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诗歌之径 享童年之乐

作者: 张石磊

单元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教学目标:

1.认识“墨”“染”等五个字,会写“墨”“染”“竿”等八个字。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溪边》。

3.联系生活,展开想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并仿写诗句。

教学重点:

1.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关注表达,仿写诗句。

教学流程:

一、开门见山,个性读题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8课《童年的水墨画》。请大家伸出食指,和老师一同书写课题。(学生书空)“墨”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上宽下窄。“黑”字由于笔画较多,书写时要写得紧凑一些,下面的四点底要均匀铺开。“土”字要写得扁平,最后一横稍长。请大家打开写字书,将“墨”字临一个,写两个。

(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师:看到这个课题,请你猜一猜课文可能写了什么。

生:写的是作者小时候画水墨画的故事。

生:写的是一个叫童年的小孩,擅长水墨画。

师:你的想象很奇特!

生:写的是作者的童年生活像水墨画一样绚丽多彩。

师:听得出来,你预习了课文,这是一个好习惯。那就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试着读一读课题吧。

(学生个性化朗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打开语文书,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开始吧!

师:对于那些比较难读的字、词或句子,大家可以标记一下,一会儿提醒其他同学注意。

(生边读边标记。)

生:“水墨画”的“墨”字,读mò,而不能读成mè。大家像我这样读:水墨画。

生:“你拨我溅”的“溅”字读“jiàn”。大家像我这样读:你拨我溅。

生:“山溪像玉带一样平静”这句诗应这样读:山溪∕像玉带一样∕平静。

师:这位同学很会读书。读诗要注意停顿,这样才能读得朗朗上口。

生:“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这句诗里的“碎”字读“suì”。另外,朗读这句诗时要注意停顿。应这样读: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师:请大家根据同学的提醒,自由读一读这三首小诗,注意字音和停顿,同时边读边想:这三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生自由读诗歌,师巡视指导。)

生:我发现这几首小诗都是写童年生活的。

师:能具体说一说吗?比如,《溪边》这首小诗写的是溪边——

生:钓鱼。

师:第二首诗写的是——

生:江上嬉戏。

师:第三首诗写的是——

生:林中采蘑菇。

师:此处应该有掌声。他们不但发现这几首小诗主题相同,而且概括的语言还特别凝练。

生:我发现这三首小诗都是六行三句,而且句末押韵。

师:请大家再仔细观察每首诗的偶句末尾的字,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溪边》一诗二四六句末尾字分别是静、蜓、声,它们押ing(eng)韵。

生:《江上》一诗押a韵。

生:《林中》一诗押ang韵。

师:这几位同学独具慧眼,他们发现了诗歌的韵律美,那就请大家试着读一读这几首小诗吧。

(生练读诗歌。)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这样,我读每首诗的一三五句,大家读二四六句,我们读出它的节奏来。

(师生合作读。)

三、品读课文,感受快乐

师:好,接下来我们就走进《溪边》这首小诗,大家边读边想,并说说你从诗中都看到了哪些画面。

(生默读小诗,师巡视指导。)

生:在《溪边》这首诗里我看到了垂柳。

生:我看到了平静的溪水。

生:我看到了碧绿的人影。

师:(故作疑问状)人影还有绿色的?大家听说过吗?请大家再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

(生读书、思考。)

生:我从“山溪”这个词语中知道小溪的旁边有山,可能因为山是绿色的,所以小溪里的人影才是绿色的。

师:读书就应该像你这样,不但用眼睛读,而且还用心品读。

生:我从“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这句诗里读出了小溪是平静的,只有这样人影才能倒映在小溪中,才能将溪水染绿。

师:我发现大家的思维好缜密呀!有理还有据。你看,不知不觉中我们联系上下文就将这句话弄懂了,这种理解句子的方法很实用。大家继续说。

生:我看到一只蜻蜓立在钓竿上。

师:什么颜色的蜻蜓?

生:红色的。

师:是呀,碧绿的垂柳、静静的小溪、红色的蜻蜓,好美的环境呀!

生:我还看到了破碎的人影,草地上蹦跳的鱼儿,也听到了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师:哦,他不但用眼睛在看,还用耳朵在听。那你能和大家说说人影碎了是怎么回事吗?

生:我从前面那句诗“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朋友在溪边钓鱼,又从后面那句诗“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知道鱼儿上钩后被钓了上来。由此判断,鱼儿出水的那一刻人影就碎了。

师:多么缜密的推理呀!

