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主题式”实践活动的设计原则和实施策略

作者: 宗骞

摘要: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以“主题式”实践活动为主,综合性较强。新课标对此已提出相关指导性意见,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参与度不高、操作空间缺乏、评价流于形式等现象。文章经过实践与反思,提炼出小学数学“主题式”实践活动的“五性”设计原则,形成组织实践活动的六个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过程体验和更广阔的实践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题式”实践活动;设计原则;实施策略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包括“主题式”实践活动和“项目式”实践活动。其中,“主题式”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活动,综合性较强。其既可以融入数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也可以运用数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为新课标)指出:小学阶段综合与实践领域,主要是以主题学习的形式,让学生感悟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数学,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1]。由此可见,“主题式”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主流。虽然,新课标就“主题式”实践活动的开展学段、主题确定、学时分布、活动实施、活动评价等都做了相应说明,但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参与度不高、操作空间缺乏、评价流于形式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课程目标不能达成。基于此,笔者提炼出以下“主题式”实践活动的设计原则和实施策略。

一、小学数学“主题式”实践活动设计原则

(一)生活性原则

生活性原则指实践活动需解决的问题来源于生活。“主题式”实践活动必然要围绕一定的主题,具体内容应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关联。这不仅仅是一节“数学课”,更重要的是以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数学生活”,整个活动过程都应呈现出较强的生活性。

(二)长程性原则

新课标提倡“主题式”实践活动进行多学时长程设计,即遵循长程性原则。这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体验,丰富学生的实践过程,积累活动经验。

(三)实践性原则

活动设计时,需充分考虑学生在活动中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和合作探索等,即表现出较强的实践性。在实践中,既要基于活动,体现活动过程中的“做数学”,又要重视过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探索未知领域,还要体现开放,活动内容广泛、活动形式多样,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自主性原则

自主性原则旨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开辟广阔的空间。在实践活动设计中,他们可以自主选择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自行决定最终的成果呈现方式,教师只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学习的自由度和必要的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在活动过程中做“甩手掌柜”,他们需要在顶层设计上付出更多思考,如:总体目标设计、框架的建立、过程的监控、安全的保障等。

(五)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一方面表现在数学知识的综合性,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方面数学知识之间的综合;另一方面表现在不同学科之间的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设立跨学科的主题实践活动,学生将面对现实的背景,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综合运用多领域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

二、小学数学“主题式”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一)构建多维联系,挖掘价值主题

数学学习如果脱离了实际,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主题式”实践活动生活性较强,主题的确定需紧密联系生活,从生活中挖掘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研究。

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年龄特征,教材为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提供了一些参考,如:欢乐购物街、身体上的尺子、曹冲称象的故事、寻找“宝藏”等。但这并不意味着,活动只能围绕这些主题进行开展。主题活动内容的确立可参照教材已有案例,也可以依据本学段数学知识的内涵、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自主设计形式多样的、有价值的、富有趣味的活动。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单元内容时,教师通过口头测验和课堂观察发现学生对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掌握不牢,但兴趣浓厚。因此,以“生活中的圆”为主题开展活动更具实践价值。在活动中,先围绕主题展开调查,选出“圆形花坛、井盖、光盘、量角器、钱币”等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物品作为活动对象,再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自行确定活动小组,让志趣相投的学生一起研究。

(二)制定周详方案,确保人人参与

“主题式”实践活动的指导应面向全体、全程跟进,即关注所有学生的参与情况,包括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如何与他人交流,需要怎样的帮助等。但事与愿违,活动中小组组长常常成为“宠儿”,从活动布置到规划,从规划到实践,再从实践到交流汇报,他们似乎包办了一切,致使其他成员逐渐“边缘化”,参与度极度低下。

为了使每位学生都有充分的参与空间,仅仅通过自由组合,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是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制定周详的活动方案,以确保活动有序、缜密地开展,使得人人有分工,人人都参与,人人享收获。

如:在“大树有多高”主题活动中,可制定如下方案填写单(见表1)。方案的填写促使组长带领组员提前谋划活动任务,具体到什么时候测量、选择怎样的工具、怎么分工、打算如何测量等都要一一考虑周全,在方案的共同商讨和制定中,每人都能了解任务的具体内容,也能在活动前提前给自己“定位”,与他人建立“学习伙伴”关系,为后续测量任务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小学数学“主题式”实践活动的设计原则和实施策略0

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学生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考验和问题,如:意见不一致、缺少测量工具、实际测量结果与估测结果相差太大,等等。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活动成效,及时了解他们的活动现状,并给予适当的指引和帮助,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引下,在同伴的互帮互助中结伴而行、共同成长。

(三)加强动手操作,搭建创新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一语道出动手操作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实践活动本身就带有较强的操作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多学时的“主题式”实践活动中,更加依赖动手操作。教师应发挥学生自身潜力,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学生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实践活动,积累操作经验,培养创新意识。

