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集团化背景下联合教研模式实践研究
作者: 孟红 马洪波摘要:集团学校教研联盟的规范化推进有利于促进集团各学校整体教学实力的提升。学校在集团教研联盟体系建构的实践中,分析确立教研主题、目标,探索教研联盟的研修策略、教研模式,结合多维研修项目实施,构建联盟教研实践路径,有效促进联盟教师团队的整体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教育集团;联合教研;教研模式
汽轮教育集团是以哈尔滨市香坊区汽轮小学为牵头学校,由公滨小学、热电学校、德强学校、66中学(小学部)五所学校共建的多元立体化教研集团。集团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完善学校管理为主要任务,全面建构学科教研体系,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构建全面育人体系提供专业支撑和支持。
一、规划教研脉络,完善研修策略
集团学校以共同发展愿景为纽带,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作发展,共同提高,通过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教学研究、教育科研、学生活动等方面互动交流,形成学校联动发展,教师协作提高,学生全面成长的氛围。在新课程背景下,集团学校以“扎实基本功、立足新课堂”为目标,实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共享理念与资源、推动学科团队整体提升,构建“五联一共”为基础的学———研———评一体化主题教研模式。
“五联一共”发展体系,其中“五联”是指师生联动、教研联合、赛课联动、培训联合、课程联动;“一共”就是资源共享。
研修的主体是教师,汽轮教育集团秉持以人为本的行动思想,围绕教师需要,着力顶层设计教研方案,精心搭建研修平台,精准评价研修效果,培养、发展和成就每一位教师。根据集团“五联一共”的教研发展体系,各集团学校共商制定完整的集团研修机制,重点打造教师队伍建设“五大重点项目”,即:校本课程优化项目、项目式学习开发项目、联动学科教研项目、资源库建设项目及教师成长项目,体现了集团合作共赢、互动发展的思想,提升了集团化办学的内涵与品质。其中,校本课程优化项目以各学校特色为依托,共同研究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框架和方向;项目式学习开发项目在新课标指导下的大任务、大单元、大课程的背景下,开展跨学科融合课程的研究,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角度的理解和学习,在项目实施中建构学生能力支撑框架;联动教研项目以学科为中心,开展基于学科的常态化教研,以学科教学目标为引领,进行特色课程的集中研讨;资源库建设项目以辅助学科教学为任务点,建构学科资源库,汇聚集体智慧,助推学科教学;教师成长项目以教师专业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教师基本功培训及考核为内容,搭建学习交流平台,骨干引领式培训,强师练兵,集团共赢。
二、策划教研形式,创新教研内容
根据集团学校各学科教研实际情况,各团队教研形式主要采取每月定期教研及即时教研两种方式。即时教研,根据需要,利用线上会议功能随时开展活动。线下定期教研是指每月一次的学科团队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具体内容主要从课程研究、课堂研究、应用研究和活动研究四大维度组织开展。
1.课程研究。构建集团学校课程体系。通过交流分析,各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及优势构建本校课程体系,公滨小学“三学一做”课程体系以“学好三级基础课程、学会一技之长的拓展课程”为目标,全方位覆盖课程内容;热电学校、66中学(小学部)、德强学校分别通过唱、诵、演、舞、讲等多种形式呈现经典古诗词特色课程;汽轮小学结合教学与德育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的理念,创设“阳光”特色课程体系,落实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建设对有效丰富基础性课程、支撑学校特色文化、助力学生培养目标和落实学生学科素养起到重要作用。
2.课题研究。集团学校以共同体为研究主体,结合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确立研究主题,以科研为依托,在共同研究实践中解决问题。数学学科团队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拓展作业实践研究》,以落实“双减”背景下有效作业设计为主题,从作业的类型及知识层次的角度开展实践探索,学科团队分主题、分单元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展作业设计,对基础作业提供了补充,有效提升了基础作业的趣味性、实践性。综合学科《在传统节日文化背景下开展劳动课程的初步探索》课题,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研究方向,联盟团队分学科切入,融合节日文化背景开展劳动课程的开发。课题的研究实践推动了联盟各学科教师参与意识,目前集团各校主持的省市区级各项科研课题有效支撑和促进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升。
3.课堂研究。集团将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作为教研共同体的核心工作。学科教研联盟团队的课堂研究主题聚焦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研究;在学期初制订好联盟各学科教研活动计划,结合教师素养提升项目安排,每月确定教研活动主题,各学科统一部署,组织团队成员围绕课程标准进行系统化、整体化的教学设计研讨、集体备课、团队磨课、骨干讲堂等活动。团队共研既是对教师个体的打磨,也是对教师团队的锤炼,是集体智慧的交融,是团队素养的并进,是教育均衡的助推。
