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玛教育飞来了“爱心燕”

作者: 代文秀

呼玛教育飞来了“爱心燕”0
杨本燕,呼玛县第一小学教师。曾获黑龙江省最美班主任、省爱心园丁、省语文骨干教师,大兴安岭地区数学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名班主任,呼玛县模范工作者、县优秀教师、县最美教师、县优秀班主任、县教学能手。

2006年,酷暑7月,24岁的杨本燕踏出求学4年的八一农垦大学。那是一个互联网兴起的时代,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她本打算到外面闯出一番天地。可是命运的江流改变了航道,将她带到了一个离家更近,更需要她的地方。

爱笑又要强的“燕姐”

大方、干练、爱笑是杨本燕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想必,初次见到她的孩子们,也会被这灿烂的笑容吸引,忘记了紧张和拘束。

笑,是杨本燕的“名片”。说到可爱的学生她会笑;说到自己家闺女“上升空间”很大的考试成绩,她会笑;说起在百忙中抽空带着女儿看病,被大夫打趣在这巴掌大的县城“终于看见你妈妈了”的日子,她也能笑。但是,当年毕业被分配到学校教书,却让爱笑的她犯了难。“思想斗争老长时间了。”杨本燕的东北话说得嗓音脆生、咬字利落,语调里却让人感受到那种年轻人面对第一份工作选择时的纠结和彷徨。且不说外出闯荡的理想,她觉得自己并不是师范专业,能当好老师吗?教不好学生那不是误人子弟吗?

杨本燕毕业这年,呼玛县正缺少教师,尤其是乡村,年轻教师就更匮乏了。可是当年毕业的师范生少,就只能从非师范的毕业生中选人当老师。2006年11月,杨本燕来到呼玛县椅子圈小学,正式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椅子圈是呼玛县的一个小煤矿,只有百十户人家,学校位于山脚下,平房教室里只有十几个学生。学校领导安排她教计算机,同时兼任其他课程。初登讲台,杨本燕本来是信心满满,没想到,第一节课就让她尝到了教师的不易。她本想讲得面面俱到,结果在讲台上声嘶力竭地讲了一节课,学生却东张西望,窃窃私语,脸上写满冷漠和不信任。这些场景深深地烙在杨本燕心里,不服输的性格让她暗暗立下目标:我一定要做一个合格的老师。不知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她把教参背了又背,教案改了又改,课余时间向老教师求教。渐渐地她成熟了起来,终于能像老教师那样声情并茂、游刃有余地给孩子们上课了,这下,她体会到了当老师的快乐。

好学上进的杨本燕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认可。2012年,她被调入呼玛县第一小学,第二年便担任一年级班主任。跟之前的乡下小学相比,这里环境新,学生多,担子重,我怎么样才能管理好这个班级?杨本燕一遍遍地想。“教学要有规矩,育人要有温度”,她始终心怀着这样的信念。

杨本燕用心观察着班级里49张小脸,爱他们,就先立规矩吧。“看老师,我坐好!”第一节课,所有孩子学会了看老师的同时,双手摆放桌面上。要知道,初入小学一年级,很多孩子还没有“规则”意识。规矩一立,杨本燕的课堂,秩序井然。

业务能力强,意味着杨本燕外出学习的机会增多,我不在班级,纪律怎么办?杨本燕决定培养孩子们的自律习惯。说到自律,一个叫小特(化名)的孩子让杨本燕的嘴角上扬。小学一年级,小特调皮不服管,杨本燕知道,对于这样个性十足的孩子,硬碰硬只管得了一时,一旦脱离视线,还是会个性张扬。杨本燕决定给小特立个“人设”———让他当班长。不得不说,这是一着险棋,万一班长带着全班同学一起“个性张扬”怎么办?

杨本燕是个有眼光也有智慧的人。小特善良又聪慧的天性被她唤醒。他不仅改变了自己的行为,还带着全班同学一起学习。杨本燕开会回来,班级特别安静,一问,同学们说:“小特带我们写练习册呢!”“得让小特起到榜样的作用。”杨本燕认真地说。在杨本燕的班级里,谁想当班长,谁想当学习委员,甚至是浇花的小组长,就必须先把自己约束好。从此,班级“管理员”个个兢兢业业,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六年级时,杨本燕外出参加班主任大赛,正好学校举办运动会,教学进度、学校活动哪个都不想落下。出门在外的她满心挂念……回到学校,同事的一句话让她“昂首挺胸”:“杨老师,你们班学生太像样了,你看看,孩子们这边准备运动会,这边抽空在乒乓球案子上把作业都写完了。”杨本燕知道,自己立下的规矩,如今已然“成就方圆”。

