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真人行真事的甄姐
作者: 李莉
“亲爱的甄姐,你还记得我们的初次见面吗?小升初后第一次踏入初中的校门,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面孔,我们充满了懵懂与迷茫,来到班级,您成为了我们的领路人。时间过得好快,转眼3年,我们毕业之后,您还会继续带着学弟学妹走过一个又一个3年,多少年后您是否还会记得24届的我们?但无论过去多少年,您温柔的面庞都会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第一次开家长会时,您说,我们就是您的孩子,是的,您确确实实做到了。以后和朋友们在一起时,我会告诉他们:初中那年很幸运,我遇到过一位老师,她十分温柔,她是我们的甄姐……”又是一年毕业季,被学生亲切地称为甄姐的甄老师收到了学生们送上的一份特殊礼物———全班数十名学生用心制作的7分11秒的视频,看着视频里那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面孔,甄姐知道无论如何也要说再见了,就像母亲要送别远去的孩子,望着他们的背影只能道一声珍重。可是与学生在一起曾经的欢笑还历历在目,眼泪再也止不住地滚落下来。可能所谓成长,就是学生们开始懂得那份沉甸甸的师生情虽然难舍,但它会化作暖暖的爱、浓浓的情,让他们有底气飞向更远的地方。
真心地关爱
当年走上工作岗位时,甄老师的母亲就反复叮嘱她:“你现在是一个老师了,记住一定要对孩子好一点,再好一点,越是家庭困难,越老实的孩子越要对他们好一些,这些孩子求学不易啊。”甄老师牢记母亲的话,对那些特殊的学生倾注了她全部的爱,小志就是其中一个。那是2014年的国庆节长假,班级的小志突然打来电话,一个九年级的大小伙子在电话里泣不成声。原来,小志家长决定去外地打工,他需要转到一个陌生城市的新学校。甄老师听到后,心里也很难过,但小志年龄还小,需要父母的照顾,她也只能不停地安慰小志。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开学后小志却又出现在自己的座位上。甄老师正要问明情况,小志激动地说:“老师,我妈同意我自己在这里上学。”“那怎么行,你还是个孩子!”他顿时眼泪汪汪地说:“我实在离不开咱们班和同学们,更离不开您!”他的泪水夺眶而出。甄老师停顿片刻后坚定地说:“那就留下,老师和同学们陪着你。”甄老师被小志的决心感动了,她不能辜负小志的信任,虽然小志要独自面临中考和接下来3年的高中生活,但是她能够强烈感受到孩子对这个班的眷恋。
随后的日子,甄老师领着小志四处找房子,不厌其烦地和房主说明孩子的情况,也遇到了很多热心的房主,租到可心的房子后,她又向学校反映孩子的情况,学校也做了妥善的安排,平时让小志在学校住宿,周末回出租房。每个周末,甄老师都叮嘱他返校时锁好门,关好水电,平时有时间就去他的房子看看少什么。有一天,甄老师偶然发现小志手上、脸上长了很多红疙瘩,翻起袖子手臂上也是,于是马上领着小志去医院看医生,直到开了药,打了针才放下心来。事后小志要给甄老师治病的费用,甄老师怎么都没要,她只希望小志好好学习,不要让家长担心。后来,小志考上了高中,仍然独立地面对着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但他始终把甄老师当作自己的亲人,经常向她汇报自己的情况。
真挚地交流
甄老师还经常去学生家家访,她先梳理班里学生的家庭住址,然后把学生划成不同的片区,利用假期一家一家地走访。有时在一个小区遇到多名学生的家长,大家就找个凉亭,围坐在一起,谈笑间帮助家长打消育儿焦虑,建立起教育好孩子的信心。有一次,甄老师要去女生小莉家家访,刚放学,小莉就站在办公室门口等着,待甄老师收拾完,小莉一边挎着她的胳膊往家的方向走,一边像打开了话匣子不停地说着,到了小莉家后,小莉拿出家里的所有好吃的,堆在桌子上一定让甄老师尝尝,家长也拉着甄老师的手说起了家长里短。甄老师就是用这种亲切的方式,与家长建立起了亲密的关系,家长和她更像是朋友,有什么事都会第一时间想到甄老师。那年学生小强马上要参加中考,但他的父母在外务工,家里的爷爷病重,奶奶还要去陪护,中考那天没有人接送。他的奶奶怕孩子找不到考场,就找到甄老师请求帮助,甄老师说:“您放心,这孩子我一定管好。”当时也有家长知道了小强家的这种情况,还没等甄老师行动,就承担了来回接送,安排孩子午餐与休息的责任。
甄老师用最真挚的情感来对待学生,家长和学生们也把甄老师当作最真心的朋友。全班学生在甄老师的带领下,拧成了一股绳:
“甄姐,这是我亲自摘的婆婆丁,洗干净了,您吃吧。”
“甄姐,我们在走廊墙上给您留了纸条,一定要看啊。”
“甄姐,这是我家地里种的香瓜,您尝尝。”
…………
真实地学习
