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式支持儿童在课程中的自主研究学习

作者: 潘曦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到“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这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出的“充分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帮助幼儿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的学习品质具有一致性,是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主流价值观。

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越来越关注幼儿在课程中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是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而获得能力的过程,那么,作为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如何在课程中引导、发展幼儿的这些品质,渐进式地支持幼儿的自主研究学习呢?

一、捕捉兴趣,激发幼儿的主动性思考

兴趣往往是引发幼儿好奇心、探索欲的源泉,会成为幼儿主动研究思考的方向,这也是教师确定支持方法的前提。想要激发幼儿的探索欲,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幼儿,捕捉他们的兴趣点,生成教学内容。

夏末秋初的一次午间散步,幼儿被满是绿色的种植园里冒出来的一株淡红色的花所吸引。大家纷纷前往观察,你一言我一语地热烈讨论道:“这是什么花呢?它的颜色是渐变的,有深有淡。”“我闻闻看,它有淡淡的香味。”“快看,它的叶子有刺,小心别碰到。”……

见幼儿对花的兴趣如此浓厚,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查找资料、阅读绘本等方式,了解到这是生命力旺盛、花期超长的凤仙花,并支持幼儿开启了凤仙花探究之旅。

在一次平常的散步中,一株花吸引了幼儿的注意,激发了他们探索的欲望。《指南》明确指出:“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和他们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幼儿在园一日生活有很多值得挖掘的课程素材,教师及时关注幼儿的生活,发现其蕴藏的教育价值,是开启幼儿自主探究学习的第一步。

二、设置挑战,促进幼儿的反思性学习

反思性学习产生于新旧经验的冲突,在开展“凤仙花染指甲”活动中,幼儿发现了一些颠覆自己已有经验的情况,这对幼儿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这时教师通过提问、追问、视频介绍等,引导幼儿体验“猜想——调整——验证”的过程,促进幼儿反思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支持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积累新的经验。

嗨,凤仙花

通过观察、询问、了解后,幼儿知道了凤仙花的外形特征以及用途,可以作为中药调理病体,还可以作为纯天然的染剂用来染指甲。大家对此表示不可思议,也越来越喜欢凤仙花了,于是决定再去找找它的身影。

除了种植园里有凤仙花,哪里还有凤仙花的影子呢?经过努力,幼儿发现在阳光乐园里也有,而且还有好多种颜色呢,满满的一排真是漂亮极了!

骁骁:这花和桃花差不多,好像都是5片花瓣。

凝凝:它长得都比我高啦!

王骏:我想看看有没有蓝色的花。

则成:凤仙花的叶子也太长了吧,好像是长长的椭圆形。

小美:哇,你们看,有条虫在叶子上爬呀爬,马上就爬到花上了。

指甲变变变

自从知道凤仙花能染指甲后,班里的幼儿特别想试一试。

传羽:我要染红色的指甲,是不是要摘红色花瓣呢?

文恺:我是男孩子,我可不想染红指甲。

景鑫:那我们男孩子就用白色的花瓣吧,也来玩玩。

曼彤:我已经很用力地在揉花瓣了,怎么水分这么少呢?

思羽:我要把整个指甲都盖上,这样才漂亮。

幼儿积极地参与活动,各自采摘喜欢的花瓣,用力地揉捻,覆盖在指甲上,然后耐心地等待。很长时间后大家把花瓣取下来,却发现指甲上并没有凤仙花的痕迹。首次染指甲活动宣告失败,教师请大家讨论失败的原因。

芷伊:一定是天气干燥,花瓣缺少水分,就没办法流出汁来。

昕怡:我觉得是揉捻得太轻了,要用力才能把花瓣揉出花汁。

班恺:植物的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凤仙花被叶子遮住了,平时晒不到太阳,所以生长得不好。

那么问题又来了,有什么办法可以给指甲染色呢?