4.活动研究。以教师基本功修炼为根本任务,以基本技能为核心,分阶段开展主题培训及考核。联盟各学科团队根据自身分析找出短板,共同寻求解决策略,以此作为活动目标,通过专题培训、主题研修、项目考核等措施,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语文学科团队结合阅读与写作专题从学情分析入手,总结提炼学生能力水平及学习中的问题,分话题突破,通过找准问题———实践研究———总结反思的过程,梳理团队研修的有效方式,结合板书设计能力大赛、课堂导入环节设计能力考核、教师读书交流等活动,逐步提高了团队教师对阅读写作课教学的理解和把握,实现联盟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提升。
三、构建教研模式,探索主题教研
(一)创建三级一体集团教研模式
“三级一体”即:核心教研共同体、学年学科教研共同体、集团教师教研共同体;三个层级为一体的教研共同体,以教师综合素养提升为目标,统筹“理论提升、课堂设计与实施、命题分析与设计、项目式学习、大单元教学”五方面教研主题内容。有效利用线上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融合教研,按照“学研评”三种教研路径进行实践,以提升集团教研团队工作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1]。教研共同体的三个层级融为一体,互相融合,构成常态化教研生态链。有效利用区域教研核心团队的专家引领,协同校际间共同体互助共赢,构建全员一体化教研共同体,是集团教研模式构建的前提。
(二)设计高效团队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开展的原则主旨是促进教师团队的共同提升,教研内容的设计应以满足教师需求为主,为教师教研提供合适的教研环境,为教研活动开展提供支撑,合理利用线上及线下相融合方式综合开展教研,利用多样的教研方式,有效灵活开展活动。这是集团学校开展各项教研活动的基本原则,核心共同体团队依据教研活动需求提炼主题并设定研究计划,明确活动实施步骤,分工合作。
众筹教研主题,确定教研主题内容,共享资源,满足需求[1]。教研共同体结合集团教学实际,确定学年学科整体教研目标和内容,满足各层次教师需求。构建教研环境,形成混合教研空间,突破时空,发挥能动作用。另外,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融入教研环境,也构建了彼此紧密相连的教育生态,有利于发展教师能动性。
(三)梳理教研思路,形成学研评教研脉络一体呈现,知行合一
学研评一体化是新课标对教学指导性建议,体现育人过程的不同功能,也是教师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三者相互依存、互相影响、相互促进[2]。通过学习合作,研究实践,评价反思,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渐进式教研生态,分三个层次:理论支撑、解决问题、评价反馈。首先基于关键问题共同寻求理论支撑,通过课堂观察、数据收集与分析等找到问题症结;其次基于理论的学习合作探究解决方法,通过集团研讨、同课异构等方式链接到课堂实践;最后实践反思,基于检验结果,再次研讨,评价反馈,总结提炼。“学”主要体现为基于问题指导的、从教学设计入手,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研”主要体现为教师基于核心素养目标和内容载体而进行的理论研究,将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评”主要发挥监控教与学过程和效果的作用,通过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促教、促学提供参考和依据。通过教学、研究、评价一体化的整体教研,促进教研团队解决问题能力的整体提升,助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四、联动协作发展,提升教研成效
“三级一体”教研模式构建了学科的团队的教研氛围,增强了学科教师的科研意识,推动了教师个人学科工作室建设。集团五所学校建有三个区级名师工作室、13个校级名师工作室,覆盖全学科,工作室先后承担“国培”项目培训,学科教学展示等多项任务,为教师提供了锻炼和展示的平台,各工作室主题研究有效带动学科教师的整体教研。公滨小学“三学一做”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被列为黑龙江省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十四五”期间,集团共有4项省级课题,12项市区级课题立项研究,教师整体科研水平得到提升。科研引领教研,集团各学校积极创建特色教研,汽轮小学“三式五步备课模式”多次在“国培”项目及市区级研讨交流中展示并获奖;德强小学结合“大单元备课”的常规教研在全区示范引领;热电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桦树皮画”与“非遗”项目携手,让学生走进传统艺术;66中学(小学部)多彩劳动教育课程丰富学生课程内容。高效教研、创新课程促成了学科资源的创建,集团学校以学科为单位,以微课、教学设计、视频等多种形式建立学科资源库,实现了资源共享。
汽轮教育集团将聚焦目标、团队、课程、项目、机制等方面,明确进一步的发展目标,将课程建设、项目研究、研训支持、机制建设作为集团发展下一步的重点任务,“三级一体”的教研模式发展,是学生、教师、学校的一体化发展,是课程、教学、评价、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是“赋能”和“聚智”。集团学校将继续探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模式,促进集团整体实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林映映.基于“互联网+”的学研评一体化主题教研实践探索[J].教育信息技术,2022(Z2).
[2]崔允漷,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01).
编辑/魏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