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元整体教学新思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作者: 石伟摘要: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为例,探讨了单元整体教学新思维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深入分析该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旨在揭示单元整体教学在提升学生阅读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并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新思维;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核心环节,不仅是学生积累语言知识、提高阅读技能的主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人文素养的关键所在[1]。然而,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时代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一、单元整体教学的提出
早在1941年,叶圣陶先生在文章《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中提到:现在的精读教材全是单篇短章,各体各派,应有尽有。从好的方面说,可以使学生对于各种文体都窥见一斑,都尝到一点味道。但是从坏的方面说,将会使学生眼花缭乱,心志不专,仿佛走进热闹的都市,看见许多东西,可是一样也没有看清楚[2]。当代基础教育课程研究领军人物钟启泉教授也指出:在“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设计—学习评价”这一环环相扣的教师教育活动的基本链环中,单元设计处于关键的地位……离开了单元设计的课时计划归根结底不过是聚焦碎片化的知识点教学而已[3]。叶圣陶的论述,说明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往往局限于对单篇课文内容的解读,难以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深度理解;钟启泉先生的论述,强调了单元设计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关注阅读教学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将阅读教学转型为单元整体教学,不仅符合教育发展的趋势,更能满足学生阅读能力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单元整体教学的概念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
单元整体教学,是一种以单元为基本单位,整体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4]。单元整体教学强调对单元内各篇课文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教学体系,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提升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5]。
在实践与研究过程中,单元整体教学被证实为语文学习的有效方式。它不仅实现了学习的整体化建构,而且通过优化课时安排,为增加课外阅读量提供了可能。因此,单元整体教学可以被视为实现精简教学的关键路径。此外,单元整体教学也是推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位一体”(精读、略读、课外阅读)教学格局的关键举措,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具有显著作用。
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为例,深入探讨单元整体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新思维。通过具体分析该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揭示单元整体教学在提升学生阅读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期望能够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推动阅读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三、单元整体教学新思维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单元整体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新思维,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惯性思维,采取更新、更全面的思维方式进行备课和上课,以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游刃有余,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整体教学的新视角

传统上,教师倾向于对每篇文本进行逐一教学。然而,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是将整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授。这意味着教师不仅需要超越单元内的单个文本、细节或点,还要全面关注整个单元的构成内容和编写意图。因此,从整体上研究和整合单元教学目标和内容成为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新起点。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为例,其人文主题为“舐犊情深”,即强调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间深厚的情感纽带。语文要素强调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体会文本中的场景描绘和细节刻画,从中感悟出丰富的情感内涵,同时激励学生运用恰当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体验。该单元内容包含2篇精读课文(《慈母情深》和《父爱之舟》),1篇略读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以及围绕“父母之爱”主题的口语交际活动和习作“我想对您说”。这一系列的课程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旨在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情感素养。
(二)教学目标的新规划
在单元整体教学的框架下,教师需要以创新的视角来规划和设计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的单元目标,使它们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特点,提升教学效果。
1.识字写字教学。学生需要认识31个生字,准确读出1个多音字“龟”,并能正确书写26个字和37个词语。
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将这些生字和词语作为一个整体,分配到不同的教学课时中,确保每课时都有明确的任务和重点,明确每课时认读和会写的字,以及词语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系统化整合教学的目的。
