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开展现状研究
作者: 王丽娟幼儿园生活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丰富幼儿的生活,增强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自主性和独立性,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生活常规。小班是幼儿进入集体生活的最初时期,这个阶段的幼儿在各个方面都处于个体发展的初期,在社会教育上处于他律时期,是进行生活常规教育的关键时期。本文以A幼儿园小班幼儿为例,通过了解幼儿园生活常规教育的现状,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A园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开展现状
1.活动组织形式单一,部分教师观念落后
当前,A园小班教师经常使用集体教学的形式开展生活常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单一。尽管同一个内容已组织过多次活动,可当有幼儿出现错误时,教师依然会采用集中教育的形式,以说教的方式给幼儿不断讲解,很少创新地采用其他组织形式。并且组织活动时,通常教师也会沿用一些错误的方式,如命令幼儿应该如何做、不应该如何做,而当幼儿没有按照指令完成任务时,教师则会对幼儿进行说教或惩罚,这种灌输式教育强化了教师对幼儿的控制,限制了其自由,降低了其学习生活常规的积极性,使幼儿园的生活常规教育“变质”。
2.活动没有以幼儿为本
由于要完成园内的要求和顾及幼儿的安全问题,加之自身能力有所欠缺等原因,教师对于生活常规教育活动的组织缺乏系统性,经常在组织活动时突然忘记接下来要说什么,不得不停下来研究教案,导致纪律失控。正因如此,在开展生活常规教育时,幼儿的自主性、积极性及需求时常被教师忽视,以至于出现了教师只顾讲却根本不注意幼儿是否在认真听的局面,导致一些幼儿在活动中不知应该做什么。
3.教师缺乏正面引导
为了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过多地以语言的形式来指导幼儿,而缺少正面的行动式引导。初入园时,大部分幼儿由于不习惯幼儿园的生活,每天一进幼儿园就哭,教师虽然关心地询问,但这个还没哄好,下一个幼儿又哭着进来了,使得教师应接不暇,顾此失彼。保育师又要忙着打扫卫生,彼此之间的配合程度不高,结果导致哭声一片。教师见“哄”这个方式不奏效,便开始指责幼儿,甚至吓唬幼儿,使其不敢继续哭,却不从自身寻找原因,改进引导的方法。
二、A园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解决对策
1.完善生活常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
在组织生活常规教育时,应给予幼儿准确的示范,不断变换活动组织形式。教师之间也要密切配合,一人在组织活动时,另一人则应在旁观察,以便了解幼儿的喜好并记录下来。在教研时,所有教师可积极分享活动的心得与感受,彼此之间互相讨论、互相学习,使生活常规教育的组织形式更加完善。同时,教师可大胆创新,尝试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中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幼儿充满好奇,愿意接受更多的学习内容。
2.丰富教师生活常规教育的知识和能力
幼儿园应组织教师进行生活常规教育的课程培训,提高教师对常规教育的认识,也可以让教师准备生活常规内容的公开课,课后组织讨论,请每一位听课的教师阐述出自己关于常规教育的看法。另外,园领导还可以与其他幼儿园建立联系,带领教师观摩其他幼儿园,或将生活常规教育做得好的幼儿园园长、教师及相关专家请进幼儿园来,使教师通过互相学习获得先进的经验,不断丰富教师的认知。
3.以鼓励、表扬等形式正面引导幼儿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让幼儿了解事情的对错,分辨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并给予幼儿发现问题及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当幼儿做出正确的行为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使幼儿更加自信。记得小班幼儿刚入园时,一名幼儿从来不吃苹果,后来经过教师的多次鼓励与引导,开始慢慢尝试接受苹果,从一开始的一小口到接下来的一小块,这正说明了教师正面引导的重要性。
总之,幼儿生活常规教育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完善组织形式、丰富自身能力、正面引导幼儿等方式对小班幼儿开展生活常规教育,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初步的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