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一样的滑道
作者: 刘静幼儿园户外场地投放了一批木梯、木板和木箱,幼儿将它们组成各种悬空小桥在上面走来走去。一次,苏豪喆在小桥终点摆上了积木,用篮球顺着小桥滚动撞击。于是,一个组合的滑道产
生了……

游戏结束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轮胎、滚筒在滑道上会返回?”苏豪喆说:“轮胎太大了,我一推,没有动力,冲击力不够,就会返回来。”教师又问:“那大家有什么解决的办法?”肖子兴说:“可以换其他的材料尝试。”陈浩燃说:“我们可以将小木箱换成中木箱,做成坡度不是很大的V型。”

在分享环节,张天佑分享了自己成功的经验:“我今天成功了,是因为我推的时候用的力气大,这样篮球就能很快地通过滑道撞倒积木。”教师继续引导幼儿:“大家还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让各种材料都顺利通过滑道?”苏豪喆说:“我们可以改变一下滑道的设置,搭建成前面是平的,后面是三角形。”

集体分享时,教师提出问题:“今天改变了滑道,怎么还是没有成功撞倒积木?”韩秉芮说:“我手推篮球的时候,用的力气不大,三角形那里还有坡度,所以没有成功。”教师又继续引发幼儿思考:“应该怎样调整滑道的设置?”肖子兴说:“我们可以把滑道设置成前面是三角的,后面是平的。”教师鼓励幼儿继续尝试。


游戏结束,陈浩燃说:“我今天拿的是塑料圆柱体,没有成功,我觉得它表面是平的,不是圆的,所以没有成功。”苏豪喆说:“我们可以将滑道调整成像小船那样的滑道试试。”陈浩燃说:“可以用圆形的材料尝试。”

一次次的滑道游戏,不论成功与否,幼儿始终兴致勃勃,不断选择更多的材料尝试。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幼儿还在木梯组合搭建不同的滑道,用不同的材料来探索。
教师小结
一、问题导向,有效探究
本次游戏是幼儿自己主导的,游戏中幼儿寻找材料,不断尝试搭建不同的滑道。该游戏对幼儿来说充满了挑战,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又通过假设、验证,再次推翻验证,不断开启新一轮的探索。

二、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
游戏中,幼儿通过不断探索获得相关经验,促进了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幼儿用不同的材料尝试,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平衡、重力、反弹力、冲击力等现象;幼儿发现木箱的高度影响滑道的坡度,将小木箱换成中木箱,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材料不能顺利通过滑道撞倒积木时,幼儿积极寻找办法,始终保持探索的欲望,坚持不懈,发展了认真专注、勇于探索的良好学习品质。
三、适宜的支持推动游戏发展
1.适度放手,鼓励自主探究
在游戏中,教师没有过多主导或干预幼儿的游戏行为,而是选择在一旁认真观察,最大程度放手,鼓励他们自主探究,在已有经验上不断突破,将游戏玩得越来越精彩。
2.适时介入,给予支持引导
教师根据情况适时介入,努力扮演好“支持者”的角色。比如,苏豪喆用轮胎尝试失败时,教师及时鼓励他寻找更多的材料,给他带来继续探索的勇气。
3.分享讨论,将探究引向深入
针对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游戏后组织幼儿分享讨论,通过播放视频、相互分享、问题讨论以及鼓励幼儿用图画表征自己的想法等方式,引发他们更深入的思考,努力使每一次讨论都能再次开启新的游戏探究。
专业点评 (山西省学前教育中心 成莉)
这是一个真正由幼儿自己发明、持续探索的游戏活动。游戏中,幼儿大胆突破了搭建道路行走、爬行等通常玩法,将物体的滚动引入其中,形成了一个充满刺激和挑战的滑道。同时,幼儿还自己设定了游戏规则,比如让物体滚动通过滑道,并碰倒滑道末端的碳化积木才算成功。游戏过程中,幼儿通过尝试利用不同的滚动物体和反复改变滑道的形状,不断尝试解决滑道运行中出现的倒退、掉落等问题,非常深入地探索了滑道结构和物体性质对滚动过程的影响。而教师在其中的支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看到教师通过定点观察,持续地对游戏过程进行关注,了解到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探索尝试、解决问题的许多细节。在此基础上,教师并没有主观地去干预幼儿,而是充分给予了他们探索的空间,在分享交流过程中借助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幼儿思考,拓宽他们的思路,并鼓励他们不断尝试、不断挑战,支持幼儿的游戏不断持续与深入。但在游戏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教师的专业素养仍需提升,从而更敏锐地捕捉到幼儿思考的关键所在,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