6年时光倏忽而过,杨本燕也从孩子们口中的杨老师变成了“燕姐”。2019年7月,杨本燕的班级交出了数学、语文全县第一的毕业答卷。

你的付出,我们不会忘记

“杨老师爱孩子,做人做事都非常踏实,为人上进,虽然不是师范专业毕业,但是一步步走进了这个职业。在学校总是临危受命,工作上从不谈条件。”提到杨本燕,呼玛县第一小学的范校长赞不绝口。

范校长特意提到杨本燕连续带毕业班的事。2019年,杨本燕送走自己第一届毕业班,本该返回一年级的她,又一次承担起教授毕业班的重任。杨本燕告诉自己,就算班级成绩落后,也绝不能急于求成。她因材施教,对于底子弱的学生,她抽出课间为他们补基础;对于计算能力不足的孩子,就专门出计算题,哪怕一天只做几道,在这样日复一日的“打磨”下,班级成绩稳步提高。范校长多次提到杨本燕有“大局意识”“集体感”“爱学生”“不辞辛苦”。杨本燕对这样的辛苦并不在意。她说,人的一生总要在年轻的时候好好奋斗,这样老了才不会留下遗憾。

送走第一届学生后,杨本燕又分别在2020年和2023年担任了两届毕业班班主任,中途接手的班级,情况复杂。杨本燕一边劝自己“有一点点进步就可以”,一边用心对待着每一个学生。她曾说,教师的责任体现在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我要确保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学到知识、学到做人的道理。

杨本燕用心血浇灌的种子,早已在每个学生和家长的心里发芽。第一届学生六年级最后一次考试后,学校其他班级的同学都回家了。杨本燕被一位同学“吞吞吐吐”地叫到了教室。回忆当年的场景,在学校从教20多年的朱校长感叹:“这么多年,这是第一次。”原来,孩子们瞒着“燕姐”偷偷布置了教室,买了蛋糕、卡片,要跟杨本燕郑重其事地告别。眼泪、赠言、拥抱、感激……孩子们想让杨本燕跟着去初中,继续当他们的班主任。家长们在微信群里写下了一页又一页的感谢之语。这些让杨本燕哭得难以自已,那个被眼泪浸湿的不眠之夜,注定让她永生难忘。

爱与尊严,一个都不能少

杨本燕在关注学生们学习的同时,非常注重培养他们勇敢面对生活的心态———“要做一个心大的人”。无论对自己的女儿还是学生,杨本燕都这样说。学习不用焦躁,今天比昨天进步就好。遇到困难也不要怕,时间会冲淡一切。身心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对自己要有自信……

从2013年到2019年,带第一届学生的6年时光与女儿的童年正好重合,是家人们承担起了照顾女儿的责任。杨本燕时常翻看女儿小时候的照片和视频,也经常疑惑女儿怎么一下就长这么大了……“杨老师干活儿不对付,永远都是那么有干劲儿,家庭还很和睦,你听过她跟爱人打电话吗?就像说相声一样。”宋老师,这位在呼玛第一小学任教了一辈子的教师笑盈盈地说。

对于妈妈的忙碌,已经懂事的女儿看在眼里,她学会了在妈妈脸上“察言观色”,看见妈妈今天脸色不好,就会像个小大人一样跟妈妈谈谈心。她知道,妈妈大部分的烦恼都来自班级的学生们,但是她也有不知道的“秘密”。与她同班,有一个叫小刘(化名)的男孩,3岁时因为疾病,一只眼睛失明,不得不安装义眼。因为这段特殊经历,小刘变得孤独而又自卑。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杨本燕幽默风趣的性格让他渐渐放下防备。小刘对杨本燕讲述了很多他接受治疗的过程。听着孩子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杨本燕忍不住把小刘搂进怀里,泣不成声。后来的课堂上,杨本燕总是刻意提问小刘,改善他的专注力,回答不出的问题,耐心地引导他。课间,杨本燕带着孩子们一起陪小刘玩儿。可以说,小刘身体的病痛、心理的波动、性格的养成,杨本燕是“点点滴滴总关情”。如今的小刘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不再害怕别人的目光,不再因为自己的身体缺陷而自卑。然而,这么多年,包括杨本燕女儿在内的全班同学,谁都不知道小刘眼睛的“秘密”。杨本燕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呵护了一个孩子幼小的心灵,呵护了一个生命个体最起码的尊严。

盛夏的呼玛,阵阵凉风拂面。这座地处祖国边陲的小城,因为有了杨本燕这样甘于奉献的教师们的付出,有了更加坚固的守护。家乡的发展需要知识与文化的传播,为兴疆固边育人育才,做一名新时代边疆教育的追梦人,是杨本燕的理想。2023年寒假,在北师大培训结业式上,杨本燕收获了一句特别喜欢的话: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边境县。你怎么样,边境县教育便怎么样;你是什么,边境县教育便是什么;你有光明,边境县教育便不会失去希望!

“我只想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孩子们照亮前进的路。”杨本燕认真而又坚定地说。

编辑/陆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