镇学生,这里的原因值得重视与研究。
(三)特定群体男女学生的增值表现值得关注
有研究表明,13~15岁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突出,性别差异显著,特定群体男女学生因外部环境变迁、心理环境变化更容易出现不稳定性,研究特定群体男女学生增值成长形态,有利于为推动其健康成长提供数据支持[6]。分析中,学业成绩女生明显优于男生,在成长增值中,女生相较于男生有优势但不突出,两极分化现象高于男生,男生随着学段递进,增值幅度呈正向发展形态,有利于学校和教师采取针对性措施。
(四)特定群体中不同类型的学生增值形态值得挖掘
细化分析特定群体不同类型学生的增值表现,有利于探寻不同类型学生增值发展形态,从而为教育教学工作者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提供支持。通过分析,三种类型学生的发展增值有阶段性差异,如“随迁”学生初一、初二阶段发展增值优于其他两种类型,初三阶段呈下降趋势。城乡比较中,初二阶段出现分化,乡村“单亲”学生除英语外的其它学科增值超出城镇,初三阶段,乡村基本领先城镇,“留守”学生男生增值从优于女生逐步发展到低于女生,而“随迁”学生与之相反等。
五、讨论与启示
(一)增值性评价为特定群体学生发展成长提供了新的评价视角
当前县域内对特定群体学生的评价,无法观测群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净效益”,而增值性评价通过“增值”与“净效应”对比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后的进步效果,不看原有基础,只看“努力”与“进步”,对他们的发展成长有一定积极作用。比如,本文中,通过对特定群体学生学业成绩的增值性分析,得到学生持续“增值”的正向发展数据,在当前“五育”并举的教育观、人才观的视域下,如能获取德智体美劳的增值数据,就能全面衡量特定群体学生在学校活动中的增值表现,为其全面成长发展带来新的针对性策略与建议。
(二)增值性评价能为特定群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循证支持
增值性评价为特定群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提供了新视角,拓展了县域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在实践中评价特定群体学生发展成效的依据。具体表现在:在县域层面,增值性评价数据为特定群体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制定政策,审视所采取的政策措施的成效,提供有力支持,构建服务证据;学校层面,面对学校特定群体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对其在德智体美劳等“五育”中行为成效有整体的观察与分析,获取的增值性数据,能制订校本化的策略措施,为了检验其有效性,除了进行学业质量的增值性评价外,完善管理证据;教师层面,直面特定群体学生,能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制定针对性、个性化的策略,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实践证据。
(三)开展增值性评价应建立特定群体学生发展成长增值数据库
增值性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它尊重差异、关注过程、强调发展,以学生在原有起点上的进步增值作为衡量标准。县域内,特定群体学生起点存在差异,有个性化的特征和不同的生活环境。在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增值表现,有一个动态的、连续的、差异化的增值发展历程,故评价群体学生的增值形态,不是简单的几次增值测量就能知晓的,而应建立能追踪学生增值发展,记录有效增值数据的数据库,构建群体学生个体增值发展图谱,从而精准掌握学生的增值形态,有利于学校或教师采取适配的教育教学指导策略从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1-10-24].https://www.gov. 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2]A 安福海.学生发展增值评价:理论阐释与实践进路[J].教育研究.2023(9).
[3] 谢小庆.用于成长评估的学生成长百分等级模型:来自美国的经验[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9(6).
[4] Castellano K E,Mccaffrey D F.The Accuracy of Aggregate Student Growth Percentiles as Indicators of Educator Performance[J].Educational Measurement:Issues and Practice,2017(36).
[5] 陈安琪,关丹丹.几种增值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及实证研究[J].中国考试,2022(9).
[6] 刘筑玉,张巍.武汉、杭州中学生不健康心理及相关行为比较[J].中国健康教育,2007(8).
课题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走向循证,助力‘双减’:区域循证教学管理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研究”(B/2021/02/72)
编辑/杨馥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