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不教”

作者: 陈碧霄

幼儿园美术教育是促进儿童早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但在幼儿园日常的美术活动中,经常会存在“教”与“不教”的困惑。有人认为“教”会影响幼儿的自主表达,会制约幼儿的想象。但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对表达对象的结构和特征的观察与发现,对操作技法和工具材料的探究与尝试,对生活经验和美术思维的丰富与拓展,都能有效促进幼儿的自主创作和表达。

基于此,笔者从“经验、思维、方法、技能”等方面入手,重点在写意绘画、意象绘画、美工活动、名画欣赏等学习活动中,探索出 “套餐式”的支持策略,在幼儿的已有经验与能力最近发展区之间搭建起强有力的“学习支架”,促进幼儿自主、愉悦地赏美、体验、想象、创造和表达,享受“思维游戏”的快乐体验。

一、“0示范”支持套餐:多维启发引导,提供“经验”和“思维”上的支架

(一)写意绘画——丰富幼儿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0示范”指的是没有教师进行教学示范,通过多样化的案例、图片或视频,让幼儿懂得创作方法,丰富了经验,启发了思维,进而充满信心地进行创造作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发现。

案例:“裙子”(大班)

提供两件实物裙子,引导幼儿从整体、局部、细节、花样、款式等方面进行观察,了解裙子的构造和特征,发现裙子的美,然后画出看到的、想到的或心目中的裙子。

(二)意象绘画——激发幼儿的想象与创作能力

意象绘画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但是让幼儿懂得利用一定的想象进行创作。这其中需要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教师可借助案例渗透明确的作画方法,无需进行示范。

案例:“热气球”(中班)

幼儿通过观察了解热气球的结构特征,利用借形想象法,欣赏案例,分析添画方法,通过观看有关热气球的视频启发思维,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创想。

(三)名画欣赏——感受名画作品的画面美和意境美

名画欣赏是根据幼儿的兴趣、经验和发展水平,选取内容健康、符合幼儿已有经验的各种风格流派的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音乐、文学等多元欣赏手段开展名画欣赏,促进幼儿个体与客体间的情感交流,以及幼儿个体与教师间的情感反馈,使幼儿的情感得到升华。

案例:名画欣赏《大碗岛的星期天》(大班)

教师先借助音乐衬托出大碗岛星期天悠闲、和谐、美妙的意境,引导幼儿整体欣赏,再结合配乐朗诵画面内容,与幼儿审美情感相沟通,充分让幼儿感受意境美。

(四)美工活动——熟悉材料,掌握手工操作技能

在美工坊中,教师投放了丰富多彩的材料和工具以及一些主题素材,并跟随主题投放了相应的材料,幼儿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收集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主题、材料和工具进行自主创作。

案例:“撕贴大白鹅”(大班)

提供各种动态的大白鹅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请幼儿用肢体语言表演大白鹅,体验大白鹅的姿态美。随后幼儿可以选择利用纸张撕出自己看到的或想象中的各种姿态的大白鹅,体验撕贴创作的乐趣。

二、“局部展示”支持套餐:以局部创作为点拨,提供创作和工具技能的支架

“局部展示”大多以写意教学居多,引导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了解结构、局部、细节特征。教师选取物体的一个局部或一个细节,边观察边作画,让幼儿懂得可以把自己看到的事物画下来。

(一)写意绘画——解决某些素材的结构和特征较为复杂的创作技能

写意创作是在引导幼儿多元观察的基础上,支持幼儿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事物创作出来的活动。因此,教师的局部展示,旨在让幼儿懂得把看到的、想到的创作出来的方法。

案例:“妈妈的包”(大班)

在观察的基础上,了解包的结构和局部细节特征,然后教师选择较为复杂的细节,边观察边演示,让幼儿把看到的地方画下来。

(二)意象绘画——解决需要分析、判断、选择等难度较大的思维启发

意象绘画活动包含了多种想象创造方法,其中借物置换和多物同构法难度较大,因为不仅需要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选择、判断、再重组,还要进行奇思妙想的创想讲述,所以对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开展局部展示,能够增强幼儿的信心,也便于其习得创作方法。

案例:借物置换法“树和人”(中班)

在比较观察的基础上,了解树和人的共同特征,教师做局部展示,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张冠李戴”带来的趣味体验,激发幼儿作画的兴趣和信心。

(三)美工活动——解决对某些材料使用和工具操作的方法习得

在美工活动中,每种工具和材料的操作方法均有不同,因此,教师应让幼儿了解材料的特质和工具的操作方法,然后采取局部展示的方式进行创作。

案例: 纸艺活动“恐龙家族”(大班 )

教师可按照整体、局部、细节的顺序,引导幼儿观察恐龙。然而针对多只恐龙的遮挡的技能幼儿还不太熟悉,因此教师可针对遮挡的部位进行指导和细节展示,让幼儿了解如何才能剪出丰富有趣的画面。