本着以人为本,提供自我展示的空间的理念,在学校的倡导下,甄老师也带领学生们开展了小组互助合作活动。刚开始先按成绩的高低搭配,分配各个小组的成员,以保证每个小组包括各个层次的学生。这其中也有特别调皮的孩子,甄老师相信一物降一物,可能就有哪个同学可以说服他,这样就把这样的两个孩子安排在一组。一个小组是否能良好地运行,小组长至关重要,刚开始还不太熟悉时,先按成绩来选,后来就实行小组长轮流制,从中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每天甄老师都会认真地观察每个小组的运行状况,回家后再把观察到的现象与自己的看法整理下来,等第二天,再找小组长谈话,同时还会召开小组长例会,让每个小组长针对一个问题说出自己的处理方式,大家互相学习。等到后期,熟悉了所有学生后,甄老师会选择适合的学生来担任这个职务,她认为学生首先得有正义感,敢说敢做;其次,还要有包容之心,做事大度;最后还得有韧劲。曾经有个小组长,对自己和小组成员要求都很高,只要是老师布置的任务,他都会按时按量交到老师手里,但凡有一个学生没有完成,他就会一直催促,直到完成为止,这就是一名合格的小组长。即使当上小组长,甄老师还会继续观察,看他们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在每两周召开的小组长培训会上,用“四个勤”来指导他们,即眼勤,用眼睛发现本组内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嘴勤,发现问题后得指出相关问题;脑勤,想各种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如可以向其他小组长求助;手勤,主动地做一些事情,如地上有纸,小组长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主动捡起来。通过这些培训,小组长的成长速度很快。为了增强小组的凝聚力,甄老师还会组织学生开展每周小组评比活动,评比的标准非常细,包括小组串座快,板擦摆放在规定的位置,桌膛里的物品摆放整齐等,每一项统计分数都会在黑板上公示出来,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好一目了然。当每个小组都有了荣誉感,整个班级的氛围也就不一样了,学生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成绩自然也不会差。
真诚地交往
丁老师和甄老师是一个办公室的同事,曾经一起搭班教两个教学班。2005年他刚到学校时,并不熟悉甄老师,只感觉这个老师每天都笑眯眯的,做什么事都雷厉风行,很敬业。搭班后,丁老师对甄老师又多了一个评价:有格局。那时,他们一起教平行班,丁老师教语文,甄老师教数学,且分别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虽然是两个班,但更像一个班,学生之间没有竞争,更多的是互相学习。丁老师虽然是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但他班的女生却都愿意找甄老师聊天,丁老师说:“那时,我觉得她对学生太温柔,什么事都商量着来,怕她管不了学生,但后来证明我错了,她观察学生细致入微,有一次她提醒我说我班有个女生情绪不对,让我多关注一下那个女生的心理变化,后来一问,原来这个女生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情绪比较低落,对于学习与生活都产生了怀疑,在我们的关心下,她慢慢地调整过来。那个女生毕业多年,每次来看我们说起这件事时都眼泪汪汪的。”
每个和她搭班的同事,都觉得相处起来很舒服,她总能从对方的角度想问题。甄老师扎根农村教育23年,在她身上很少看到争争抢抢,她会无私地去帮助年轻教师,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设计教学,如何与学生相处,整理与设计的试题会无私地分享给其他教师,大家一起进步,在她的带动下整个学年组都很团结。
在毕业视频里,有个孩子曾说:“回首三年,1000多个日夜,有泪水有欢笑,有奋斗有拼搏,感谢您作为老师给予我们的帮助,感谢您作为朋友对我们的关怀。记得初二时隔壁班同学站在3班的门口唉声叹气地说道:‘为什么3班每天都这么快乐,难道他们学习很轻松吗?’那次之后我就经常为自己是3班的一员而感到荣幸。”甄老师———孩子们眼里的甄姐,就是这样用真心真意培养了一群懂得感恩、努力又上进的孩子,并为边境小城的这些学生撑起了一片天空,让他们朝着自己的理想展翅翱翔!
编辑/陆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