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着孩子“玩转”童年
作者: 李莉
海波老师出生于哈尔滨市呼兰区,与绥芬河这座边境小城结缘还要从她初中时说起。那时她跟着做边境贸易的父母来到绥芬河生活。在一个小女孩儿眼里,这是一片让人感到既陌生又熟悉的土地,边境线上来来往往的俄罗斯人,说起话来温柔而又有力量的新班主任,夏天蜿蜒起伏的街道,抬眼望去,澄澈的蔚蓝色天空下浓稠的绿色,冬天白雪皑皑下晶莹剔透的世界……让她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座小城,那些童年最美好的回忆让她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眷恋。
海波上初二那年,正值1997年香港回归,当时的班主任姜老师决定带着所有学生见证这一历史时刻,于是在香港回归之夜,全班学生一起留在学校庆祝。在姜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像过年一样一起包饺子、吃饺子,饭后,老师领着他们去会议室看爱国影片,大家看得热血沸腾,期待着凌晨的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直播。当那一时刻到来时,睡着的同学被叫醒,全场起立,看着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冉冉升起,一起高唱国歌,歌声响彻整个校园。海波老师清晰地记得那个让人心潮澎湃的夜晚,也感动于老师用这种感同身受的方式教育他们、感染他们。在姜老师的影响下,她从小就觉得当老师是一件很酷的事,因为老师像会魔法一样,可以在孩子们心里留下这么深的痕迹。
厚积薄发玩中学习
高考时海波不仅报考了师范大学,还选择了她认为很好玩的计算机专业。可是入学之后,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她才意识到这是一个她玩不转的专业,无论多么努力,成绩总是挣扎在及格线。把她从沮丧与失望中拯救出来,还要感谢她的一位同学。当这位同学拿着一道题向她请教时,她刚好会,并调动自己所有知识,给这位同学讲得明明白白,同学夸道:“海波,我觉得你特别适合当老师,你这么一讲,我茅塞顿开。”海波也从这件事上找到了自信,她慢慢地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研究教育教学理论,而且专业上的问题,只要差不多,她都能够给讲出来,这也成为海波求学生涯中又一件好玩的事情。
毕业后,她毫不犹豫地回到了绥芬河,并以计算机老师的身份考入绥芬河市金恒基小学。她太想和孩子们天天在一起了,可是每周一次的计算机课,无法让她更多地接触学生,她多想带着孩子们一起体会她曾经眼里、心里的童年,多想让孩子们知道学习也是一件很好玩的事。于是在学校缺少主科与班主任老师的情况下,海波老师主动向学校请缨,愿意承担起这份工作。没有系统地学过语文与数学教学体系怎么办?于是海波老师拿起了课本与课标,夜以继日地研读,跟在师父海燕老师的身后,不停地去听课,记笔记,从师父那里,她得到了很多指导。一个词如何品?一个段落如何读?课堂要达到什么效果……她开始学习着如何备课与讲课。没有当过班主任,她就跟着搭档大鹏老师学习如何管理班级,还有弄不懂的就去书里找答案,那时《给老师的100条建议》《不跪着教书》成为她案头的必备书目,慢慢地,她摸出了当老师的门道。
与学生在一起,海波老师总感觉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她始终觉得玩与学是不可分割的,从玩中学习知识才会让学生后劲十足。为了让孩子们热爱阅读,根据每学期下发的阅读书目,孩子们读什么,她也读什么,课堂上与孩子一起讲故事、表演课本剧、举行辩论赛。为了丰厚学生的知识底蕴,她开展了成语接龙、花样班会课、诗词飞花令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让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还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校园里,她与孩子们一起跳绳、吹泡泡、放风筝,拍各种美照。走出校园,她带着孩子们去户外踏青、参观法院,到海关观察动植物标本……如果能够找到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那么每个孩子都会热爱学习,玩中学的教学理念让学习不再枯燥,而变成了一件有意思的事。
童心未泯玩中体验
2021年6月18日,中共六大历史资料馆在绥芬河揭牌开馆。历史回到93年前,从1928年4月下旬开始,出席中共六大的100多名代表,冒着被国民党抓捕的危险,分多批前往莫斯科。1928年6月18日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这也是中共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境外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面对家门口的这座资料馆,海波老师认为这是一个让孩子们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良好契机,首先摆在面前的问题就是怎么能让这些小孩子切身地体会到中共六大召开的艰险,如何让他们了解那些坚毅而又勇敢的中共六大代表们,如何吸引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这段历史……于是,在参观前,海波老师查阅了有关中共六大的史料,一些被忽视的历史细节呈现在眼前:当时,为了确保中共六大代表们的安全,我们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代表到达会场报到之日起就不再使用自己的名字,一律使用编号,这也是中共全国代表大会历史上唯一一次用代号相互称呼的大会。
