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农村幼儿园提质的突破口

作者: 王兆亭

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强调:“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农村之于城市,最大的优势在于“自然”。幼儿抬头望得见山,低头看得见水,伸手可抓虫蚁,踏脚可踩泥坑。作为乡村幼教人,我们迎来了“农村学前教育的春风”。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在政策倾斜、待遇倾斜、资金倾斜的多重支持下,农村幼儿园也逐渐走出了具有乡村“自然”特色的办园之路。

更新理念,树立“以幼儿为本”的办园观念。防止学前教育陷入片面发展和短期发展的境地,是农村幼儿园办园理念与教育方式转变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幼儿为本”,相信“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当因地制宜打造出幼儿的游戏乐园时,当注重发挥农村自然环境在幼儿学习过程中的价值时,当以幼儿的游戏探索取代传统的授课方式时,农村幼儿园办园理念滞后的现状得以改变,农村幼儿的学习形式也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

崇尚自然,突出农村幼儿园的环境育人理念。突出自然,尊重自然,合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是农村幼儿园优质发展的必然。大部分的农村幼儿园在“自然”教育资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春有嫩芽,夏有瓜果,秋有落叶,冬有枯枝;早晨“淡淡薄雾起山间,鸡鸣犬吠日渐红”,中午“伐木深山穷腊天,午时烧饭炭窑边”,傍晚“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对于农村幼儿来说,亲近自然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对于农村幼儿园来说,从大自然中提取具有教育价值的、丰富且开放的自然资源,是激发幼儿高质量探究学习最现实可行的关键因素。

开发课程,彰显农村幼儿园的教育优势。农村幼儿园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使命与实践环境,应充分利用所处的自然环境,建构满足幼儿发展需要的自然课程,将“一刀切”“齐步走”的乡村课堂教学转变为由教师、幼儿发起或师幼共同发起的项目学习,精细幼儿的学习内容,关注农村幼儿在学习中的问题驱动、持续探究、小组合作、整合学习与成果展示,支持农村幼儿以自然事物为探究对象,“在自然中做事”,做“自然的事”,进而学会“自然地做事”。

当我们发自内心地热爱脚下的土地,崇尚自然,唤起职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时,我们才能甘于寂寞,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农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中,扬长避短,深挖“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用好自然资源,开发自然课程,将丰富的自然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体系,为幼儿创设更适宜发展的成长环境。这是农村幼儿园提质的关键,也是农村幼儿园为《“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应做的努力。

(作者单位:琼海市机关幼儿园)

(责任编辑:郭凯云)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