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劳动教育的新样态
作者: 雷云芬摘要: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版)》,将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增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观念,旨在把握好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开展劳动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减少、消除“巨婴现象”“啃老现象”“浪费现象”。聚焦“双减”背景下的劳动教育,要积极探索创新方法、创新途径,让劳动教育呈现出新样态。
关键词:“双减”;劳动教育;新样态
伴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版)》等文件精神,让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加明确了育人目标,即要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领悟新精神,坚持素养导向
为深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推进“五育并举”,做好“课后服务”,加强“劳动教育”,海伦市实验小学组织全体教职员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先后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有关劳动教育的文件。教师在学习中潜心领悟,在交流中促进提升,深刻领会劳动教育的内涵,即努力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使学生不仅掌握劳动技能,树立劳动观念,提高劳动能力,而且要具备劳动习惯和品质,拥有劳动精神。我校倡导劳动教育要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在做中学,在行动中培养符合学生现实和未来生存的相关基本劳动能力和习惯。劳动教育用可选择性代替强制性,用开放性代替封闭性。教师要会设计问题冲突,让学生想办法通过劳动解决问题,触发劳动。劳动素养的形成与学生内在的情感认同是密不可分的。我校申请了省级专项重点课题“新时代劳动教育创新实践研究与探索”,开展沉浸式研究。重点研究怎样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观念、习惯,将生活教育与育人思想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劳动实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意志品质等素质。同时,我们对小学劳动教育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准确分析小学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并且验证对策的实际效果,为提高小学生劳动能力积攒经验,真正落实劳动教育。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学校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参与全省劳动教育成果展示交流活动,汲取各地市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秀做法,结合本校的实际,立足学情优化劳动教育途径,为未来学校劳动教育发展做好规划。
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家庭教育。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增强了,再通过家长会、微信群、QQ群、日常的沟通等方式逐渐转变家长的劳动育人观念。家长积极配合,大力支持,特别是有一技之长的家长能够参与到学校的共建共育活动中,让劳动教育充满了新鲜的血液和蓬勃的朝气。邀请家长到学校来,或以微视频的方式传授劳动技巧,不仅可以实现全校资源共享,还增进了亲子关系,增长了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于无形中树立了劳动榜样。家校携手,共建共育,课堂教学与课余实践、日常激励相结合,激发了学生劳动的兴趣,学生逐步由喜欢劳动变为热爱劳动。
二、优化新课程,加强队伍建设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版)》将劳动从综合实践课程中分离出来,每周设定一课时。我校为开展好劳动课程,立足学校实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优化顶层设计,增设评比机制,强化师资培训。我校不仅按规定安排了劳动课、劳动周,还把寒暑假、小长假等零散时间也充分利用起来,让劳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成立劳动学科教研组,把原来由班主任兼任综合课变为专职教师任劳动课,专注于劳动课程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开发与利用,选派教师分批次进行进阶学习,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与育人氛围,培育和造就一支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兼具,教学与实践能力兼备,专职与兼职互补的劳动课教师队伍。学校定期开展劳动课展示活动,教师互学互助,深入研究劳动教育规律,共同提高劳动教育水平和教学艺术。
教师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求和标准有了全面了解,实现了劳动课程从课堂教育、书本教育、口头教育到实践教育、活动育人的转变。学校的劳动课程教学覆盖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劳动,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强化内容组织形式,加强学科间的关联,带动课程的综合化实施。我校鼓励教师挖掘劳动元素,巧设劳育情境,设计兴趣点,在数学、语文、科学等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进行多学科融合教育。例如在植物种植这一主题教学活动中,科学教师教授学生认识植物的各部位名称及特点,劳动教师指导学生种植、培育植物,数学教师深入田间和学生一起测量,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记录植物栽种、成长过程,美术教师带领学生描绘植物,创作有关植物的美术作品,音乐教师和学生共同创作写给植物的歌曲,道德与法治教师启发学生如何号召人人保护植物等,优化了课程内容和组织形式,带动了课程的综合化实施。自课后服务开展以来,我校把社团活动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社团活动更加丰富,劳动教育不断创新。手工编织、废物利用、巧手泥塑、培育植物、饲养动物、修理桌椅、软件编程、机器人技术等实践内容,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有效融合。
我校树立“大劳动教育观”,按照课程标准全面落实劳动育人目标,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资源丰富、课程化实施、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创建了“3+360”劳动育人模式,即由学校劳动教育、家庭劳动教育、社会劳动教育三位一体有机融合,延展到360行,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擅长的劳动技能,都有可展示的劳动成果,学生在劳动中体验,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增长智慧、形成能力,人人都成为热爱劳动的小能手,都愿意为他人服务,为国家做贡献。
