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背景下 高考备考主题经验交流之文学类文本阅读研讨
作者: 秦凤云 邓丽微 韦巍 王玥 王珀 崔雪 范宇博
编者按:
为充分发挥中小学名师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以名师带动教师队伍建设,各地纷纷启动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名师工作室经过不断实践与探索,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工作室中的成员搭建了快速成长的平台,同时增强了区域、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构建了具有榜样作用的学习型团队。
从2022年1期开始,我们将开设“名师工作室”栏目,充分挖掘名师工作室在组织建设、主题研究、问题研讨、学科深化等方面的经验与做法,以让更多的教师以研读的形式参与进来,学习名师工作室成员学科探究的精神,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为进一步发挥重点领军人才梯队及秦凤云语文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好地促进“双新”(新教材、新高考)协作体的互助交流,传承高三教学经验,助力备战2022年高考,也为全体工作室教师在新教材、新高考的形势下能够做好全方面的准备,2021年10月中旬,秦凤云语文名师工作室以线上视频会议的形式,召开了“双新”背景下高考备考主题经验交流之文学类文本阅读研讨会。以2017年至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为着眼点,结合新课标、新课改,就该类题型的特点及变化趋势进行阐述,并针对2021年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模拟试卷进行分析,为教师提出相应的备考和出题建议。
第一部分: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特点及备考策略
韦 巍 王 玥
一、2017-2020年高考考情分析
2017 年全国卷考试大纲调整,文学类文本阅读成为高考的必考题。虽然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是教师和考生备考重点,但是考生的得分情况并不乐观。究其原因,第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难度相对较大,学生有畏难情绪。第二,学生高层次阅读能力较弱。高考考纲明确了对文学类文本能力考查的要求为“形象、语言、内涵、艺术表现力、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这就要求考生要具备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和探究能力。这对考生的阅读能力来说是一个高层级的要求。
“高考语文试题的变化,往往体现的是语文教育目的的变化”。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对我们今后的高考复习会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从近4年来高考全国卷文学类文本考查的选文中我们不难总结出几个规律(见表1):
第一,总体趋势是文字量越来越大,这就要求考生提升速读、默读的能力。
散文方面,2017 年全国卷Ⅱ《窗子以外》到2020 年全国卷Ⅲ《记忆里的光》,字数增加约300字。小说方面,从2017年 全国卷Ⅰ《天嚣》 到2020 年全国卷Ⅰ《越野滑雪》,字数增加约400字。
第二,高考语文试题正在向新教材中“整本书阅读”的要求和“任务群”的研究方式靠近。
如,2020 年全国卷Ⅰ《越野滑雪》的选择题考查主旨,第9 题引用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这些都可以通过阅读海明威的小说这个任务群来实现。这也督促学生以点带面式学习,不能孤立学习一位作家的一篇作品,流于浅尝辄止、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而是师生共同树立群文阅读思想,全方位了解作家作品,并学会在深层阅读基础上的赏析和品味。
第三,从选文主题上,仔细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高考小说阅读所选文章的主题都与考纲中要求构建“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相吻合,即选文的主题都服从于我国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为落实高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功能和导向作用,文学类文本阅读主题一般可以分为这样几类:一是讴歌人性的美好。如2017年全国Ⅲ卷《我们的裁缝店》就写出单纯和善良的美好人性,吸引学生对劳动意义的思考。二是书写小人物。如2017年全国Ⅱ卷《有声电影》就立足于老北京以二姐为代表的社会底层人物对新鲜事物的态度,引发人们思考在社会快速变迁的时代如何对待新奇事物。三是思考社会现实。如2016年全国卷Ⅲ《玻璃》就表达出在物质文明日渐丰富、现代化步伐加快的当下,传统中的正直善良、诚信正义等优秀品质受到冲击的强烈思考。
二、2021年文学类文本试题分析(见表2)
与2020年相比,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在试卷结构、考查内容、题型分值等方面基本保持稳中微变,在进一步强化立德树人教育导向的同时,聚焦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出了作为选拔性考试命题的思想性和科学性。
第一,试题材料传承传统文化、感受中国智慧、引领青年成长的指向十分明确。试题中小说文本《秦琼卖马》发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引导考生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从而增强文化自信。第二,试题设置考查思维,着重考查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语文学科关键素养。如对主人公心理变化的分析,关注考生对文本的深度阅读意识,设置问题具有开放度,为学生独立思考探究提供了空间,相对回避了高考作答的套路。
附录:2021年全国乙卷文学类文本《秦琼卖马》考题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超杰说话多是“笑道”,唱的戏词则是“珠泪两下”“两泪汪”,这种细节写出了他当时的处境与心态。
B.杨成岳当着张小武的面,把重金买到的六件瓷盘掸落地上,这一转折将故事推向高潮,也使杨成岳形象更为饱满。