三、“单幅作品”支持套餐:用创编案例为幼儿提供创想表达的支架

美术教学重要的是启发幼儿的思维,增强幼儿的信心,根据自己的主观情致和愿望自由自在地创作,大胆地表达,整体展示便是起到这样的价值。

(一)写意绘画——启发幼儿创新创作方法,自主选择其他素材创作

单幅作品主要引导幼儿通过仔细观察获得完整的认知经验,接着以动态视频的多方视角丰富认知,再以语言循循善诱拓展启发思维,让幼儿对事物有了立体的概念之后进行创作。

案例:写意活动“苦瓜”(中班)

首先提供实物苦瓜,引导幼儿从整体、局部、细节、花纹进行观察,借助视频了解苦瓜的生长和营养价值等。然后教师提供不同形态的苦瓜,引导幼儿创作。

(二)意象绘画——展示故事创编方法,建构故事创编思路

意象绘画很重要的价值是促进幼儿创造性地自我表达。因为意象绘画通常会和语言领域整合起来,所以教师完整展示的目的,除了使幼儿习得创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借助作品展示,引导幼儿学习创编故事。其中可以利用互动式交流,教师把师幼互相讨论的形象画下来,调动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帮助幼儿习得作画方法,建构故事创编思路。

案例:“神奇的鸵鸟”(大班)

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瞬间变大、变小鸵鸟的每个部分,然后教师展示作品,再创编故事,接着启发幼儿思维:“你想画一只什么样的鸵鸟?它会有什么本领?”最后,幼儿进行自主创作,为作品创编故事并讲述。

(三)名画欣赏——学习名家名画,启发创作思路进行再创作

在名画欣赏活动中,教师应选择符合幼儿已有经验、形象特征较为明显又便于欣赏画面美和意境美的作品,引导幼儿学习名家作品的创作方式,并进行再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名家作品中所运用的工具、创作的方法进行展示,激发幼儿以和名家作品一样的主题进行再创作。

案例:齐白石作品《虾趣》(中班)

引导幼儿观察实物虾的不同动态,欣赏画家生动有趣的关于虾的作品,再结合音乐等手段辅助欣赏作品的美。可以展示利用各个手指和手掌的不同部位画虾的方式,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创作更多有趣的虾。

(四)美工活动——分析技能和材料用法,解决技能上的困难点

幼儿园的美工活动种类丰富,可以利用泥工、纸艺以及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自然物或废旧资源开展活动,同时也需要一些工具来进行操作,而且不同的材料,其操作创作的方法也不同。因此,在活动初期,教师需要通过展示和引导,重点让幼儿习得操作的技能,以促进幼儿更加自主地创作。

案例:自然物手工活动“我的好朋友”(中班)

自然界的材料没有固定的玩法,外形也是多种多样,需要进行加工后再创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展示作品的制作过程,然后梳理方法,引导幼儿进行创作和表达。

四、“多次展示”支持套餐:从创作方法到主题创作,提供主题讲述的支架

(一)美工活动——从“单个作品”创作走向“主题创作”

手工作品也是幼儿表达自我的手段和工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供多次展示。第一次展示创作一个作品的方法,第二次展示如何创作一个主题的作品,通过两次的过程呈现,促进幼儿对主题作品创作和表达。

案例:纸艺主题创作“奥运创想”(大班)

在整合学科或主题创作过程中,需要丰富的经验,教师可提供主题画作让幼儿观察欣赏,了解画面的局部、角色形象的塑造等,再启发幼儿思维,鼓励幼儿随心所欲地想象和创作,表达自己对某项事物的发现、感受和体验。

(二)意象绘画——从绘画创作方法走向故事创编讲述而创作

“意象绘画”的核心是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创编及讲述表达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幼儿进行递进式的引导,并做多次展示。通常第一次展示为习得初步的借形创造的“形”,第二次展示是让幼儿直观地看到变形作画的过程以及创编故事的方法。

案例:极限变形法“神奇的花瓶”(大班)

在观察花瓶的基础上,感受动画的膨胀、变形的奇趣,展示创作变形的方法,幼儿自主创作变形花瓶,然后教师利用花瓶外形启发幼儿思考、添画并创编故事,鼓励幼儿进行自主添画、创编和讲述关于绘画作品的故事。

五、“多幅作品”支持套餐:不同方法展示,为幼儿提供经验和创作方法的支架

由于小班幼儿的经验较为欠缺,所以需要采取多幅展示的方式来进行。教师通过多幅不同角度、不同造型的多样化作品展示,创编故事引导,然后启发幼儿思考“你想画什么”,鼓励幼儿自由自在地创作。

案例:“荷包蛋”(小班)

首先提供各种不同蛋白形状的荷包蛋,引导幼儿观察,初步启发思维,然后通过展示多幅作品,再一对一启发思维,使幼儿习得作画方法、经验,并能够随心所欲地开展作画。

总之, 教师的支持是幼儿学习的必要条件,而适宜的“教”是教师支持的重要方式。我们尝试通过“套餐”支持策略,有效解决“导、引、教”的问题,丰富了美术教学实践中的支持策略,探索了广大教师们“教”与“不教”“如何教”“教什么”的困惑问题,达成了“教”与“技能”、“教”与“赏美”、“教”与“创造”、“教”与“表达”之间的平衡。

(责任编辑:张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