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教学目标设计策略研究
作者: 杨成林 赵勇摘要:科学合理地设计高中英语教学目标是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至关重要的一步。总结当前高中英语课时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探讨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策略:根据单元主题,设计有效的课时目标;评估学生水平,设计可达成的课时目标;采用“ABCD”表达法,设计规范化的课时目标,以促进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
关键词:高中英语;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课时目标;目标设计
核心素养既是课程内容的核心、教学环节的指挥棒,也是学生发展的目标,学业质量的评价标准[1]。在大力提倡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而教学目标在课程改革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设计教学目标的内容时要专注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如何围绕英语核心素养合理地设置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目标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关键工作,也是英语教师亟需突破的瓶颈。
一、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英语教学的所有环节都是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形成和提升而展开,最为重要的是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表述的规范化,但目前很多高中英语教师对英语核心素养的理解停留于表层含义,设计教学目标时不知如何落实英语核心素养的要求。
教师被限制在语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小格局内,如何科学制定教学目标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学目标不全面,留在传统教学三维目标甚至是双基目标上,忽视课标所倡导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贯彻落实;教学目标缺乏单元主题意识,只关注单元不同板块各自的文本知识点、语法点,忽视单元语篇在主题语境统筹下的逻辑关系及情感主线,课时教学目标呈现碎片化;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忽视对班级学生现有水平的调查分析,教学目标设计得过易或过难,导致目标无效或难以达成;教学目标缺乏层次性,设计教学目标时忽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四个维度之间内在联系,教学目标没做到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教学目标主体错位,不恰当地将教师的行为目标描述为教学目标,对学生预期的学习行为表现表述不清;教学目标宽泛笼统,目标动词使用隐形化,目标要求大、空、泛,缺少可操作性和可测性,形同虚设[2]。
二、立足新课标,设计全面的课时目标
新课标提出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课程目标,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要素构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载体,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单课时教学目标需要依据课型、授课重点及学生实际水平,细化为新课标中涉及的学生可具体领会和掌握的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内容,实现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掌握、内化和运用所学语言,体会积极的情感态度,发展多元和批判性思维,而不是单纯枯燥地要求学生掌握单词、背课文。

上述课时目标紧紧围绕“人与自然”主题下的“环境保护和自然生态”子主题,引导学生探究易解放的事迹,使学生了解到一位失独母亲是如何从对儿子的亲子之爱,发展为对人类、对大自然的无私大爱的心路历程,从而使学生产生共鸣,自愿为人类的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教学目标依据英语学习活动观,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再到迁移创新,层层递进,以学生行为能力为描述对象,不仅明了清晰还包含了具体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个方面的内容。教师也可通过不同的测评手段对课时目标中要求达到的、具体化的核心素养进行检测和评价。
三、根据单元主题,设计有效的课时目标
单元是承载主题意义的基本单位,在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时,需认真分析单元主题意义和情感主线,梳理单元中课时内容中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提炼出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核心素养所要达成的目标。根据单元整体需达成的目标统筹计划安排课时目标,实现结构化教学,而课时目标应尽可能体现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并不一定同时、均等存在,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现有发展水平进行权衡,确保教学目标精准有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量,促进课时教学目标有效达成,保证单元教学的渐进性、持续性和整体性。

该课时目标设计围绕并服务于单元主题“运动与健康”,构成单元结构化教学,同时将知识、能力、思维和态度融于一体。课时目标实现了让学生在梳理、整合、运用和内化语篇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探究构建主题意义,并创造性地运用主题进行产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习与运动相关的语言知识和表达,同时思考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培养学生坚持科学运动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积极锻炼,增强体质,深化对主题“运动与健康”的认识。
四、评估学生水平,设计可达成的课时目标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前要充分了解学情,包括学生现有语言知识、语言能力基础、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等方面,从而确定恰当、可达成的课时目标。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目标的确定要考虑学生当前已有水平“i”,则具有挑战性又可达成的教学目标应设为“i+1”的水平。课时目标的设计既要服务于实现单元整体目标,同时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发展需求,并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有所调整、有所侧重。

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学习热情高,对于互联网相关话题比较感兴趣。整体来看,学生能用英语提取、处理信息,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对于互联网相关的词汇掌握并不系统,不能全面分析互联网的利弊,对如何通过网络促进自己和社会发展缺乏深层了解。基于对学情的分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确定本课的重难点为“学生评价自己的网络活动,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点便利社会和生活”。教师可以借助拼图游戏和头脑风暴等任务活动将课时目标分解,并逐步实现和达成。
五、采用“ABCD”表述法,设计规范化的课时目标
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应以相关理论为指导。课时目标要有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动词描述预测的学生认知过程,名词表述预期学生习得的知识;在语言表述上,应表现出外显行为条件和学习表现程度,采用精准的语言将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表述出来;为确保教学目标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需要准确理解把握核心素养基本内涵,使用清晰、可检测的行为动词进行表述[3]O。陈述教学目标时应包括教学对象(Audience)即学习者,在什么条件、环境因素下(Condition),获得怎样的学习结果(Behaviour),最后还要表述目标实现的程度(Degree),如哪一层次的学习者,掌握到什么程度。

该教学目标包含了行为主体、行为方式、行为条件、行为程度四个要素,表述直观、规范、具体且可操作,解决了表达不清楚的问题。教学目标设计时应思考并回答这一问题串———谁?在什么条件下?通过何种方式?做了什么?最终达到什么样的程度?通过清晰明了并具有行为性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第一要素,是教学的纲领,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指明方向。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优化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障。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应树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观念和意识,理解核心素养导向的目标内涵,使教学目标实现从宽泛到具体的转变,贯彻落实新课标的精神,并结合实际情况,使教学目标具体、可操作、可达成、可检测,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中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推动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梅德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38.
[2]兰春寿.英语课堂教学目标设定与思维品质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9).
[3]洛林·W·安德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 蒋小平,张琴美,罗晶晶,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8.
课题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教育评价观与语言课堂学习导向测评反馈体系研究”(21BYY124)
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