2.阅读教学。由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紧密联系,因此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进一步落实这些要素。具体来说,就是帮助学生紧扣课文中的场景和细节描写,深入体会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特别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将这一核心问题作为三篇文本的共通点来对待,并以此贯穿起整个的阅读教学环节。这样,学生能够在交流感受的同时相互验证和比较,进而对文本中表达父亲和母亲爱的场景和细节有更深入细致的理解。
3.口语交际教学。目标包括两点:在阐述自己观点时,精心选取合适的素材来增强说服力;在听取他人意见时,同样应给予充分的尊重与积极的反馈。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教师可以将口语交际的内容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并培养学生学习与人交流的技巧,指导学生练习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强调在交流过程中尊重他人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回应他人的发言。
4.习作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给父母写一封充满情感的信件,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语言技巧,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对事物的看法恰当地表达出来。教师借助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来触动学生的生活记忆,将自己的经验与书中内容相结合,在习作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的方式,鼓励学生将内心的感受恰当地表达出来,进而培养学生用书面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加深他们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联系。
(三)课时结构的新逻辑
传统教学中,课时的划分往往依据单元内容的多少来决定。例如,本单元可能被划分为7个课时(见表1)。
然而,当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时,课时的数量可以相应减少(见表2)。
这种以任务为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通过任务准备课、任务认知课、任务指导课、任务实践课和单元整理课五个环节来展开。其中,任务准备课和任务指导课的具体内容在后面有详细阐述。这里先简要概述其他几种课型的特点:
1.任务认知课:
教学内容:A.识字写字检测1;B.课文朗读检查与指导(进一步熟读课文)+识字写字教学2;C.圈画、交流课文重点词句(融入“交流平台”的教学)。
目标指向:熟练朗读课文,认知语文要素。
任务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它包括识字写字检测、课文教学以及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等环节。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运用语文要素,深入感悟文本的艺术魅力。
单元整理课则是对整个单元学习内容的总结与回顾。它通过汉字识写趣味闯关和单元总结等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习成果。
通过这种重新规划的课时结构,单元整体教学法能够更加高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2.任务实践课:
教学内容:A.识字写字检测3;B.课文教学2:围绕重点词句,合作式学习讨论核心问题(哪些场景、细节描写感受到爱?);C.课文教学3:围绕重点词句,自学交流核心问题。
目标指向:运用语文要素,感悟文本艺术。

3.单元整理课:
教学内容:汉字识写趣味闯关+单元总结。
目标指向:单元学习总结(学习方法、成果)。
四、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基于学习任务驱动的课程实施
在单元整体教学框架下,设计并执行学习任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以下是两个实际案例的分析:
(一)第一个例子:任务准备课
在这一阶段,教师设计两个自学任务单。第一个任务单要求:学生默读单元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在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中,哪一篇最让你感动,理由何在?”这一任务旨在借助学生的阅读直觉,激发他们分享个人的初步阅读体验,并在此过程中练习“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这一口语交际技能。
学生在第一个任务单的导引下,在完成自学后,参与班级交流,预计持续15分钟。
紧接着,教师提出第二个任务单要求:
学生朗读《慈母情深》和《父爱之舟》各一遍,随后完成以下作业:
1.阅读以下词语,尝试记忆加粗部分的字形。
(辞退忙碌权利糖果枕边压抑忍心噪声考试暑假)
选择这些字词的原因如下:第一组字均为左右结构,且左窄右宽,书写时须注意空间分配;第二组字则是书写中常见易错字。例如“抑”字易多一笔“撇”,“忍”字易少一笔“点”;“噪”字易混淆部首,可以通过换偏旁:火字旁、三点水、足字旁等对比识记;“暑”与“署”字形相似,可以通过对比组词识记,等等。
2.再次朗读前两篇课文,对朗读不流畅的部分多加练习。
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组织一次检测活动。首先检测生字词,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听写并订正。然后进行朗读检测,选取文中部分段落进行朗读指导,确保读得正确流利,并随机提问对关键词语的理解情况,如“压抑、龟裂、冤枉、启迪”等。整个检测过程预计耗时25分钟。
需要强调的是,在学生自学过程中,特别需要关注中等水平及后进生,指导他们有效开展自学活动。如果学生已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某些内容如第一份和第二份任务单中的生字词教学可以提前布置为预习任务单,让学生自行预习完成。
课程结束后,可布置以下家庭作业:
预习下节课堂所需识记的词汇;继续熟练朗读课文。
(二)第二个例子:任务指导课
1.任务指导课与任务认知课的衔接
前面介绍过,在任务准备课和任务指导课之间,有一节任务认知课,其目的在于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把握本单元的核心人物和主题,以及相关的语文要素。此阶段,学生需圈出课文中触动人心的语句,为后续的任务指导课奠定基础。
2.任务指导课的主要任务
任务指导课的核心是围绕学生圈画的语句展开,引导学生从场景和细节描写中深刻感受父母的爱。
A.第一个学习任务:进行生字词的听写、订正和临写,预计耗时8分钟。
B.第二个学习任务:精读《慈母情深》,结合学生圈画的语句学写批注。随后,按照口语交际的要求,组织学生进行班级交流、讨论:“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母爱的深沉和伟大?”教学过程中,需特别关注以下细节和场景:
a.母亲工作环境的描写:“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展现了母亲艰辛的工作环境)。
b.母亲神态的描写:“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通过描绘母亲疲惫的眼神,传达出她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