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劳动教育的策略探究

作者: 李志勇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在实践过程中,探究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劳动教育的有效策略,助力幼儿增强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积累丰富的劳动经验、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现代社会对幼儿教育工作提出的全新要求。

一、依托传统节日,开展实践活动

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围绕传统节日展开主题教育活动,根据节日习俗设计自主劳动环节,让幼儿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体验劳动的快乐,不但能够激发幼儿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还能够使幼儿在劳动实践中收获经验,提高自主性,获得成就感,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我园在围绕“春节”开展的主题活动中,教师通过生动的方式为幼儿讲解春节的由来,以及放鞭炮、吃饺子等节日习俗。之后,教师组织幼儿开展了“春节,我自己做主食”的活动,鼓励幼儿可以发挥想象,将饺子包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教师则在一旁辅助完成制作饺子的整个过程。包好后,将饺子做熟分发给幼儿,让他们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虽然在经过蒸煮之后,饺子的形状已经有些“面目全非”,但幼儿还是吃得很开心,对自己制作食物充满了兴趣,也感受到了爸爸妈妈每天做饭的辛苦。吃完之后,教师引导幼儿自己清洗碗勺、擦拭桌椅。幼儿在辛勤劳动后自觉维护环境卫生,意识到了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次活动的实施,既增强了传统节日的仪式感,提升了幼儿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培养了幼儿的自理能力,也使幼儿收获了良好的劳动品质,提升了活动体验。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劳动教育的策略探究0

二、借助传统艺术,重视家园合作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传统艺术,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可以动手操作。但是,传统艺术有一定的门槛,教师可以整合家长资源,邀请艺术专业素养较高的家长参与教学,家园共育,形成合力,引导幼儿在艺术劳动中提高审美能力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同时学习劳动技能,提升劳动素质。

比如,有的幼儿家长从事剪纸相关工作,自身掌握优秀的剪纸技能,幼儿园在开展活动时,就可以鼓励这类家长为幼儿讲解民间剪纸的历史以及技术要求,带领幼儿做出漂亮的剪纸作品。幼儿园也可以鼓励家长挖掘生活中可利用的资源,让幼儿参与家务劳动,完成劳动任务,培养劳动习惯,或与幼儿一起探索民间手工艺,促使幼儿在与家长的互动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幼儿的艺术创造能力,使幼儿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

三、融合传统技术,发挥游戏作用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人类历史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可以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设计具有劳动元素的传统科技游戏活动,让幼儿体验劳动乐趣的同时渗透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比如,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教师用通俗的语言为幼儿讲解了关于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的故事之后,组织幼儿开展了角色扮演游戏,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辛劳。教师还为幼儿提供了废纸、木棒、水盆、纱网等材料,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纸张。幼儿在亲身体验造纸过程后,被古代劳动者的创造力所折服,激发了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技术的兴趣。

综上所述,推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幼儿劳动教育融合发展,是培养幼儿良好文化修养和劳动习惯的有效途径。我们要让幼儿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下肯劳动、会劳动、爱劳动,在劳动过程中认识、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助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筑基。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1]GHB1998】

(责任编辑:李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