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玛小城里那盏不灭的明灯
作者: 代文秀
夜色笼罩的呼玛小城,街道空无一人。挂在天空的启明星还在执着地闪耀,等待着太阳露出第一缕光芒。在呼玛县高级中学的校园里,一辆车子悄然停下,打破了周围的寂静。无论是冷风刺骨的冬日还是凉风习习的夏日清早,从车里走下来的这个纤瘦身影,每天都是第一个来到校园。她打开教室灯,收拾课桌椅,打扫教室,整理教案,安静地坐下来,仿佛一位沉静的母亲,等待心爱的孩子归来。
流泪的送行
呼玛的冬天,寒风刺骨,1996年的冬天也不例外。清晨,一个瘦小的身影从三卡乡中心校走出来,带着自己为数不多的行李。她走了几步,停下脚步回头看,再向前走,又忍不住回头。等待的客车发动机轰鸣,人群里,一个孩子开始抽泣,所有的孩子都跟着哭起来。“老师,你不要走,你留下来。”所有人都红了眼眶,她更是眼含热泪。
一年半之前,大学毕业的她被分配到这所简陋乡村小学。寒冬里,老师们要自己劈柈子,烧炉子。天暗下来,学生想学习却没有电,只能点起蜡烛挑灯夜读。学生基础差,上课跟不上,下课还调皮捣蛋。生活和工作的苦朝着年轻的她扑面而来,看看胳膊上被炉火烫出来的水泡,她也曾想放弃,可再看看这群淳朴天真的孩子,她决定留下来,当个好老师,就像当年不辞辛苦教育自己的老师那样,她要把教书育人的精神传承下去。
一年半后的这一天,因为家庭原因,她不得不离开学校。所有人都哭了,大家都舍不得她走,因为孩子们知道,她是个好老师。时至今日,一个学生还常常回来看她,已经而立之年的学生站在老师面前还是那样毕恭毕敬,说:“老师,幸亏您当年天天管我,才有了我的今天。”面对这份感恩,她又欣慰又遗憾,如果不是为了照顾家人,她本应在三卡乡中心校多教几年书,把这批孩子送上高中,让他们考上大学。
呼玛的夏天,凉意阵阵,2024年的夏天也不例外。又送走了一届高三学生,可以暂时休息一下。她带出的毕业生,全部通过了本科线,重本率达到80%,有3位同学超过600分,最高分达到638分。这个成绩,对于这个地处偏远的边境县,非常亮眼。3年一届学生,她带了5届,今年是第6届,第18年。风霜扫过她的眼角发梢,她不再是那个挥动斧头劈柈子、冬天清早点炉子的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岁月把她变成了一个温柔恬静、人淡如菊的中年人。12年寒窗,学生们从小小的呼玛小城一跃而出,走向了更高学府,成为国家栋梁。可是,谁也不会忘记她。今年刚刚结束高考的小欢(化名)依偎在她怀里说:“老师,我舍不得你。我会回来看你的。”小文(化名)是个瘦高的男孩,他深深地给她鞠了一躬,说:“老师,我走了,我一定会努力的。”不舍的眼泪滑过脸庞,只是这一次,没有遗憾,只有欣慰。
我只想让孩子们好
“你怎么才来看病?你都已经是严重贫血了,你自己感觉不到吗?”面对大夫一个一个的问题,她的心也有些慌。冬天的时候就已经感觉走路头晕,从家到学校几百米的路,感觉怎么走都走不到呢?孩子们还有半年就要高考了,再等半年,半年以后一定去大城市的医院检查。走不动,就打车去学校,几百米的路也需要打车,每个接单的司机都很困惑。
躺在手术台上,脑海里才闪过家人的身影,80岁的老母亲,正在求学的儿子……家人们在这艰难时刻让她牵挂,也鼓舞着她。之前为了孩子们的高考,她没白天没黑夜地干,有时候甚至想,这病要不就不治了吧,先把工作干了,孩子们正在人生最重要的节点上,万一出了纰漏……手术持续了4个小时,所幸,一切安好。她的身体也渐渐恢复。健康,在失去的时候才懂得珍惜。这次生病,让她倍加珍惜身体,她开始每天跑步5公里。她说,为了家人,为了孩子们,我要坚持锻炼。
她的眼里、心里都是她的学生们。她不无遗憾地说,因为教书,对自己孩子的陪伴实在是太少了。
怎么去分配她那有限的时间呢?她已经是呼玛高中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老师了。“早来晚走,披星戴月,从来没有一个老师做到这样,她是第一个。”校长这样评价她。这么多年,她从来没有迟到过一次,也没请假过一次,大扫除,她弯下腰跟学生一起锄草。冬天清雪,她总是第一个拿起铁锹。每天早晨、中午她都会提前到校,早上更是不到7点就来到学校,打扫卫生,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我只是想让孩子们好,这是我肩上担负的责任。
近些年,呼玛高中的好生源正在流向周边的地区和市县,留下来的学生,就会出现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共性问题:基础知识薄弱。生源流失的现实是她无力改变的,但是帮助学生把基础补起来,她认为是她的职责所在。