大家决定回家向爸爸妈妈请教,得出的答案基本一致:把凤仙花捣烂后加入盐或者明矾,可以加一点水,然后继续混合搅拌。在染指甲前,一定要把指甲洗干净,然后将花瓣盖满指甲,接着要用保鲜膜或者塑料袋裹住指甲,等待一段时间后才能上色。学习到正确的方法后,第二次染指甲活动圆满成功。

虽然幼儿第一次活动失败了,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思考、总结,探究凤仙花染指甲的秘诀,并在第二次尝试中获得了成功。《指南》在科学探究教育中明确指出:“要真诚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确实,教师要接受幼儿的所有探究,无论成功与否,要允许幼儿犯错误,因为童年就是在“试错”中进行的,同时引导支持幼儿在失败中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反思总结出新的办法,迎接挑战,解决问题。

三、融合领域,激发幼儿的潜能性研究

幼儿的研究不是以课本知识为载体的,而是以直观经验为线索,教师要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探索机会,尊重他们的想法,帮助幼儿整合已有经验,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研究潜能,让研究成为真研究,让幼儿获得真收获。

奇妙的种子传播

经过染指甲活动后,幼儿对凤仙花格外喜欢,每周户外活动或者午间散步的时候总要忍不住去看一眼。

直到有一天,一名幼儿不小心碰到了凤仙花的果实。只见果实猛地张开,将种子弹射了出去,幼儿都被这神奇的景象所吸引。

宥齐:怎么这么神奇,它就像炸弹一样。

佑汐:会不会爆炸?我都不敢碰了。

芷伊:凤仙花的种子和蒲公英一样,一碰就动,种子就飞出去了。

米米:蒲公英那是有风,风吹的,凤仙花是碰到就会发射。

铭泽:我没有碰到果实,它就没有打开。

幼儿又开始了一番讨论,最后大家得出结论:只有成熟的果实才能自然张开,里面的种子是褐色的,如果是没有成熟的,种子就是青色的。顺着幼儿的思路,教师还拓展了种子传播的方式,有很多植物的种子是靠风力、水力或靠动物传播,而凤仙花是靠自己的力量传播,很特别。果实成熟裂开后,外面的果皮就会朝内卷缩,然后猛地张开,将种子弹出去,这就是“弹射传播”,也叫“机械传播”。大家听了都赞叹凤仙花的神奇。鉴于之前幼儿说凤仙花和蒲公英传播种子的方式有些类似,我们又生成了新的活动“奇妙的种子传播大调查”,请家长协助幼儿共同完成调查表,然后每位幼儿都来分享自己的调查发现。

靠风传播:种皮上一般都长出延伸物,如蒲公英、柳树、杨树,种皮上长有绒毛,枫树、松树种皮向外延伸出翅,能随风传播。

靠水传播:一般是生长在水中或水边的植物,如椰子、莲等。

靠动物传播:鬼针草、苍耳等,种皮上长有钩状物,可钩住动物的皮毛。有些植物果实色泽鲜艳,吸引小鸟等动物去取食,种子随粪便排出。

靠自身的力量传播:凤仙花,种子成熟时靠果皮弯曲产生的弹力射出。喷瓜种子成熟时,果实会从植株上脱落且内部产生很强的压力,将种子喷射出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从凤仙花种子的“弹射传播”拓展到自然中种子传播的多种方法,有了这次深入探究之后,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和喜爱越来越深,相信当他们遇到其他植物时,也一定能很好地判断出种子的传播方式。

一起来种植

不久前,幼儿在阳光乐园里收集了很多凤仙花的种子,他们都表示想种一株凤仙花。说干就干,教师先引导幼儿观看了种植凤仙花的短片,知道了凤仙花通常是在春季播种,将种子播种到土里后做好补水工作,半月左右的时间种子就会破土而出,然后慢慢开始生长。虽然早秋不一定适合播种,但幼儿种植的欲望十分强烈,那就来体验一下吧!经过商量,大家决定就种在牛奶盒里,放在班级自然角,每天还能观察照顾。第二天,每位幼儿都带了一些泥土,根据自己的种植经验,先松土,然后挖坑,接着埋下种子,浇少量的水,最后放在阳光下,等待发芽。

幼儿是天生的探险家,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兴趣是无穷无尽的,尽管在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但他们仍能迎难而上,在教师的支持引导中自主尝试研究,慢慢学习新的本领,形成新的经验。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兴趣,鼓励他们主动思考与表达,同时,可以设置挑战,在解决问题中促进幼儿总结反思。

(责任编辑:郭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