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育并举视域下初中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周瑛 刘国华 王丽坤 潘玲 王洪波 李军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课程目标、课程管理等方面出现了新变化,对学校提出了新要求。哈尔滨市风华中学秉承着“让幸福通向未来”的办学理念,从2013年起结合自身发展现状,深入探索实现初中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形成了人文类课程、科学类课程、艺体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的四大板块构成的初中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
关键词:初中课程;五育并举;课程校本化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实施,随着课改不断深入,一方面国家课程的学科逻辑性、结构性较为清晰,而学校实施过程中学科本位思想较严重,学科间缺乏有效融合;另一方面学校缺乏生本理念,未能对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给予充分关注,偏离了促进全面发展的价值导向。
(二)问题提出的依据
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要求。自2001年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到2010年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坚持全面发展,学校在课程实施中一直注重各学科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019年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更是明确提出要坚持五育并举。因此必须强化学科整体育人功能,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要求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基于学校办学理念传承的要求。哈尔滨市风华中学(以下简称为风华中学)秉承着“让幸福通向未来”的办学理念,一直聚焦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综合培养,解决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等问题,均是依托课程这一重要载体来实现。
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教育要满足个体未来生活和工作中的知识技能需求,更要以学生未来发展为着眼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拥有健康体魄,形成完整人格。学校课程建设和实施的目标应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通过课程校本化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解决的主要问题
统一的课程改革方案难以满足学校发展需要。基础教育改革是自上而下的,由于区域发展不均衡,需要学校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校本化实施[1]。
教师持有的课程观念落后于新课程理念。课程实施是一个复杂的互动过程,需要根据校情、学情进行改革和调试。
界限泾渭分明的学科教学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细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并将其贯穿到各年级、融合到各学科。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第一阶段:研究筹备
查阅文献,分析现状,确定主题;科学规划,明确实施阶段和步骤;理解课程内涵,掌握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
第二阶段:研究实践
根据学校课程建设情况,梳理聚焦问题、制定研究计划。以问题为导向,用理论指导优化实践,形成有标志性、可实施的操作体系。
1.对国家课程的研究
确定国家课程中各学科的培养目标。结合课程结构和知识体系,以学科核心素养对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学科培养目标。拓展整合国家课程资源。分学科对国家课程资源进行二次加工和重组,研究不同学科知识的联系,打破学科壁垒[2]。应用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多学科并行、各年级互动,以主题式、项目式、跨学科等形式开展教学,实现校本化实施。
2.对校本课程的开发
在充分调研学情师情的基础上,编制校本课程标准,明确校本课程开发依据、课程标准和实施原则。通过加工、优化、组合,合理搭配课程结构,注重建立课程和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组织相关教师根据自身兴趣及特长,认真研读标准,并依据标准确定校本课程内容,编写校本教材,在承担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修改和完善。根据整体教学安排,确定校本课时,提供保障。通过多学科融合、基于生活实际问题的学习,提升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对学校活动的探索
将活动纳入学校课程中,将内容不一、形式多样、碎片化的活动按照课程理念加以整合,制订课程计划。按照类别分年段确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施要求等,编写主题教育活动系列读本。
第三阶段:应用推广
应用研究成果指导本校教学实践并积极推广成果,对其他学校形成辐射作用。
三、成果主要内容
(一)构建初中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
依托校本教研,更新教师理念。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推进新课程实施的同时也能够实现自身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深入了解课程方案的思想和方法,更好地对学科教材进行校本化处理,跨学科整合资源,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形成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实践性课程知识、课程理念。
依据课程标准,明确培养目标。课程校本化实施需要精准的课程定位,学校对应课程标准,明确了国家课程各学科培养目标,制定了《哈尔滨市风华中学校本课程标准》《哈尔滨市风华中学德育活动课程化实施方案》,依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总目标,结合学校特色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
开发校本教材,建立课程资源。依据标准、方案编写校本教材,经过研究实践,形成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活动课程融为一体的人文、科学、艺体、活动四类初中课程资源,为课程校本化实施提供保障。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补充,以主题、问题连接不同学科,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教育情境。
丰富教学策略,改进教学形式。结合学科内容,融合多学科或时事背景、未来发展等要素,综合运用合作学习、讨论与探究等策略,开展项目式学习、学科活动、社会实践等。
(二)人文类课程校本化实施
