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的“淘金人”
作者: 代文秀
“大多数情况下,黄金存在于水晶石和其他矿石之中,只有有着丰富知识和经验的矿山工人才能挖掘到它。”
———题记
大兴安岭的呼玛县,因为呼玛河而得名。呼玛河蜿蜒而又绵长,守护着山林里的人们。呼玛河边曾经出现过著名的“淘金热”,人们为了找到黄金,不远千里万里赶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黄金,是财富,是好日子,是改变命运的希望。
如今,“淘金”已经被呼玛人留在了回忆中,呼玛河水汩汩向前,开始讲述一个又一个新的“淘金”故事。这个故事里的“淘金人”与过往不同,她们温柔而坚定,勤劳而和善。她们用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将自己锻造成金,又从千千万万孩子身上,“淘出”如金子一般的闪光点,“淘出”一个又一个优秀的人才,“淘出”呼玛县教育的希望和未来。刘宏,就是新时代“淘金人”中的佼佼者。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从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到如今桃李满天下的优秀教师,岁月带走了刘宏30载春秋。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如今提起,苦早已忘记,收获积淀在心底。刘宏至今还记得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上第一节课时,教室十分简陋,外面暴风骤雨,讲台周围雨水哗哗,就像一个水幕布,就这样,刘宏在“水帘洞”上完了她的第一节课。
那时候学校是平房,没有暖气,只能自己烧铁炉子。所谓的铁炉子,其实就是一个大油桶做的,冬天零下30多度,刘宏带领学生在外面劈柈子,然后在班级码好备用。早上,她会早早到学校给学生生火。铁制的炉筒经常突然掉下来,教室瞬间变得“云雾缭绕”,但她也只能冒着被烫伤的风险,再把炉筒子装回去。让人望而却步的艰苦条件,并没有让刘宏有半点退缩,相反,她更坚定了内心的信念———她要为乡村这些艰苦求学的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学校教学条件艰苦,刘宏就自制教具,即使只有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她也能把课讲得深入浅出。乡镇学校专业教师缺乏,只要学校需要,她总是毫不犹豫地顶上去。对于刘宏来说,一次教多门学科已经是轻车熟路,从最初的生物学科再到后来的思政学科,她都拿得起,教得好。
随着乡镇教师的陆续返城,学校俄语教师出现短缺,校长再次找到刘宏,她没有推脱,又一次接下了重任。中考的优异成绩不仅托举起了学生们的未来,更是刘宏辛苦付出的见证。
刘宏是呼玛县至今唯一一位从事过俄语和英语双语教学的老师。当年,教育教学转型升级,英语学科成为学校的新兴科目,刘宏深知作为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她决定啃下英语这个“硬骨头”。之后的日子里,她虚心请教学校的英语老师,利用工作之余自学英语。语言的学习枯燥乏味,一起出发的几位老师陆续放弃了,只有她坚持到了最后。每天晚上背单词、做题、练听力,每一个假期都是与书相伴,经过整整5年不懈努力,她终于站在了英语课堂上,成为一名英语教师。
这一路走来,刘宏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只有一个简单的信念,想为孩子做些什么。辛勤的工作,无私的付出让她工作中硕果累累,她成为学校最年轻的高级教师。而刘宏却一分钟都没有停歇,而是一如既往地奋斗在班主任工作岗位上,带着年轻的班主任共同成长。
金子一旦被锻造,便是富丽堂皇,是掌上明珠,是人们视若传家宝的代代传承。30年的从教生涯,锻造着刘宏,让这块金子熠熠生辉,也承受着更多关注的目光。
2024年春季开学,由于学校工作的需要以及领导、学生和家长的信任,本来已经担任初三毕业班二班班主任的刘宏,又兼任了初三六班的班主任,面对毕业班双班班主任、毕业班4个班级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任务和政史地教研组长这些听起来就让人望而却步的工作量,刘宏没有推脱,更没有抱怨,她用一名老班主任的担当与能力,一肩挑起学生和学校的未来。
作为政史地组的教研组长,刘宏带领着本组教师在教改的路上不懈努力,竭力做好传、帮、带的工作,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与大家分享,同时顺应教改新形势,做好跨学科融合工作。
