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班级分享文化的实施与开展

作者: 周玮君

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激励、诱发和调节的重要功能。我们迫切需要寻找一个最适宜的情感媒介,以此为依托建设以情感联系为特征的班级文化,以引导幼儿身心健康成长。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小班幼儿的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缺失分享意识以及意识和行为脱节。因此,培养幼儿主动分享的行为,最主要的就是让他们更多次地、更强烈地亲身体验到分享带来的情绪感受。

一、以绘本开启,构建对分享的认知

小班幼儿的认知往往从模仿开始,而绘本故事具有生动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故事情境,很容易理解学习,能引导幼儿初识分享,萌发分享意识,初步感受分享的快乐。

(一)内容与载体

1.故事以分享为主线索

绘本故事的内容应以分享为线索,且分享意识积极,分享行为明显、直观,才有助于小班幼儿理解分享的概念,明白分享并非失去,而是给自己和同伴带来共同益处,有利于改变幼儿对分享的认知。

2.情节能引发幼儿共鸣

选择分享过程中的情节和小班幼儿当前的分享意识、分享行为相吻合的故事,才能激起幼儿的情感共鸣,唤醒幼儿的心灵,转变幼儿原有的分享认知。

3.语言能习得分享技巧

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力较易分散,直白的对话语言、简单的角色关系很容易让幼儿主动模仿学习。

(二)组织与策略

1.角色表演

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模拟分享情景,能帮助幼儿更直观具体地感知什么是分享,有利于其分享意识的产生。

2.行为对比

这种策略多用幼儿已经有了分享的意识,认同分享是一种好的行为。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比较两个角色不同的分享行为,并对角色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分享意识。

二、以游戏推进,体验分享的快乐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易被幼儿接受。幼儿不但可以在游戏中获得快乐体验、情绪共享,还可以使已有的认知得到巩固和泛化,而且幼儿最容易从接受游戏规则的约束开始学习控制自己的行为,了解别人的界限。因此,他们在游戏中也会亲身体验到分享带来的情绪感受。

(一)内容与载体

1.以材料为分享载体

区域游戏的特点就是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幼儿与幼儿间的交往学习。当幼儿都需要用到同一种材料,而材料又不能满足所有人的时候就会产生分享,这时幼儿分享的动机和愿望表现一定是主动的。

2.以方法为分享载体

区域游戏是自主的。幼儿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以结伴合作,根据自己的思维在探究操作中与材料进行互动。已经尝试成功的幼儿把自己的办法传授给其他人就是经验的分享,一起合作的幼儿模仿同伴已经探索出的方法也是一种分享。

3.以成就感、自豪感为分享载体

当幼儿在区域游戏的过程中完成了一件作品、探索出方法或是发现了新的现象时,内心会产生一种成功感。这时幼儿会很主动地告诉其他人自己的新方法、新经验,也很乐意与人分享自己的成就快乐。

当自己的作品、经验、方法领先于他人时,得到同伴及大家的欣赏和赞美时,当同伴投来羡慕的目光时,幼儿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乐于分享的情感更加充盈。

(二)组织与策略

1.增设分享区域

在创设区域环境时,教师应尽可能地增加一些需要分享的区域,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分享机会。

2.减少材料投放

在区域材料投放时,为让幼儿之间有更多的分享机会,教师可有意减少部分区域活动材料,促使幼儿在多人都需要的情况下产生必然的分享行为。

3.展示幼儿作品

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完成了一件作品时,往往会带回家给爸爸妈妈看,和家人分享自己喜悦。因此,教师可专门设立作品展示区、新方法粘贴栏,供大家欣赏、学习。

三、以生活渗透,内化分享习惯

以幼儿在园一日活动的各时段为契机,重点观察幼儿的分享行为表现,分析其行为背后的分享意识和愿望,判断行为中的情感体验,采取有效的引导教育,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

(一)内容与途径

1.分享最心爱的物品

小班幼儿对自己最心爱的东西往往是最不愿意分享的,即便有的幼儿愿意分享,也只是在小范围里或者只和自己最好的朋友一起分享。所以教师需要利用日常活动,采取恰当的方式引导幼儿愿意分享自己心爱的东西,使其分享行为得到进一步强化。

2.分享最喜欢的玩具

幼儿最喜欢模仿、跟从,比如教师让幼儿带来自己家里的玩具。有幼儿带来了他新买的卡车玩具,一下子吸引了许多幼儿的目光,他们都羡慕地看着卡车玩具,另一名幼儿想拿自己的小熊玩偶和他交换,但他紧紧抱住卡车,怎么也不肯交换。教师观察到这种情况并抓住契机,引导大家一起分享自己最喜欢的玩具,目的是让幼儿感受到集体分享的乐趣,学习主动分享。

(二)组织与策略

1.角色赋予

教师可赋予幼儿特殊的角色,激发幼儿内心的优越感和责任感,拿出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与人分享。比如“今天我是小老师”,因为“小老师”的角色在当天拥有别人没有的“权利和责任”,所以幼儿很愿意拿出自己认为最喜欢的东西来“教给”大家,也特别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

3.换位体验

教师可设置“下午点心缺少”的特定环境,然后观察幼儿在若干同伴没有点心时的不同反应,其目的就是创设分享机会,让幼儿体验分享和被分享。比如,其言行是否能表现出分享意识和主动分享的行为,在教师的提示下是否乐意进行分享。相同情景的重现能够触动幼儿的内心,易于分享行为的发展。

在分享行为的培养过程中,幼儿懂得了分享,感受到了分享的快乐,也能够充分体验到分享带给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他们越来越乐意分享了。在这样的班级文化氛围的滋养下,每位幼儿都积极向上、活泼乐观,一起愉快地游戏,而这正是班级文化的体现。

(责任编辑:郭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