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作小物品
作者: 张蕊
项目背景
统观人教鄂教版《科学》1—6年级全套教材,每册的最后一个单元是技术与工程类单元,共有12个单元,可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和工程观念的重要性。1年级上册“制作小物品”单元是在小学阶段遇到的第一个技术与工程的教学单元,这对于小学生启蒙工程设计、培养核心素养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5~6岁的孩子处于幼小衔接阶段,思维比较直观,需要通过动手操作感知周围世界。在对1年级学生的前测中发现,孩子有使用工具对材料加工的经历,但是95%的孩子在制作物品之前没有画过设计图,89%的孩子没有对自己的小物品进行过改进完善。通过学情分析,我明晰了学生的起点,找到了学生的增长点,让学生更好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科学学习(图1)。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技术与工程实践活动要“着重在设计图纸、成本核算、测试评价及迭代改进方面进行实践”,最终达成学科核心概念中的相关要求:“学会使用简单的草图,说出自己的思路”“制作简单的实物模型并展示,尝试通过观察发现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通过这样的学习,我重新设计了项目活动,将教材中第三、四单元进行整合,设计了如图2的项目过程。
项目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制订如下项目目标及重点、难点。
科学观念
●知道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
●知道材料、结构与笔筒功能之间的关系。
●了解制作笔筒需要绘制设计方案。
科学思维
●能对设计制作笔筒的不同观点、结论、方案进行质疑、批判、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和方案,具有初步的创新思维能力。
●能在教师指导下反思设计制作笔筒的过程、方法和结果,并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
探究实践
●了解制作笔筒的工程实践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根据需求,提出有创意的方案,实施计划,利用工具和材料进行笔筒的加工和制作。
●根据实际效果对笔筒进行改进、迭代。
态度责任
表现出对设计制作笔筒有兴趣。
●尝试自主设计笔筒,体会创意设计的乐趣。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项目重点:通过图示或模型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设计,会使用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按照设计方案制作出一个稳定、实用和美观的笔筒。
项目难点:在设计制作笔筒的过程中,通过测试、交流、反馈,对笔筒的材料和结构不断改进,逐渐达成项目需求。
项目过程
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课堂上,通过一段小视频向大家展示一个学生发现的问题:教师办公桌上的文具摆放凌乱,你有什么办法帮帮教师吗?
学生发现的问题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驱动性问题:如何才能为教师设计一个利于收纳、方便取用的笔筒呢?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伴随驱动性问题最终形成具体的问题:
●笔筒是什么样的?(结构)
●教师想要什么样的笔筒?(需求)
●用什么做笔筒?(材料)
●怎么做笔筒?(方法)
接下来将引导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寻求解决方法。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认识笔筒的结构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笔筒是什么样的?”课前在家长的协助下,学生搜集了笔筒的图片资料,不但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同时给以“原型启发”。课上让学生观察一些真实的笔筒,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笔筒的结构是什么样的。联合数学学科展开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简单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感知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特点,以及这两类图形的关联,引导学生经历图形的抽象过程,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将数学思维模式迁移到科学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笔筒的共同结构特点是由一个底面和侧面围起来的立体图形,培养了学生抽象与概括,进而建构模型的思维能力(图3)。
●设计调查问卷 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想要什么样的笔筒?”学生讨论后形成共识,通过访谈的形式,并在教师引领下形成调查问卷(图4),并对教师进行需求访谈。对教师的访谈很重要,因为它使项目更具真实性,访谈获得的信息是学生后期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教师的需求是学生设计的基础,也是后续对作品进行评价的标准(访谈的评价标准见表1)。
