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结构化历史作业设计研究
作者: 吴方开摘要: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发展学习能力和提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遵循抽象、分解以及模块化基本原则对历史作业进行结构化设计,并根据教学内容将作业设计为链子式作业、生长式作业、放射式作业,从而提升教师教学素养和学生学业质量。
关键词:初中历史;结构化作业;作业设计;核心素养
2021年7月,国家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文件,强调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教师作为作业的设计者,如何优化作业的设计,把学生从繁重的作业中解放出来?将作业进行结构化设计是一条较为有效的途径。
一、结构化作业的设计原则
结构化作业是指运用系统思想,通过抽象、分解、组合等方法,为实现某一功能而设计的模块化作业,具备功能性、层次性和模块化等特征。教师设计结构化作业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抽象原则。抽象原则是一种基本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应该注重把握系统的本质内容,忽略与系统当前目标无关的内容。教师在进行结构化作业设计时,应关注作业中设计的问题本质和逻辑,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辨、推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分解原则。分解原则是一种先总体后局部的思维方法。教师在进行结构化作业设计时,应采用自上向下分层分解的方法,对作业中的素材进行结构化的呈现,或对设置的问题进行分解,学生通过解决一系列的子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活动,提高他们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模块化原则。模块化是结构化设计的最基本的分解原则。教师在历史结构化作业设计中,将作业分解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若干模块,从而完成作业所承载的各项功能。
二、结构化作业的类型与应用
结构化作业通过视觉化的直觉效果,可以分为链子式作业、生长式作业、放射式作业等。
1.链子式作业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综合性很大一部分内容体现在重大事件在历史时空的关联。教师可以通过以时间轴为主线,线性描述重大事件发生的先后循序,呈现作业的相关素材和逐步深入的问题系列,使学生在解决链子式作业过程中,充分了解中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基本史实,探究重大事件的因果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时空观念。
作业案例1:政权更替
认真阅读和分析图1中,从三国到南北朝历史演变的时间轴图片,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问题1:把图1中的(1)(2)(3)中的内容填写完整。
问题2:下列选项中,全国统一的朝代是()。
A.三国B.西晋C.东晋D.南北朝
问题3: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下列描述的历史事实中,属于曹操的政治建树有()。
①严刑峻法,抑制豪强②施行屯田,恢复生产
③统一南方,兴修水利④唯才是举,打破门阀把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问题4:北魏的开国皇帝是谁?他为我国民族融合做出了怎样的杰出贡献?
问题5:请你从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的时代更替中,概括出中国朝代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设计说明:从东汉到三国,再到两晋,然后到南北朝,最后到隋朝,长达近600年的中国漫长历史中,教材要求学生了解的重大历史事件此起彼伏,很容易使学生获得的历史知识碎片化和片段化。设计“政权交替”为主题的结构化作业,遵循抽象的基本原则,以时间轴为主线,把这些历史事件完整地串联起来,厘清了重大事件发生的因果联系,从中概括出中国朝代发展的“从统一到分裂,最后到统一”的一般规律。这种关注事件的逻辑和朝代发展本质的结构化作业,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历史知识,还培育了学生历史思维,提升了学生的历史素养。
2.生长式作业
在教学中会经常遇到要求学生了解、分析和解释某个历史时期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现状和变化的情况,这时教师设计生长式作业,来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是比较合适的。生长式作业是从一个核心概念为作业设计的出发点,全方面考量这个核心概念各个方面的表现形式,教师可以用树状图形式进行视觉化“生长”呈现,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物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作业案例2:三大改造
认真阅读和分析图2中关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树形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问题1:把图2中的(1)(2)(3)中的内容填写完整。
问题2:1956年1月,上海市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实现了()。
A.全行业公私合营B.共同富裕
C.手工业合作化D.农业合作化
问题3: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作为奋斗目标之一。这一目标基本完成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问题4: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题5:分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重要意义?

设计说明:建国初期,我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即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教师在对这个历史事件设计作业时,遵循模块化基本原则,通过树状图展现知识的生长逻辑,经过学生对问题链的解决,让他们感受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取得伟大成就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从而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物追溯起源和探讨因果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放射式作业
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有一些重要概念需要学生通过对其外延进行全方位理解和分析,从而掌握概念的内涵。教师需要设计放射式的作业来达成教学目标。放射式作业是将核心概念放在中心位置,通过放射性的射线与其他的概念发生实质性的关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作业案例3:中国梦
认真阅读和分析图3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的知识图片,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问题1:把图3中的(1)(2)(3)中的内容填写完整。
问题2: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即“中国梦”,“中国梦”指的是()。
A.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B.完成“一带一路”建设
C.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D.实现综合国力世界第一
问题3:下列属于“中国梦”基本内涵的有()。
①国家富强②民族振兴③人民幸福④和平共处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问题4:实现中国梦,为什么必须走中国道路?
问题5:为实现中国梦,青少年应做好哪些准备?

设计说明:“中国梦”指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的核心目标是“两个一百年”,即通过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伟蓝图。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关心“中国梦”,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通过“筑梦·逐梦·圆梦”,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与使命。教师根据分解基本原则,设计出以“中国梦”为中心的放射式结构作业,把“中国梦”的内涵与目标、实现的途径和与人民的关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问题链的解决,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代新人,从而提升家国情怀的历史素养。
三、结构化作业设计的几点思考
教师进行结构化作业设计时,需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选好作业主题,厘清素材逻辑关系。教师设计结构化作业之前,应该先选择好作业的主题,譬如主题是为了让学生探索不同时期的重大事件发生的因果联系(如作业案例1),可以把素材以时间轴为主线有序展开,找出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客观规律。其次厘清素材的逻辑关系,譬如素材中的概念之间外延存在着包含关系(如作业案例3),采取放射式结构呈现较为适宜。最后根据主题和逻辑,教师要设计好问题链的衔接,使问题探索步步深入,直至本质。
聚焦社会热点,倡导知识情景融合。教师进行结构化作业设计时,要聚焦社会热点,时刻关注国家发生的重大事情,把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渗入到课堂的教学之中,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责任的时代青年。譬如,在作业案例3的设计中,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的“中国梦”的概念,把“中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性地结合起来。设计作业时,以“中国梦”的“筑梦·逐梦·圆梦”的过程为问题的切入点,使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分析“中国梦”的含义、目标、途径和意义,使他们清晰地认识到肩上的责任和伟大的使命,把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逐梦与圆梦联系起来,把知识与背景融合的作业设计思路,是能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目的。
关注学习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教师设计历史作业,不仅要关注对学生的重要知识和技能的评价,更要关注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核心素养的提升。譬如在设计作业案例2中,教师用树状图形式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进行视觉化“生长”呈现,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物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