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测与推想 乐趣之旅初探
作者: 周佳摘要:“猜测与推想,使我们的阅读之旅充满了乐趣。”这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导语页中的一段话,它明确了本单元的主题,这也是统编教材第一次出现阅读策略单元。本单元的编排方式比较特别,不似其他单元双线结构编排,而是完全以阅读策略为主线,其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阅读策略,并能加以运用,最终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本文旨在记录统编教材首次出现的策略单元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猜测与推想;策略
儿童的猜想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他们小时候喜欢听睡前故事,当故事进行一半时,会本能地对故事中主人公的命运和故事情节的发展生出许多担忧与猜想。这种无意识的想法就是猜测。猜测可以凭着直觉、愿望进行猜想,是一种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推想强调“有依据”地进行合理的推测,主要依据是文本提供的信息,尤其是能根据文本中的一些关键信息做出理性预想和推测。推想对于学生的阅读体验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从猜测到推想,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天马行空到有迹可寻,本单元意在引导学生以“预测”为阅读策略,对文本进行本理的推测与想象。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猜测”再“推想”,看看自己的猜想与文本是否一致,及时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调整,从而进行有意识预测,完成对阅读方法的掌握。
从猜测到预测再到续写,本单元作为阅读策略单元,对于学生的思维建构可谓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培养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猜想的兴趣;“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进而归纳总结形成可操作的方法、策略;“尝试续编故事”,理性的预测有助于学生参与到故事的建构中来,进行符合逻辑的创作,通过一系列层层深入的阅读要素和习作要素的设置,使学生的猜测从无意到有意,从天马行空到有章可循,再到习作续写的运用,逐步把策略内化为能力。
统编教材在要素编排设计上也早有布线。二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一些课后题,已经有意识地为三年级阅读策略单元进行了铺垫,如“根据课文情节展开想象编故事”,就是引导学生尝试运用预测策略,根据课文情节想象故事的发展。三年级上册策略单元,其编排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将之前学习过程中的这种无意识的阅读心理转变为一种有意识的阅读方法,进而形成一种有效的阅读策略,并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主动预测,形成一条清晰的阅读策略。
四单元安排了三篇课文:第一篇精读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完整文本,引导学生学习预测策略;后两篇略读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和《小狗学叫》是非完整文本,有意隐去了故事部分情节和结局,旨在引导学生实践和运用预测策略。
基于本单元教材安排的特殊性,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研讨和尝试。
一、通过批注和课后题,展示预测的基本方法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完整文本,故事情节完整,在版面编排时也比较特别,预留了批注的位置,是三篇文章中格式最特别的一篇。而这独特的编排形式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批注的指引下,通过观察了解预测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
教学时,我们可以先出示文题,引导学生观察题目,试着说说通过题目能够引发怎样的猜想。初读文题,很多学生并没能给出猜测,更多的是质疑“老屋是什么样的”“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这些问题说明学生对于猜想和质疑还不能做到清晰地区分。因此,我们引导学生观察“总也倒不了”“老屋”这样的关键信息,从而展开想象,通过捕捉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很快引发了学生有趣的猜测:“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因为它的建筑结构与众不同吗?”“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会不会是一间魔法屋?”……捕捉关键文本信息再辅以书中的旁批,学生初步体会到,预测还可以从题目入手。
接下来的教学,让学生边读文本边预测,我们可以将文本分部分展现,并在适当的地方按下“暂停键”,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进行大胆的预测和想象。在想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批注,关注到预测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比如:可以根据题目预测、结合插图想象、联系故事内容进行推测……使学生的预测更有据可依,从漫无目的的猜想发展到有意识的预测。
初读课文,尝试预测
1.出示第1~3自然段,指名读。
(1)当我们读到这里时,你觉得老屋会不会答应小猫的要求?
(预设:“会”与“不会”都可以,学生只要能讲清自己预测的理由即可。)
(2)谁来试着说一说,你觉得这是一座怎样的老屋?(出示老屋的图片。)
(预设:“慈祥、和善”“疲惫、冷淡”,通过观察得出结论,进行猜测。)
(3)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试着读出人物特点。
…………
2.出示第7段,齐读。
(1)引导学生思考:读到这儿的时候,你们觉得老屋会不会答应?
