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名校+教育联合体”,围绕“三个课堂”为科学教育做加法,推进区域科学教育均衡发展

作者: 王博 唐玲 姬文亮

研究背景

当前,围绕科学教育新模式,关于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整合,校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以及德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等方面。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内涵及关系上,有学者分析了促进二者融合的必要性,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期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充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1]。而在德育与科学教育方面,不同区域通过教师有目的地设计教学,不拘形式地将德育融合到科学教育实践中,相对多聚焦科学素质教育[2]。校外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与社会资源的引入方面,科技馆作为重要的校外科技教育阵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天津科技馆进校园、进社区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探讨“科学教育活动走出去”的可行模式[3];中国园林博物馆归纳出以博物馆、科学场馆、园林及自然生态主题园区作为教学主体和以青少年作为教学对象的一般科学传播教学规律和普通劳动实践教学通用参考法则[4]。大学等高等院校的资源主要围绕校内理、化、生等实验室的硬件提升与相关课程的开发,其中北京四中以“道元培养计划”作为切入点,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坚持的价值原则,从学校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改革、评价机制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论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5]。

北京市是校内资源整合的典范,根据实施主体和目标定位的不同,大体上可归纳为点、面两类。一是由部分具备教学资源优势的学校根据学校价值取向和自身特质建立的培养模式,其目标定位于对超常儿童进行个别化培养;二是由政府主导的以“翱翔计划”“雏鹰计划”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定位于从面上开展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而上海市在整合社会资源推进科学教育方面走出了区域特色模式,建设以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沪东分院为主体,以市、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机构为支撑的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校外教育机构;建立高校、企业共建机制,为校外科技教育机构和学校提供课程与项目资源保障[6]。

为确保陕西省特色课程的开展及不同区域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陕西省教育厅提出了建设“三个课堂”。“三个课堂”是3 种形式的课堂,是教师教育与学生学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智能发展与人格养成的3 种类型场所。“三个课堂”更是综合课中课后、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内容,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实施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综合体。具体来说,第一课堂是指地区或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的教育教学主阵地,主要是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这也是通常意义上所指在教室的上课或课堂,是当前所有教学活动的主阵地。第二课堂仍是指校内的学习场所,是指除第一课堂之外的所有校内资源,为深化和拓展第一课堂,通过校内功能部(室)进一步发挥好学校的育人功能和服务功能。目前第二课堂主要围绕第一课堂延伸的一些活动,活动时间少,体系相对需要完善,授课人员依然集中在一线教师。第三课堂是指走出校门以外的社会实践学习锻炼场所,主要以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等校外教育服务设施为活动载体的课堂[7]。

研究方法与过程

西安市高新一中初级中学立足陕西省基础教育,围绕创新后备人才选拔、培养、追踪,探索“名校+教育联合体”理论与模型在不同区域、不同校区之间的推广与实践,最终形成了推动陕西省基础科学教育均衡发展的三个课堂体系。体系围绕三个课堂有效整合学校教育与校外实践实训、课内与课外、教师学生与行业专家学者,以及校内与校外教育资源,促进科学教学,在第一课堂中通过巩固基本知识发展科学素养;在第二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深化科学探究的深度,为兴趣插上能力的翅膀;在第三课堂中围绕科学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开展校内外实践课程,为学生打造应用基础知识、展示兴趣特长、实践科学创新能力的平台。

课堂构建与课程实践

学校依托“1+4”人本课程,切实行动,深耕一线课堂,驱动科学教育“三个课堂”落地生根,形成了稳基础、重创造力的科学教育第一课堂,提能力、塑个性的第二课堂,以及拓视野、担责任的第三课堂。

第一课堂依托国家课程,开发对应学科的发展课程,对国家课程进行有益补充。“名校+教育联合体”成员围绕课程体系,构建或筛选相关硬件设置,设立专用硬件平台,统筹师资队伍,研读新课程标准、国家课程与教材,围绕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数学等学科,关注演示实验与分组探究实验等内容。比如在课堂上围绕学生小组演示实验与小组探究实验,依托国家课程与教材,每一章节形成一次拓展课堂,相继开发了“动感数学之几何画板”“理化生拓展实验”“信息技术课堂拓展项目”等课程,按不同年级渐次纳入课堂。

第二课堂包含社团课程和实践课程,是依据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需要开发的课程,包括数学创意系列社团、物理探究与拓展系列社团、化学系列社团及“机械公爵”系列社团等活动课程,采取网上自选模式。社团活动延续学生个性发展,聚焦新课标,培养相关核心素养,选择具体专题项目形成可操作、好操作、可实施、好实施的科学实践活动,提高创新后备人才的实践能力。

第三课堂包含国际视野课程、校园科技节和专项研学课程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国际视野课程以英语教学为主,围绕科学技术、新能源、碳平衡、地区特色与高新产业等内容,开展国际交流、模拟联合国、TED 演讲等多种教学活动形式,提高学生英语交流、国际思维,以及综合素质与能力。科技节是展示交流的平台,也是全校师生一年一度校园科技体验的节日。通过校园科技节主题活动,精心呵护学生心智成长,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引导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研学活动与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及西安植物园等研究机构合作,组织校内科学调查活动与校外小研究员研学活动,比如“行知秦岭”“走进中科院”等。通过第三课堂拓宽视野,在主题活动中促进合作交流,在研学活动中厚植家国情怀,促进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全面发展。

实践与反思

“名校+教育联合体”通过“五条主线”(名校科学教育顶层理念,名校长+引领辐射,科学教育名师工作站+结对帮扶,科学教育学科带头人+共享共长,科学教育教学能手+同台科学展示课竞技促成长)布局并提升优质名校与成员队伍;“七大统一”(统一招聘,统一培训,统一人员调配,统一教研,统一进度,统一展示,统一活动安排)展示分享交流区域优质科学教育均衡效果;多元发展,联合区域成员探索优质教育发展方向;评价反馈,动态协调名校与成员落实进度,促进区域优质教育健康发展[8]。

目前,西安市高新一中初级中学全面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西安高新区第七初级中学聚焦中草药种植课程落实自然科学教育,西安高新区第十一初级中学通过红色劳动教育结合无土栽培设施辐射科学教育,西安高新区东区初级中学借助建立定位研究站的模式在构建一系列对照实验的基础上推动科学教育,以及西安高新第四学校利用现代农业温室围绕作物种植、模拟育种的方式重现课本经典实验的方式开展科学教育的“名校+教育联合体”已基本形成。

上一篇: 杂志概览
下一篇: 梦想改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