生:我也知道。我和爷爷到河边钓过鱼,鱼出水的那一刻,水面上就会出现一圈圈小圆晕,人影就碎了。

师:你可真善于观察。看来,读书时经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现在就请大家展开想象,把我们刚才看到的、听到的,甚至是自己想到的情景联系起来,试着描述一个完整的画面。

(生练说,同桌互说。)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幅色彩艳丽的画。蓝天、白云、草地、绿柳,就连小溪和人影也被这绿柳染成了绿色,水面上蜜蜂嗡嗡地闹着,几只蜻蜓也来凑热闹,时而飞舞,时而停歇。我真想躺在小溪边睡上一大觉!

生:我看到了一幅欢乐的画。平静的水面上抖动了一下,人影碎了,小朋友赶紧收竿,随即一甩,一条金鱼在草地上蹦跳起来,继而一阵欢呼声,这笑声飞过小溪,飞向那遥远的天边……

(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师:这样的童年生活可真有意思,真幸福!好像除了欢笑还是欢笑,除了快乐还是快乐。那就让我们把这种快乐表达出来吧!

(生尝试有感情朗读诗歌,指名读。)

师:听了他的朗读,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生:我觉得这首诗他读得很熟练,节奏把握得也很好,只不过前四行读得声音有些大,容易把蜻蜓和鱼儿吓跑了!

师:有道理,要读得轻一些。

生:后两行他读得还不够欢快,应该读得让鱼儿跳起来。

师:就是要读得活泼一些。好,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起感受这童年的欢乐。

(师配乐范读,生练读。)

师:我们再来齐读一下这首诗,大家要注意诗的语气和节奏,更要读出童年的欢乐。

师:刚才的朗读,仿佛把老师都带回了美好的童年时代。那么,这么好的诗,回家后想不想读给爷爷奶奶听呀?

师:那好,我现在就是你们的奶奶,(师弯下腰,学拄拐杖)我这个奶奶可是没读过书,不过就是喜欢听诗,孩子们快读吧!

溪边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 ____________ 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 ____________ 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 ____________ ,

草地上蹦跳着 ____________ 和笑声。

师:错了!错了!那人影怎么能把溪水染绿了呢?

生:老师……

师:(笑呵呵地摸着学生的头)傻孩子,我是你奶奶!

生:奶奶呀,那是因为小溪的旁边是青翠的山,溪水平静,青翠的山倒映在小溪里就是绿色的了,所以小溪里的人影也就是绿色的了。

师:哦,原来是这样,那我就明白了。

师:我现在是你们的妹妹,哥哥、姐姐们,我也想听,快读给我听吧!

溪边

垂柳____________ ,

山溪像____________。

人影  ____________,

钓竿上 ____________  。

忽然 ____________,

草地上 ____________ 。

师:哥哥、姐姐们,我不喜欢立着的红蜻蜓!

(课件出示: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    着一只____________。)

生: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坐着一只黄蝴蝶。

生: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站着一只白蝴蝶。

生: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躺着一只小蜜蜂。

师:刚刚我们在《溪边》一诗中看到了一幅充满生机和童趣的垂钓图。接下来我们再走进《江上》一诗,你一定会看到一幅更有意思的画面。

(生默读《江上》,师巡视。)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

生:我通过“一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这句诗以及课文的插图,看到了一群小伙伴在水里嬉戏、打闹的场面,最有意思的是有的小朋友被溅成了落汤鸡。

生:通过读“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着翅膀拍水戏耍”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一群小鸭子从鸭圈里偷偷地跑了出来,一下子就跳到了水里,正撒欢呢!

生:通过读“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这句诗,我看到了小朋友们在水里练“狗刨”的情景,一进一出,一出一进,真好玩,都把我笑得喘不上气来了。

师:我在初读这句诗时就没读懂,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生:是这样的,我家园子里种过一架葫芦,我经常和小朋友在水缸里玩葫芦,把它按下去就上来,按下去就上来,所以一联想我就读懂了这句话。

生:我是通过“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这句诗,知道了小伙伴是一会儿钻入水中,一会儿又钻出水面,这样就理解了这句话。

师:从大家的描述中,老师不但感觉到了你们是一群会读书的孩子,更感受到了你们的快乐,那就用你的声音读出你心中的快乐吧!

(生练读,指名读。)

师:(生偶句读得比较平,没有读出童年的快乐)“戏耍”“笑哈哈”“两排银牙”这几个词语我们要读得开放而洪亮,表达出舒畅、欢快、昂扬的心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