(预设:会答应,因为老屋慈祥善良;不会答应,因为老屋太老了,应该歇一歇了。)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体会。
假如你结刚刚束了体育课上的跑步训练,累得想坐下来休息一下,这时,有同学跑过来请你帮他取挂在树枝上的口袋,你会怎么办?正当你想要坐下来休息的时候,又有同学跑过来请你帮他寻找他遗落在操场上的眼镜,你又会怎么想?如果此时还有人……
(预设:第一次被打扰可能没什么,第二次可能会有些不耐烦,第三次就会特别不耐烦了。)
…………
3.出示第12~17段,自由读。
请同学们回答上课之初的问题:老屋为什么不会倒?
小结:刚才我们大家一起边猜边读,边想边猜,这就是预测。(板书:预测。)其实预测也有很多方法,请大家翻开书,再从头到尾读读这个故事,注意故事旁边的文字,看一看预测的方法都有哪些。
回顾课文,总结方法
1.学生默读课文。
2.回顾全文,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预测方法。
(1)根据题目。(2)根据插图。(3)根据生活实际。(4)根据故事情节。(5)根据人物性格。
二、一边读一边预测,就故事后续的发展展开丰富的想象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是非完整文本,在教学时提示学生:根据上节课学过的预测方法,借助文章题目、插图和故事内容对本课故事情节发展进行预测。课上我们让学生结合文本进行预测,即:“当你读到什么?产生了怎样的猜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预测?”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认识到预测要有依据,在预测的同时要关注文本中关键的信息,结合这些重要的信息,进行猜测,会使我们的预测更趋近于故事情节的发展。接下来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不断修正自己的预测,还可以就故事后续的发展进行预测。
学习第2~4自然段,长胡子沾果酱。
1.这一段读到哪里,又引发了你的猜想呢?请你在那句话的旁边做上批注。
填空:读到,我猜想,因为。
(预设:因为他近视,就没有发现漏刮了一根胡子。)(预测:这根漏刮的胡子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
胡萝卜先生吃果酱面包的时候,胡子沾到了甜甜的果酱。对于一根胡子来说,果酱是多么好的营养品啊!(预测:为什么说果酱是一根胡子的营养品呢?是不是这根胡子会变长呢?)
2.过渡:是不是你们猜测的这样呢?指名读第3、4自然段。
3.果然像有些同学猜到的那样,你们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明确:预测有的和原文一样,没有原文丰富;有的和原文不太一样,但也是有依据的。当发现预测与原文不一致时,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思路,继续阅读,并根据前面已知的情节,继续猜测后面的内容。
三、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发展的走向,对故事的结局进行预测
《小狗学叫》也是非完整文本,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插图和课文内容线索,对故事情节发展和结局进行预测。《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入手了解预测的基本策略,《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引导学生基于文本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做出预测,而本课在内容安排上是前两课的深化和运用,既有对于故事情节的推测,更有对故事结局的预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关注小狗向小公鸡和杜鹃学叫的经过,并能抓住关键信息,对故事情节的走向进行预测。此外,本课出现了三种不完整的结局,课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预测故事的结局。
探究结局,深化认识
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选一个你最喜欢的结局,并发挥想象,给这条小狗规划一个完整的结局。
1.探究第一种结局。
联系上下文。
2.探究第二种结局。
抓住关键信息。
3.探究第三种结局。
它终于遇到了自己的同伴了。学会了自己真正的叫声了。
其实作者的每一种结局都写完整了,想听听和我们猜测的一样不一样吗?
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每个人的想象都是不同的,说不定你写出的结局比作者还精彩呢!同学们,你们能发挥你们的想象力,为小狗写一写第四种结局吗?快在课下和同学们讲讲吧。
由“猜测”到“推想”结合预测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结合文本进行有效阅读预测,从而初尝阅读乐趣。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