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评测策略

作者: 郭丽娜

摘要:SOLO分类理论观照下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评测,有助于提高整本书阅读评价的信度与效度,并有利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其实施策略是:采用逆向设计的理念,以大概念引领评测目标;细化目标,确立评估证据;创设真实情境以及表现性任务。

关键词:SOLO分类理论;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

目前对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探索已有不少成果,但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任务群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尤其是相关的评测研究则方兴未艾。当下整本书阅读评测出现的困境除了评测方式单一化,评测内容浅表化、游离化、碎片化外,评测缺乏科学统一的标准也是其面临的典型困境[1]。

SOLO分类理论观照下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评测,建立在一个科学统一的评价标准之下,有助于提高整本书阅读评价的信度与效度,助力高品质阅读的发生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尤其是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SOLO分类理论与整本书阅读评测之关系

“SOLO分类理论”是描述学习者学习质量水平层次,即个体对某一问题的回答所呈现出的思维水平层次的一种标准参照评价理论体系;其层次由低到高分为: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2]。“整本书阅读评测”是指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素养为出发点,对学生在特定时间段整本书阅读过程与结果做出系列价值判断的行为。把二者联结起来的正是“评价”,以评价理论观照评价行为,可谓应然之举。

二、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评测策略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评测在具体教学实施中可以采取怎样的策略呢?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中的推荐阅读书目《鲁滨逊漂流记》为例进行阐释。

(一)提炼大概念,设定评测目标

新课标提倡教师要有系统整体思维,追求理解的教学。为此,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以终为始“逆向设计”。逆向设计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确定预期结果,二是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三是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3]。预期的结果,主要以需要学生理解的大概念呈现,“理解”即建构意义,发现关系。在大概念的导引下再确立评测目标。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要素为: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主要内容;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学写作品梗概。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上位统整后,笔者将本单元的大概念提炼为:阅读小说类文体的整本书时读者通过阅读梗概、梳理情节和评价人物,能更好地理解其特点与价值。结合SOLO分类理论,在单元大概念的导航下,结合新课标“阅读整本书,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的学段目标要求,及整本书阅读任务群学业质量标准,在调研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特将《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分享课的评测目标定为:

1.能采用联结策略,在辩论中借助与文本相关的材料,结合作品相关情节、细节,对鲁滨逊进行多元评价,提高思辨能力,发展辩证思维。

2.能综合运用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知识与技能,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对《鲁滨逊漂流记》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动人情境的审美体验。

3.能把握《鲁滨逊漂流记》的主要内容,发现文本语言特色,积极向他人推荐并有条理地说明理由。

4.有进一步阅读荒岛生存小说的兴趣。

(二)细化评测目标,确定评估证据

评测目标确定后,教师需对其进行细化分解,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阶段及具体学情预设学生回答的SOLO层次,确定评估证据(见表1)。

针对上文列出的第一条评测目标,笔者做出的评价设计如表1所示。鉴于六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还处于中级具体运思阶段,处于SOLO最高层次的抽象拓展结构还不在其最近发展区,笔者对“鲁滨逊是英雄吗?”辩论赛项目确定的评估证据并没有列出这一层级。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评测策略0

形成性评价伴随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评价本身即教学过程的一部分,评价即学习,其目的在于改进,它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后续学习的起点。从学生的回答中分析出其所达到的思维层次后,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其在原有的SOLO层级上更上一个台阶。例如在评价人物时,有的学生这样回答:“鲁滨逊很残忍,因为他觉得岛上的野猫扰得他心烦意乱,就消灭了它。”这样的回答处于SOLO层次的单点结构水平,只能抓住细枝末节说出鲁滨逊的一个非主要特点。对于该水平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其抓住人物的核心特点,以多个情节或细节作为依据对人物形象进行评价。再如有的学生的回答是碎片化的,在评价人物时直接将几个点罗列在一起,而看不到其联系,所以在辩论时会出现不能自圆其说的现象。对于回答处于多点结构水平这一层次的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则是引领其分析点之间的关联性,借助“因为……所以……”“假如……那么……”的句式,进而做出迈向高阶思维的处于关联结构水平的回答。

(三)创设真实情境,设计表现任务

“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读书分享会是引导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问题,高质量完成整本书阅读的主要方式之一[4]。遵循新课标的课程逻辑,结合学生语文生活实际,整合第二单元口语交际、快乐读书吧与第五单元的口语交际“辩论”板块学生应掌握的关键语文知识和能力,笔者为《鲁滨逊漂流记》阅读分享课创设了如下真实的学习情境:春暖花开日,正是读书时。《鲁滨逊漂流记》阅读交流会等你来参与!

真实而富有挑战性的阅读交流会的学习情境,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其真正地投入整本书阅读活动中,为在活动中的精彩表现做好铺垫。在情境引领下笔者又设置了如下有内在逻辑关联的系列化活动任务(见图1):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评测策略1

任务设计紧扣小说文体特色和《鲁滨逊漂流记》的文本特点,类型多样,给学生留有选择空间:可辩,可读,可说,可歌,可写,可演。学生亲身经历了“关注内容,评价人物———关注形式,解码写法———关注整体,综合运用”的进阶式学习活动,高阶思维的培养、阅读能力的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得以落地生根。例如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明白:英雄的定义因为时代、民族、文化、个人的差异而不同。中国人侧重以是否为集体做贡献来衡量英雄;西方人则偏重于看个体能力是否超群,面对人生的困境时能否保持一种昂扬向上、不屈不挠的姿态,把生命的意志力绽放出来。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对于鲁滨逊是否是英雄可以有多元的评价。这样的认识已经可以被视为SOLO层级中较高层次的的关联结构水平。

综上所述,SOLO分类理论为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评测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与工具。为了做好整本书阅读评测,教师可逆向设计教学,首先以大概念引领评测目标,然后细化目标,确立评估证据;此外,还要注意丰富评测方式以表现性评价为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以及表现性任务的设计。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要有效利用评测结果改进教与学而不是为了检测而检测。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评测,还有较大的可为空间,我们要不断思考,持续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艳艳.学期评价量规:小学整本书阅读能力测评工具的实践探索[J].语文建设,2022(7).

[2] [澳]约翰·B.彼格斯,凯文·F.科利斯.学习质量评价:SOLO 分类理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M].高凌飚,张洪岩,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8.

[3] [美]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9.

课题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评测研究”(FJJKZX22-487)

编辑/杨馥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