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非遗’入园”的探索与实施
作者: 冀虹宇太原,古称晋阳,简称“并(bīng)”,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拥有2500多年建城历史,以“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为精神追求,不断努力成长的城市。在历史长河中,这片土地上勤劳质朴的人民创造和传播着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目前,太原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项、省级65项,共有“非遗”传习展示中心6个,传习基地25个。
我园注重挖掘本地“非遗”文化资源,特成立“‘非遗’入园”教研小组,深入发源地实地考察,与传习基地和展示中心沟通对接,通过项目筛选、活动设计等整合“非遗”主题系列活动,旨在增强幼儿对家乡“非遗”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引导幼儿将“非遗”牢记心间并代代传承。春天,我们相约走进“六味斋”,组建迷你“春苗、新幼”锣鼓队;夏天,我们一同欣赏新幼萌娃砖雕展;秋天,揭秘山西陈醋的制作工艺,了解“郭杜林晋式月饼”有趣的历史故事,品尝晋式月饼的独特味道;冬天,在新年庙会上看徐沟背棍、清徐彩门,伴着振奋人心的锣鼓声迎接新年的到来。
本文以“郭杜林晋式月饼”“非遗”项目为例,分享我园“‘非遗’入园”主题活动探索与实施的具体过程。
一、开展园本教研,确定实施方案
中国的月饼以广州和山西的月饼为代表,俗称“南广北晋”。而“郭杜林”月饼是晋式月饼工艺的杰出代表,以“酥绵、利口、甜香、醇和”的口感著称。
我园“‘非遗’入园”教研小组通过挖掘“郭杜林晋式月饼”老字号的历史故事,收集“郭杜林晋式月饼”的独特包装和月饼壳上的花纹图案等,在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习俗、传说之余,从制作技艺、独特口感、丰富营养、地域价值和传说故事等方面引导幼儿对“郭杜林晋式月饼”进行全方位的了解。
二、挖掘融合点,投放区域材料
1.语言领域
据民间传说故事和相关面食文献记载,山西郭杜林月饼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传说清初,太原城内的一家糕点铺里有三位手艺高超的师傅,分别姓郭、杜、林,有一次三人因喝酒误了时辰,使和好的饼面发酵了,为避免东家责怪,三人急中生智,往发酵的面中掺和生面,并加入碱面与油糖,做成了一种包馅饼,不料这批包馅饼口感新鲜别致,上市后广受百姓欢迎,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三位师傅,便把三人的姓氏郭、杜、林合称为月饼的名称。由于这种做法是他们三人喝醉之后率性而为,因此也被称为“醉饼”。
根据这一民间故事,教研组设计了中、大班语言活动“郭杜林晋式月饼”。活动以“创设情境——观察——想象——讨论猜测——交流归纳”流程开展,幼儿在活动中根据故事情节和线索大胆猜测故事发展,其总结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升。除此之外,师幼还合力绘制了连环画并投放在阅读区,供幼儿翻阅讲述。
2.美术领域
我园教研组成员一致认为,在美术活动中适当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保护方面的教育,是对幼儿园美术教育内涵的提升与扩展。郭杜林月饼壳的图案,不同于大家印象中“花开富贵”“福禄寿喜”“团圆吉祥”等美好祝福、画面感强的图案,而是由篆字条纹改成的水波纹为特殊图纹记号,民间俗称为“鞋底子”。教师通过绘画、做手工等方式,充分挖掘“郭杜林晋式月饼”“非遗”项目在美术领域的教学价值。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水波纹的图案特点,通过共同商讨、互相合作、大胆动手,体验到了手工制作的乐趣。小班幼儿用黏土搓成细条,在饼面上粘连出水波纹花样。中班幼儿尝试描画,大班幼儿则充分运用剪、粘、画等多种技能,再现了“郭杜林晋式月饼”独特的水波纹图案。“水波纹”这种朴实、简洁的标记,反映了山西人崇尚节俭的美德,幼儿在活动中也表现出山西人“不事奢华”的审美心理。
3.社会领域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的目标提出:“利用民间游戏、传统节日等,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主要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帮助幼儿感知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社会领域中,教师以民间故事为载体,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幼儿进行讨论。比如,遇到“特殊情况”该怎么办?自己失误造成的错误,该怎么去面对?
幼儿通过分组讨论,为“郭杜林”三人出谋划策,通过活动体会到郭、杜、林三人率真担当、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我爱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中,教师尊重幼儿的理解,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让更多幼儿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绚丽多姿。
4.健康领域
“郭杜林晋式月饼”的成功离不开烤制火候的掌握和技巧,教师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了体育游戏——“烤月饼”。
在游戏中,幼儿将多种运动器材想象成大小不一、轻重各异的“月饼”,自由探索出不同的玩法,比如一人运输、合作运输、翻面烤制等。幼儿在由简到难、相互模仿学习、齐心协力上下翻转等游戏过程中,切身感受到游戏的乐趣,不仅发展了身体动作技能,还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增强了团队合作的能力。
5.音乐领域
在音乐领域中,师幼一同编排舞台短剧,角色设定丰满,台词幽默风趣,音乐恰到好处,烘托出时而热闹、时而紧张的气氛,给人以更有趣、更立体、更深刻的记忆。
该舞台短剧还在幼儿园公开会演,再现了清代热闹繁荣的场面。三位小演员从醉酒的踉跄到看见一盆发面时的大惊失色,再到后来开动脑筋一起商量、努力弥补时的严肃认真,把郭、杜、林三人醉酒的神态展现得生动可爱,让人印象深刻,获得了师幼和家长代表的一致好评。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上,甚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上,每个中华儿女都有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我们广大幼教工作者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究有效策略,才能使“‘非遗’入园”真正落地实施,才能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了解更多的“非遗”文化。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幼儿只有听到了、看到了、做过了、亲身经历感受过了,才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才能真正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益者和继承者。
(责任编辑:郭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