七巧板是学生在生活中熟知并喜爱的益智类游戏之一,在第一学段教师可巧妙选用七巧板作为活动的主题,设计“神奇的七巧板”实践活动。在操作环节中,引导学生初步动手尝试、运用经验再试、拼图计时竞赛、自主创造拼摆等,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摸索、总结摆拼七巧板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学生拼图的正确率和速度,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七巧板的神奇———小小七巧板竟能拼出这么多惟妙惟肖、变幻莫测的图形。这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索七巧板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让学生深入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当然,实践活动中的动手操作形式有很多,除了像七巧板这样的图形拼摆,还可以是物体的测量、数据的整理、图表的绘制、模型的搭建等,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应根据具体的活动主题和学生的需求而合理设定操作要求,从而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创新空间。

(四)亲历活动过程,增强活动体验

数学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去亲身经历和体验。正所谓“我听到过,过眼云烟;我看到过,历历在目;我做到了,铭记于心;我体验过,沦肌浃髓”。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思维优化的过程,还是情感起伏的过程。亲历活动过程,才能努力在目标引导下的问题群中探寻对策,寻求解决路径;才能善于与同伴、教师、自己对话,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才能体验分工时的兴奋,遇见困难时的迷茫和跨越障碍时的喜悦。只有亲历完整的学习过程,体验才够深刻,收获才够丰厚。

比如,学生数感的培养就需要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去逐步感悟。“一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就是重在培养学生数感的主题实践活动,该活动的开展需要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与计算,从高度、重量多个维度去感受“一亿”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数感,引导学生完整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推理、对照的活动过程,在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活动体验,在体验中建立数感,领悟数学研究方法。

(五)探寻知识关联,弱化学科边界

“跨学科”一词在新课标中出现频次高达29次,其中大多指向“主题式”实践活动。由此可见,新一轮课改正指引我们进一步弱化各学科之间的边界,使得各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协调。一线教师应深入研究,勇于尝试,努力探寻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使“主题式”实践活动能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实践活动新模式,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2]。

如:“年、月、日”是三年级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后能准确区分“时刻”与“时段”,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潜移默化地积累了丰富的对时间的亲身感受,即学生已同时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时间基础。在此基础上,可设计“合理安排时间表”主题实践活动,围绕“分析作息时间”“制定作息时间表”“分享时间安排”展开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时间、安排时间、整体规划的综合能力,同时渗透品德教育,学会做时间的小主人,养成守时、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联系生活综合了与时间有关的数学知识,还综合了数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体现学生学习的综合性和学生发展的多元性。

学科边界的弱化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学科。再比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之后,可以和美术学科相融合,引导学生以圆柱和圆锥为模型,拼搭和绘制各式各样的生活物品,让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操作的同时感受艺术的熏陶;也可以和科学学科相融合,制作不同类型的直柱体,在实验实践中研究圆柱体在其中的承重力……诸如此类的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开展是数学知识的延伸和重组,反过来,学生从中获取的活动经验、学习方式又能进一步促进数学知识的生长。

(六)落实多元评价,积累活动经验

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的一项有效措施,是实践活动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正确而客观的评价能对学生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帮助学生成长。

“主题式”实践活动的评价内容可以以活动目标为依据,从知识内容的理解、学习活动的表现(操作、思考、交流、创意等)、活动过程中的作品、成果汇报等方面展开,不仅要关注到学生对内容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评价的方式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过程和结果。

“校园平面图”是结合校园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开展的“主题式”实践活动。在教师指引下,各个小组按照校园内各场所位置,依据适当比例绘制简单的校园平面图,每一幅平面图都是一件精美的作品,精美的作品背后是测量时的困惑、绘制时的争论和交流后的认同。围绕实践活动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笔者制定了如下评价表(见表2):

小学数学“主题式”实践活动的设计原则和实施策略1

填表时,先组内自评,再小组互评,接着家长评,最后教师评。每一项评价内容中,优秀的得“A”,良好的得“B”,合格的得“C”,不合格的得“D”,请在相应的栏目里打“√”。

此评价表既体现了评价维度的多元化,关注有关“四基”“四能”的达成和相关核心素养的相应表现,还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样化,形成自评、小组评、家长评、教师评的“四位一体”的全方位评价。以填写评价表的方式进行评价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活动报告、口头测验、课后访谈、成长记录等方式进行评价,教师可根据活动的内容、学生学习的特点灵活进行选择。评价的结果应重点关注学生的进步,帮助学生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主题式”实践活动是一种超越学科局限的活动,其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校园的局限性,在活动空间上,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延伸。在活动设计时,应遵循设计的“五性”原则,即生活性、长程性、实践性、自主性、综合性。只有这样才能在主题内容选择、活动形式创新、活动组织优化、活动方法指导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过程体验和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方位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77.

[2]贾美华,王建平.小学数学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案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25.

见习编辑/张婷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