作为课题组主持人,她带领政史地组和语文组教师成功申请立项2021年省级重点课题,对立德树人新德育的途径进行深入研究,并顺利结题,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促进了学校德育和教学工作的有机融合。
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这句话放在刘宏身上,恰如其分。
那是来自金子般心灵的爱
同事们一提起刘宏,总会说说被她精心照顾的老母亲,言语中都是钦佩和赞美。其实,无论对家人还是同事、学生,她都会倾注全部的感情,同事疲劳时她送来一杯咖啡,来不及吃饭,她会贴心地拿出几块饼干,“一枝一叶总关情”,刘宏总是能把心中的爱传送给身边每一个人。
刘宏会把学生看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正是这浓浓的,来自她那金子般心灵散发出来的爱,给学生撑起一片天空,让学生感受到校园之中永远洋溢着“爱”的气氛。
刚参加工作时的刘宏,经常会遇到一些因为家庭困难而面临失学的学生,每当这时,她总会毫不犹豫地用她微薄的工资加以资助。小刘(化名)曾经是她教的一名学生,家住农村,是一名住宿生,妈妈智力有问题,爸爸在外打工,因为家庭十分贫困,孩子很自卑也很内向。刘宏时刻关心他的成长,情绪低落时与他谈心,天冷时为他送上棉衣、手套,生病时送他去医院打针、买药,每逢休息日他不能回家时给他买水果、请他到家里吃饭,每次开学都会为他备上学习用品。面对小刘的感谢,她总是说:“不用谢,老师就是你的家长。”如今的小刘学有所成,每逢教师节等节日都会发来祝福的短信,刘宏看到便喜上眉梢。
班级有个叫小欣(化名)的男孩,学习比较吃力,但是为人十分善良。刘宏用心观察他,鼓励他。善良的小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在刘宏所教授的道德与法治课上,听得特别认真,只要是刘宏给他定的目标,都去努力达成。一次小测验之后,小欣找到刘宏,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小纸条问:“老师,我想对一对选择题的答案,看看自己能考多少分。”此情此景让刘宏万分欣慰,孩子对自己有要求了,也在努力去完成。在今年的中考,小欣在道德与法治一科中取得了80分的历史最高分,总分也达到了高中录取分数线。说起这件事,刘宏笑得特别开心。
在学生眼里,刘宏是严师,事无巨细,带头做起。教室永远要打扫得纤尘不染,学生不管在家做不做家务,来到教室,都要参加劳动。她坚持每天早到校,和学生一起值日劳动,经常为班级买习题、书籍,奖励有进步的同学,为了提高学生跑操质量,她和学生一起跑操,跑肿了双脚,走路都很困难,仍然坚持上班。她经常放弃休息时间进行家访,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她的敬业精神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家长的信任。她的学生常说:“刘老师虽然不说什么,但她用行动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让爱一直传承下去
小燕(化名)是刘宏的“得意门生”,小小又利落的姑娘说起刘老师,话匣子便关不上了。她说刘老师课讲得好,道德与法治课也不乏味,总是能把现实生活和抽象理论结合在一起;说刘老师对同学们好,能够关心到班级每一位同学,几乎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学生身上;说刘老师会号召同学们把喝水剩下的矿泉水瓶子攒起来,然后交给家庭困难学生卖废品补贴家用,这件事整整坚持了3年……刘宏努力维护着每一个孩子的尊严,让人感动又肃然起敬。
小燕的爸爸也来到了学校。谈及刘宏老师,小燕爸爸笑着说,他是刘老师最早教的一届学生。原来,这对父女“师出同门”。小燕爸爸回忆起年轻时的刘宏,言语中充满了感激。他说,自己成为父亲,养育孩子之后,才明白了刘宏老师当年说的一些话背后的深意,她是用真心对待每一个孩子的好老师。
刘宏曾经说,有两个词能够概括她对教育的理解,一个是传承,一个是温度。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承,更是人与人之间那种心与心的互动。刘宏永远记得自己上五年级时的班主任李翠菊老师。李老师总是早上6点就到学校给学生上课,晚上领着学生加课到6点,付出很多,也很辛苦。这种敬业精神影响着刘宏,直到如今。
呼玛一中的操场,绿茵满地。我仿佛看到在塑胶跑道上,刘宏带着孩子们跑步、锻炼,给孩子们加油鼓劲。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态,良好的习惯,刘宏这个“淘金人”,用她的爱与智慧努力发掘孩子们身上“金光闪闪”的地方,并努力把每一个孩子都锻造成为价值连城的“黄金宝藏”。
编辑/陆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