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班新生入园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翟丽洁
为了缓解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积累和总结,我园精心研究制订了新生入园整体方案,最终归纳总结出“问卷调查、推送资源、打造环境、线上会议、巧用标识、大带小”等步骤,以帮助小班幼儿实现自主入园,尽快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尽早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
一、问卷调查,研究对策
(一)密切家园联系,了解实际问题
首先根据以往组织新生入园的实践经验,梳理出新生家长普遍担心的问题,包括生活起居、师幼关系、硬件环境、同伴交往、特殊关注等方面,然后通过调查问卷找出当前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和需要特殊关注的问题,最后将以往梳理的和新搜集的各类家长担忧的问题进行汇总,成立项目小组逐一研究对策,科学做好入园准备。
(二)增强家园互动,聚焦园内生活
将搜集的家长问题分类整理后,通过有计划地宣传,引导家长帮助幼儿全面做好入园准备。具体内容包括线上云游幼儿园、教师资源配备介绍、园内生活分享、生活准备和心理准备攻略、故事会栏目、亲子互动趣味小视频等,每周定时分享至班级群。其中教师提前录制好自我介绍小视频、幼儿园早操和律动游戏小视频等真实园内情景视频,家长可以引导幼儿在家练习。当幼儿正式入园后,看到自己熟悉的教师和游戏活动会倍感亲切,很好地缓解了心理焦虑。
(三)召开线上会议,厘清家长工作
召开线上家长会,全方位满足家长对了解幼儿园、了解入园焦虑、了解家庭教育策略的迫切需求。开展新生入园专题讲座,专家现场剖析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帮助家长掌握促进幼儿入园适应的积极策略,强调幼儿在园生活如服饰、安全等,共同助力幼儿健康成长。
二、创设环境,提前体验
(一)以幼儿为主体,营造温馨氛围
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基础上,实行分批次组织试入园活动。可以用全家福照片布置亲子主题墙,允许幼儿将自己喜欢的玩具、依恋的物品带到幼儿园,创设温馨的班级环境,打造仪式感满满的入园初印象。
(二)打造专属标志,快速辨别路线
1.巧设路线引导
由于幼儿具有从众、喜欢模仿同伴的心理特点,各班按照自己班的专属颜色准备了彩色牵引绳,幼儿看到别人拉着绳子排队,也会迅速找到位置排队。幼儿园还为幼儿发放了不同颜色的手环,方便幼儿更直观地找到专属颜色。
地面绘制了卡通形象,作为向导引导幼儿进入楼内连廊,幼儿沿着本班特色卡通形象一路向前,便能找到班级。在班级门口缝制了专属自己班颜色的卡通布偶,引导幼儿进行班级区分。
入园第一天,教师为每班幼儿准备了按照班级区分颜色的名字贴,这样做一方面帮助教师快速熟记幼儿姓名,进而更快地建立较为亲密的师幼关系;另一方面,一旦有幼儿与集体走散,幼儿园每名教职工都能准确辨识其所在班级并送回,提高了安全性。
2.游戏激发兴趣
为了提升家长及幼儿的试入园体验,我们错时错峰错点开展活动。
玩一玩。各班教师搜集大量游戏素材,筛选出师幼互动类游戏和同伴交往类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注重一对一师幼互动和同伴间的游戏互动,最大限度地降低幼儿对教师和同伴的陌生感,激发其接触新环境和新面孔的兴趣和欲望。
看一看。在亲子携手实地参观幼儿园环境之后,引导家长和幼儿一起寻找幼儿园公众号上发布的标志物,让幼儿产生“已经见过幼儿园”的共情心理。幼儿园的环境如寻宝般在幼儿的参观中逐一呈现,激发了幼儿对“我要上幼儿园”的憧憬和向往。
认一认。家长和幼儿一起给活动室里独属于幼儿自己的小床、柜格、水杯贴上专属小标记,帮助幼儿快速认识个人生活用品,建立归属感,也为幼儿入园后能够顺利找到、收纳自己的物品做好铺垫。
三、统筹安排,以人为本
(一)调整时间层次,集中人手支持
在新生入园初期,园长统筹安排,抽调中大班教师进驻小班协助。入园第一周,每个小班中的四位中大班抽调教师会全天帮忙,第二周仅入、离园时段协助,第三周则视幼儿适应情况,协助的教师逐步撤离。
适当推后小班入园时间,提前离园时间,根据幼儿适应程度逐步延长其每天的在园时间,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全过程。
入园后,根据幼儿情绪状况进行分组。有的教师将哭闹的幼儿带到户外活动散步、游园,转移注意力。有的教师带领大部分幼儿在室内进行集体活动,提高活动效果和质量,这既可以保证不哭闹幼儿的活动不受干扰,又可以更好地安抚哭闹幼儿的情绪。
(二)以大带小,关爱中熟悉环境
陶行知先生说过:“小孩最好的先生,不是你,不是我,是小孩队伍中最进步的小孩。”在小班新生入园的特殊时期,让小班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不仅需要成人努力,还可以让大班幼儿参与进来。
幼儿与幼儿对话,能够产生成人不可比拟的“同理心”,来自“大朋友”的陪伴能更好地安抚幼儿入园的焦虑与不安。性格温和、懂得关爱和照顾别人的中大班哥哥姐姐手把手带弟弟妹妹游戏、喝水、如厕……这不仅能让幼儿体会到被关爱,也能高效地帮助幼儿熟悉一日活动流程,为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提高做好铺垫。
(三)抓住时机分享,理解家长心理
教师每天择时发布幼儿在园不同内容的视频。晨间,待幼儿情绪稳定及时向家长发视频,满足家长迫切想了解幼儿在园情况的焦虑担忧心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哭闹严重的幼儿,安抚好情绪后教师会立刻拍视频单独发送给家长,让家长放心。
休息时间,教师通过钉钉、电话等形式与家长沟通幼儿在园表现以及需家园配合的事项。固定沟通对象,三位教师分组分包全体幼儿,方便记住、落实家长需求,一周后轮换分包小组。针对个别幼儿的特殊情况,教师及时家访,了解原生家庭状态,调整教育策略,争取家园一致。
(四)增强交流研讨,保障幼儿安全
入园初期,每晚幼儿离园后组织所有小班教师进行研讨,总结分享当日工作亮点,梳理工作中的困惑,共享金点子,发挥团队力量。
为保证幼儿离园安全,班内教师要快速识别幼儿的接送家长,完成幼儿与家长面孔的一一对应辨识。教师可将家长分组,每晚设固定的值班教师,值班教师每周换岗,最快速度地让班内教师将家长面孔记住。
三、成效与启示
在这些前期工作的不断铺垫下,幼儿入园时会非常开心地与教师打招呼,每天精彩的活动安排,让幼儿与教师非常亲密,幼儿很快适应了幼儿园生活,爱上幼儿园。
在多次的沟通中,家长也感受到教师的用心,认可了教师的工作。看到幼儿开心地入园,家长也打消了顾虑,放心地把幼儿交到教师手中。
通过实践研究和经验总结,幼儿园逐渐梳理出系统化的新生入园方案。在未来的实践中,我们将站在儿童本位视角,不断优化方案、调整策略,缓解家长和幼儿的入园焦虑,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成长,实现幼儿园的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张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