她教化学,一上课,就发现有些学生连化学元素符号都不会写。“这样的学生,这样的班级,怎么可能出成绩?但是学校既然把这个重担交给我,我一定要把它干好,我就想让孩子们3年以后考个好大学。说实话,我这每接一届,就是提心吊胆的3年。”她用开学第一个月时间教这些学生初中的元素符号、化学式,接着再进一步地教其他知识。这一切,说着容易,做起来却是点点滴滴,难上加难。
一个都不能少
化学是抽象的知识,学生却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工作的种类有千千万万,唯独教育让人有一种肩上负着担子的责任感。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如何描绘,他就是什么模样。除了在学习上严抓死守,在孩子人格的培养上,她一样献出了如妈妈一样的爱。
2018年,她新接了一个班。细心的她发现,小郑(化名)天天心神不宁,心思完全不在学习上。她开始关注他,耐心地和他交流。原来,小郑的父亲刚刚车祸去世,母亲身体又不太好,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管他。失去父爱让小郑变得越来越叛逆。知道事情经过后,她耐心地与小郑谈话,了解他的学习状态,在生活上给予亲人般的关爱,给他买衣服、买鞋,买书本,送吃的,号召学生为他母亲捐款治病,为他申请贫困补助。以心换心,终于换来了他的尊重、信任、爱戴。在她三年如一日的精心帮助和培育下,小郑在2021年考上大学,如愿以偿地接到了大学的通知书。
现在所教班级的小王(化名),父母离异后,各自外出打工,由年迈的姥姥姥爷照顾。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小王变得越来越自卑。但她又不想在同学面前表现出来,经常偷偷一个人哭,学习成绩急速下滑。她了解情况后,经常找小王谈心,关注她的思想动态,周末时经常把她叫到家里吃饭,陪她去逛街,就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慢慢地小王变得开朗起来,学习成绩开始逐渐回升,这就是关爱的力量。
在她的班级里,有不少这样遭遇家庭变故的孩子。她一个一个地谈,一个一个地爱护。身体劳累亏空,有时候她也担心自己倒在工作岗位上。她不是没有想过放弃,可是,无论在家里下了多么大的决心,第二天一看到孩子们,所有的动摇都烟消云散。她始终记得当年那个把自己从迷恋看小说,成绩下滑边缘拉回来的老师。老师曾告诉她,人生总会有挫折和困难,但只要勇敢面对,就没有过不去的坎。这句话一直激励着她,让她在人生的道路上百折不挠,不断前行。
她经常提起自己刚刚教书时遇到的一个叫曹依(化名)的孩子。这个孩子并不是班级里最聪明、最出色的学生,但他对学习有着一种执着的热爱,每一次作业都尽心尽力,每一次考试都全力以赴。后来,她开始关注这个孩子,试图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她发现曹依的家庭环境并不好,母亲走了,他跟随父亲生活,而父亲又因为每天打工挣钱,很少有时间陪伴他。这导致他缺乏关爱和自信,也让他在班级中显得格格不入。
她尝试与他交流,用耐心和关爱去打开他的心扉。她鼓励曹依多参加课堂活动,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慢慢地,他开始变得开朗起来,也开始愿意与人交流,开始主动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
有一次,曹依在课后找到她,拿出一幅画送给她。画中的她站在讲台上,满脸笑容地为学生们讲课。曹依告诉她,这是他心中的老师,未来自己也要成为这样的老师。那一刻,她深深地感受到了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也明白了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递爱、传递希望、传递力量。
翟玲玲,这个土生土长的呼玛女子,从小就对生养自己的家乡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因为对家乡的爱之切,成长为人民教师的她,深深感受到教育对于那些身处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孩子们来说是多么重要。教育是孩子们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她始终怀着这样的梦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乡的孩子们带去知识,带去希望。
编辑/陆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