C.小说语言比较独特,用语考究,古朴典雅,对话不用日常口语,有种舞台味道,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极为相符。
D.小说从立秋这天的知了鸣叫写起,以“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收尾,借秋意加深来传达人世的苍凉之感。
8.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
9.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答案:
7.C。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试题分析:C.“对话不用日常口语”错误,对话使用日常口语,贴近生活,亲切生动,比如:“王先生一定要卖,就请说一句落底的话吧。”
8.借唱《秦琼卖马》抒发胸中郁闷之情;把自己卖瓷器与秦琼卖马类比,希望有人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唱得壮气不足,更真实地表达了他当时的感受。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情节安排语段设置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
(1)结合“胡琴响起,王超杰就唱起来:‘店主东拉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珠泪洒下……’一曲唱罢,杨成岳击掌叫好”“王先生唱得字正腔圆,只是悲凉了些,壮气不足”分析,得出借唱《秦琼卖马》抒发胸中郁闷之情,应该是遭遇了不幸,生活落魄,有感而发。
(2)结合“秦琼秦叔宝盖世英雄,一时落魄,壮志不减才对”“王超杰笑道:‘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三人都笑了”分析,得出王超杰唱得壮气不足,更真实地表达了他当时的感受,生活不顺利,精神难以振奋,势气自然削减,与当年意气风发时的心境下所唱的感觉不能相提并论。
(3)结合“说笑了几句,王超杰笑道:‘超杰此次来保定不是卖马,而是卖瓷器。只是杨老板不肯成交啊。’杨成岳沉吟了一下:‘王先生一定要卖,就请说一句落底的话吧。’王超杰笑道:‘这几只雍正官窑粉彩过枝碧桃大盘,我当年得来也的确不易。一只盘子五百块大洋总是值的吧。’杨成岳想了想,笑道:‘那好,明天你到我店里去,我们当面钱货两讫’”分析,得出王超杰把自己卖瓷器与秦琼卖马类比,希望有人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唱这一段不仅抒发了真情实感,还为换取同情心,希冀得到理解和支持。
9.先是无意购买:他看出瓷盘是赝品,并不说破,以“小本生意”为由婉拒;然后是有意相帮:表示再想想,留下王超杰并细心安排吃住;最后决意相助:对戏剧的热爱、对世道人生的感悟,让他知假买假、慷慨解囊。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概括心理变化脉络能力。
(1)结合第六段“取出一摞盘子,放在桌案上,共是六件”,第七段“杨成岳凑近细看,看了半刻,便向王超杰点头微笑……杨成岳问:‘此乃王先生心爱之物,何故出手呢?’王超杰长叹一声:‘生计所迫,还望杨老板成全。’杨成岳点头笑笑:‘本店小本生意,实在不好言价了。还请王先生体谅’”,可知一开始是无意购买,但不好意思直言,委婉拒绝。
(2)结合第七段“王超杰脸上滑过一丝失望,杨成岳道:‘买卖不成仁义在,先不说价钱,容我再想想。’王超杰起身告辞,杨成岳却一定留他吃饭。吃过饭,又给王超杰找了一家上等客栈,店钱饭钱都由艺园斋开支”分析,可知听闻昔日意气风发、演出票价高昂的名角儿今日生活落魄困顿、人生失意落寞时,让善良友爱的杨成岳心生不忍,由无意购买变成“再想想”,并热心帮忙安排食宿,所有花销自己垫付,可谓细致周全、体贴入微。
(3)结合第八、九、十这三段分析,杨成岳由王超杰的《秦琼卖马》唱词了解了王超杰的经历,从当年的风光到今日的落魄困窘越发同情王超杰,一面委婉规劝宽慰,一面决意相帮:“胡琴响起,王超杰就唱起来:‘店主东拉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珠泪洒下……’一曲唱罢,杨成岳击掌叫好。‘王先生唱得字正腔圆,只是悲凉了些,壮气不足。秦琼秦叔宝盖世英雄,一时落魄,壮志不减才对。’王超杰笑道:‘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杨成岳沉吟了一下:‘王先生一定要卖,就请说一句落底的话吧’……杨成岳想了想,笑道:‘那好,明天你到我店里去,我们当面钱货两讫。’”
(4)结合“王超杰告辞,杨成岳和张小武送出门外,直到看不见了,二人才转回店里。杨成岳盯着那六件瓷盘发呆”“张小武笑道:‘成岳,不知道你能赚多少。’杨成岳一笑:‘你说呢?’猛一挥手,那六件瓷盘竟被掸落,摔在地上,碎了……杨成岳叹道:‘这才是真的’……‘正是,那东西顶多值上几吊钱。我看出王先生心爱此物,不好说破,也只好装痴作呆了。’说罢长叹一声”分析,可知他看出瓷盘是赝品,并不说破。
(5)结合结尾“张小武皱眉道:‘那三千大洋……’杨成岳一笑:‘我们一共听了超杰先生两出戏,也就值了。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送与王先生,也便是用在了去处’”“小武兄,何不操琴,我今天直是嗓子作痒了’……杨成岳唱起,苍凉的唱段就灌了满店:‘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分析,可知对戏剧的热爱、对世道人生的感悟,让他知假买假、慷慨解囊。
三、2021届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模拟题出题原则和考查角度
1.参照高考语文评价体系
高考评价体系规定:文学性阅读是以审美的态度和方式阅读文本,涵养性情,滋润心灵,从而不断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丰富关于文学和世界的想象与认知。
2.深入研究高考题,重思维、重应用、重创新
一是模拟题与高考题考查点一致,坚持考查“立德树人、传统文化”。
二是散文、小说考查全面,中外古今题材广泛,文章从2020年10 月至2021年5月期间的文学刊物选取,注重文本选取的新颖性。坚持出题者节选文本,不用成文成题,自主命题,自制答案。
三是选择题考查角度全面,内容、结构特征、表现手法、语言赏析等考点都有涉及。笔答题小口切入、纵深拓展,小中见大、考查思维。
四是高度还原高考题,其中五模笔答题外国小说:《一滴水,一滴泪》考题8(文中画线部分,卡西莫多三次喊“水”的心理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与2021年全国乙卷文学类文本《秦琼卖马》考题9( 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均为深入阅读文本基础上分析人物心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