编码、探秘等词不断地在海波老师的脑海里闪现,何不带领学生们玩一个解密六大代表神秘编号的游戏呢?当海波老师把这个主意讲给学生们听时,他们兴奋极了,于是海波老师精心制作了几十个编号牌,活动当天由学生们随机抽取,并完成解密游戏任务:寻找手里的编号是哪位六大代表,并认真了解这位代表。参观资料馆时,学生们都特别认真,生怕错过任何信息,当抽到22号的学生知道自己的编号代表了周恩来时,他跑到海波老师身边,举起号码牌,骄傲又自豪地说:“老师,我的号码是周恩来,周总理!”参观完后,班里的学生再次在展馆里集结,陆续解密与汇报编号背后的人物:我是21号瞿秋白,我是23号李立三,我是32号罗章龙,我是51号刘伯承,我是116号来耀先……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把收集到的信息和大家共享。回到学校后,还未等海波老师开口,学生们已经开始自主地收集与交流相关人物的资料与事迹,那些距离学生很远的历史人物,一下子就走进了他们的心里,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些英勇无畏的英雄在学生心中变得清晰起来。
追求卓越玩中成长
还有一件让海波老师特别高兴的事,她曾经教过的学生小林(化名),在2024年的高考中取得了700分以上的傲人成绩,当老同事提及此事时,海波老师只是笑笑,并不愿意谈及太多,她总是说小林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主要是他本身的天赋与努力,其实同事们知道,海波老师像呵护一朵小花一样精心培养着小林。小学时的小林就是明星般的存在,别人一个小时能答完的试卷,他不到半小时就能高效地完成,上课时老师讲的知识,他也能很快掌握,为了让小林充分利用课堂与课余时间,海波老师借来初中的物理与化学书,让小林去钻研与自学,没想到小林学得有模有样。在小林的影响下,班级的学习氛围也特别好。有一段时间,小林家养了只兔子,他对小兔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无论课上课下,无论说什么,三句话离不开小兔子,当时正好给学生讲到童话故事,于是海波老师就鼓励小林以兔子为主角写个童话故事。当小林交上那篇《小兔子传奇》时,海波老师被小林的奇思妙想吸引了,于是继续激励小林:“孩子,这个故事写得太棒了,老师迫不及待地想看看接下来还能发生什么。”于是,小林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完成了由7个部分组成的《小兔子传奇》故事系列,新奇的故事与优美的文笔,让这个系列故事成为登上班级热搜的热门小说。
不只是小林,其实在海波老师眼里,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平时她特别愿意观察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他们身上的特质,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鼓励与培养,小天就是其中的一位。小天平时的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但他读课文时声音洪亮,情绪饱满,于是海波老师就把小天妈妈拉进了一个阅读群,并找到小天妈妈说:“你有没有发现小天特别有朗读的天赋,可以下载个配音秀一类的软件,让小天尝试着去配配音,每天可以在群里打卡,让更多的人看到孩子的坚持与热爱。”如果班级或者学校有活动,海波老师也会极力推荐小天参与,于是小天在配音与主持中找到了自信,学习成绩也慢慢上来了。海波老师的学生给人的感觉就是阳光积极,她的很多学生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校园小明星,在学校的运动会上,她班的学生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比赛有拼劲,成绩也总是名列前茅,在学校担任大队干部的学生也远超过其他班级,连续几届的大队长都是出自海波老师班。学校领导对她和她的学生的评价就是:总是能超出预期地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把大型活动交给她很放心,她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强,工作特别认真,这与海波老师平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是分不开的。从四年级开始,海波老师就充分放手,让班级中队与小队长组织班队会,班级的元旦联欢会等活动都是在班级干部的带领下完成,每次都能给人惊喜。
海波老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找到了一把打开学生智慧的钥匙,就是顺应孩子的天性,在玩中学习,在玩中体验,在玩中成长,虽然身处边陲,但也可以和孩子们一起看大大的世界,体验最美好的童年!
编辑/陆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