●设计笔筒 学生要根据被访谈教师的需求设计笔筒,他们面临的第3个问题是“用什么做笔筒?”这时教师要带领学生认识不同的材料(图5),重点观察纸的结构并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纸的特性。有了这些知识做基础,学生会根据材料的性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做笔筒,以此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并运用前面学习的材料概念、知识,解决材料选择的问题(图6)。接下来,学生根据项目需求进行设计,用画图和拼摆的方式表达设计思路。画图是理性思考的过程,而拼摆的方式符合1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更加直观,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我们以其中一个学生小组为例进行说明。这个小组通过访谈了解到教师的需求是用笔筒装签字笔和橡皮。设计多高的笔筒,对于学生是个难点,于是我为学生搭建支架,提供真实的签字笔,有的学生会采用比一比的方式确定笔筒的高度,也有的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说明他们在数学课上已经初步形成了测量意识,并将这种意识和方法应用到测量笔筒中,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图7)。
学生小组选择A4彩纸做笔筒的侧面,通过比较、测量发现这种纸太高了,需要裁剪掉一部分,还发现这种纸比较软,支撑力度不够,于是用胶带在外面进行加固,他们把橡皮放进去测试,发现取用不方便,于是在筒的旁边又增加了个矮筒……经历改进的过程,学生能够发现模型在结构上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需要不断改进缺陷才能充分实现设想的功能,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决定功能的跨学科概念(图8)。
另一个小组的教师需求是用笔筒放签字笔和毛笔,这组学生选择以实物模型表达自己的设计。学生用A4纸做出笔筒模型,但在测试中发现这个笔筒放签字笔合适,但对毛笔来说太矮了,于是他们又根据毛笔的高度设计了一个纸质的高筒。长短笔的需求让学生知道了笔筒的高度是根据文具的长短而设计的。同时,学生还想到了毛笔是湿的,放在纸筒里会把纸弄湿,于是又设计成了塑料筒,通过更换材料实现功能的合理性。
学生根据教师需求,对笔筒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实现功能的多样化,让学生对材料、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图9)。
有些访谈教师还对笔筒的美观性有需求,因此我还联合美术学科展开了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将美术课上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迁移,对笔筒的外观进行装饰并不断改进和创新,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技能更好地完成笔筒的设计。
通过以上这些策略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解决本课的重点问题,完成了笔筒草图、简图的初步设计。
设计制作,改进提升
为了完善学生的笔筒设计,在小组之间交流讨论、相互评价,之后改进自己的设计图。交流设计方案是非常必要的,这是一个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的过程,有效避免了一些制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培养了学生表达交流和反思评价能力,以及合作分享的态度(图10)。
每个小组会向被访谈教师介绍自己的设计(图11),教师会依据自己当初提的需求,评价孩子的设计。学生小组根据被访谈教师的反馈进一步迭代改进自己团队的设计。接下来,学生会按照修改后的设计进行制作、测试,再改进作品(图12)。
成果交流,汇报展示
各小组将制作好的笔筒在全班展示,同学们对笔筒的材料、结构和功能等作出评价,最终将制作好的笔筒送给被访谈教师,让被访谈教师评价学生的作品(图16)。
本项目学习采用了画图和拼摆笔筒模型两种方式展现学生的设计,呈现出了工程设计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使学生初步形成工程设计观念。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将课堂活动融入评价中,通过自评、同伴互评、被访谈教师评价,赋予学生小组星标奖励,推进教、学、评一体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
项目特色
本单元借助项目式学习创设了真实的职业体验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次项目式学习是从明确任务、解决实际问题开始的。团队共同创造作品,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并能发挥学生更多创造性。活动过程中首先明确驱动任务“如何才能为教师设计一个利于收纳、方便取用的笔筒?”学生经过发现问题、设计调查问卷、访谈、设计、建立模型、制作、测试改进,最后展示本团队的自制笔筒。学生根据被访谈教师的需求,对笔筒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实现功能的合理性和多样性,从而使学生对材料、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呈现出了工程设计的一般过程,让学生初步形成工程设计观念。这样科学知识就不再是独立的、枯燥的理论知识,实现了科学知识与技术应用的结合。
本单元借助项目式学习,将多学科融合,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技术与工程实践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启蒙了工程设计理念,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