三、开发新教材,丰富实践活动
我校遵循《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版)》的规定,用三个多月的时间开发了1至5年级的劳动校本教材。每册教材分四个主题,包含16课时。教材贴近新时代学生的生活,图文并茂,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特点,构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个任务群。劳动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又展现了地方特色。这部教材以育人为主,创新为辅,让教育与劳动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动脑,在劳动中通过真切的感受,获得对自我、对生活、对生命、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美好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潜能。
(一)以学校劳动教育为辐射源点
教师借助教材以及共享资源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劳动教育、开展主题活动。课堂教学辐射:日常生活劳动任务群中有整理与收纳的任务,学生在校学习整理与收纳的步骤,掌握方法明确注意事项。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后,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在课堂从学习整理文具、书包开始,到整理桌膛、卫生角、图书等。在家就可以尝试整理写字台、衣柜、碗橱等。
主题活动辐射: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我校组织学生开展以“致敬最美劳动者”为主题的劳动教育系列活动。在学校,学生统一观看了影片《中国医生》和《袁隆平》,感受到了新时代劳动者的风采,激发了做大国工匠的远大理想。五一国际劳动节假期,学生继续寻访最美劳动者,为他们写下颁奖词。如坚守岗位的医务工作者、执勤的警察、穿梭在城市中的快递员、随时接收发布信息的网格员、超市里的营业员、美化城市的清洁员等,劳动者的身影印刻在学生的心中,劳动者的精神建构在学生的脑海中。
(二)以家庭劳动教育为“养成”场域
从一入学开始,我校就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培养。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责任、有义务承担家务。一年级“我和家人一起做”,二年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三年级“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来做”,四、五年级“我为家人做事情”。学生坚持每天参与劳动,养成劳动习惯,增强责任意识。
每逢节日,特别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劳动教育的好契机。学生吃惯了买来的节日食品,不如让他们自己动手学习制作。如春节包饺子,中秋节做月饼,端午节包粽子、做荷包等,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收获了快乐,还传承着传统文化。
寒暑假期间更是小小劳动者们大显身手的时刻。低年级学生整理房间,洗小件衣物;中年级学生洗碗、洗菜,打扫卫生;高年级学生尝试为家人做菜等。学生分担了家务,工作一天的家长得到充分的休息,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亲子时间,促进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
(三)开辟社会劳动教育新试点
我校在田园养生示范村———前进乡胜利村开辟了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为学生搭建了农村社会实践平台。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段,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参与农业生产劳动,了解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科学知识,进一步感受新时代、新农村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
生态采摘园也是学生特别喜欢去的劳动场所。在那里不仅可以亲近自然,领略家乡的魅力,还可以参加劳动实践,感受植物的生长变化和丰收的喜悦。学生定期去老年公寓打扫卫生,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为老年人带去了欢乐和温暖;学生争先恐后地参与清理小广告、捡拾垃圾、清除地面脏物、为公共设施洗澡等活动,为美化家乡环境出一份力,尽一份责。
小小志愿者还走进了图书馆,对图书进行分类整理;走进博物馆,担当解说员。在“职业体验”活动中,学生来到家长工作的地方或家庭附近的超市、小吃店等,体验不同职业,切身感受劳动者的辛苦和快乐,增长对劳动人民的敬佩和热爱之情。
四、多维度激励,健全评价制度
开展劳动教育,就必然要考虑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问题,即教育成效。结合劳动教育课程特点,学校以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参与度、劳动成效为评价点,建构多维激励评价制度,通过日常劳动观察和劳动成果展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体系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架构,由老师、同伴、家长、社会人员等来完成。一个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学生,不仅能在学校和家里积极劳动、勤勉学习,还会热心参与社会公益劳动,这样的行为表现一般能反映教育的成效,说明学生具有良好的劳动行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劳动教育中适时用校园币作为评价手段,激发学生劳动积极性,争当“家庭小当家”“校园小管家”“社会小达人”,为成为劳动小模范积累能量。校园币的累积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付出劳动后的收获。
评价劳动教育的效果,不能仅仅看外在劳动成果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在劳动中是否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否能负责任地进行劳动,劳动热情是否被激发,是否具备劳动的自觉性等。因此,在劳动教育活动中除了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展示劳动成果以外,更注重学生劳动情感的评价,力争让人人都成为劳动小能手、劳动小模范。
开展劳动教育不仅是教育的理性回归,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劳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会继续积极探索,力争增强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编辑/陆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