人文类课程包括语文、英语、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审美情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教学与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紧密联系,充分挖掘、有效利用校内外现有课程资源,并进行整合,形成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增强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1.充分挖掘资源,实现课程资源共享
以语文学科为核心,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寻找适恰的融合点,开发了六个类别的资源包,实现了学科教学资源共享。每个资源包既包含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又突出不同学科特色,以教学设计、拓展阅读、视频影片等不同形式呈现。
生命感悟类。语文课程内容多将视角广泛投向家庭、社会,关注亲情友情,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珍惜生命,如《我为什么活着》《精神的三间小屋》等,政治学科据此结合生命教育补充了《鹰之重生》《父子》等内容。
传统文化类。以语文教材中《论语十则》《孟子三章》《大道之行》等古文为重点,引入经典古诗文作品,编写《风华经典诵》。历史学科挖掘与整理古诗词资源,将相关历史背景资料补充进资源包。
名著导读类。利用语文教材中《社戏》《孤独之旅》等语篇引导学生品读经典,开发“整本书阅读指导”系列课外阅读课,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名家其他作品。英语学科某单元提及七部外国文学作品,教师将其添加为共读书目,发挥学科融合优势。
社会生活类。语文学科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老王》《猫》《驿路梨花》等语篇,关注身边生活,理解、尊重和包容他人。政治学科补充提供社会生活类素材,如《“春运”—开往春天的团圆》《扶老人》《故宫文物铜缸被刻字》《峨眉山绝壁清洁工》等,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
历史名迹类。针对语文学科的《赵州桥》《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语篇,历史学科补充相关资源,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发生地,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价值对学生进行教育。
自然山水类。地理教师在授课中充分利用资源包中《济南的冬天》《壶口瀑布》《紫藤萝瀑布》等资源,激情引趣、设置情境,给地理知识以温度,既融入文学之美,又助学生加深理解、融会贯通。
2.重视学科统整,实施融合教学
整体规划,注重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之间相互借鉴、贯通渗透,通过补充背景资料,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注重人文积淀,提高文化品位。教学时以某一学科为统领,辅以其他学科,将活动体验和知识技能掌握相结合,挖掘内在联系,实现不同学科的有效融合。
3.引入有效评价,发挥对教育教学的导向作用
建立五育融合的多元评价体系,重点考查学生设计的作品、参与的活动能否对其德智体美劳有所促进。
汇编学生作品。语文学科编撰《拓展群文集》《学生习作汇编》,公开发行《风华经典诵》《风华佳作园》等作品,政治学科编写《风华学子成长手册》等。
组织学科活动。除了开展书法展览、手抄报展览、名著知识竞赛、古诗文默写大赛、征文比赛、中英文辩论会等活动,各学科还开展特色活动,如语文学科的“诗词诵读大会”;英语学科每年举办“英语节”;历史学科的剧本创编;地理学科的“歌谣诵读解析大赛”;政治学科的课前“新闻播报”等。
(三)科学类课程校本化实施
科学类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为目标,依据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生活世界,增强不同学科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通过动手实践解决生活中的真问题,创造性开发研究性课题,引领学生科学探究。
1.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开发实验资源
突破教材限制,结合生活实际问题,归纳不同专题、介绍前沿科技,增加实验开发与动手实践机会,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真”问题,挖掘生活中的真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主题资源,通过探究、合作、展示、汇报等形式开展主题式学习,关注学习的延续性和内涵的发展;开发实验资源,开发家庭小实验等特色资源,通过实验突破难点,解决困惑,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整合社会资源,将学习场所延伸到校外,充分利用博物馆、科技馆等拓展学习资源。
2.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实施项目式学习
优化常规课堂教学。归纳提炼“真问题情境引入———过程探究———巩固应用———总结提升”的有效教学模式。将学科知识融入生活实际,提出需要解决的真问题;通过探究、合作促进学生思考实践、获取新知;巩固应用将新知纳入旧知,完成知识结构图或思维导图;总结思想方法、规律技巧、内涵延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采用项目式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提供一些关键素材、构建一个环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一个开放式问题。如化学学科“垃圾分类的认识”一课,教师根据“中国禁止进口洋垃圾”的主题,提出问题:垃圾的存在有严重的危害,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垃圾?设计了“学习垃圾分类知识”“燃烧鉴别不同的塑料”“变废为宝”三个活动,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树立环保意识。
3.采用过程性、指导性评价,调整实施策略模式
为了确保课程有效实施,在实施结果、评价方式、实施策略之间建立反馈机制,根据结果进行动态评价,及时调整实施策略模式。
采用过程性评价,师生可以及时调整教与学的方式,更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如通过对实验的过程性评价,改进完善实验等;通过指导性评价来评定学习效果,积累经验教训,实现指导实践的功能[3]。
(四)艺体类课程校本化实施
艺体类课程包括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提升身体素质,不同课程内容存在密切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具有不可分割性,强调各方面均衡、全面、融合发展。
1.多角度开发资源,满足多样化课程需求
学校从自身优势出发,结合教师特长和学生兴趣,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满足课程多样化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将名曲、名画鉴赏引入到艺术课程中,引导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艺术的深入理解,体验到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力。关注重要体育赛事,教师截取重要体育赛事视频,如篮球、排球、乒乓球、冰壶等,结合视频讲解该项运动要领或技术要求,帮助学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