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澒巧察于流水成于孜矻恩英才

作者: 陈思远

白澒巧察于流水成于孜矻恩英才0

化学之缘

我与化学的缘分始于幼儿时期。4岁那年,幼儿园老师神秘地看着我们,将气球套在盛着液体的矿泉水瓶上,随着气球中的粉末掉入瓶中,气球神奇地被吹了起来。伙伴们纷纷拍手叫好,都沉浸在这一神奇的现象之中。我在惊讶之余,也思考着一个问题:为什么气球会变大?虽然那时我还不知道什么是化学,但从那时起,我就开始着迷于各种神奇的化学现象。

初三接触化学时,我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方程式,“他们”很快就成了我的朋友,“我们”之间也在发生着神奇的化学反应,儿时的那些疑问也得到了科学的解释。

一旦踏入化学的大门,我就瞬间被这奇妙的世界所吸引:茁壮成长的“银树”、绿色的火焰、黑暗中迸发的那一缕强光……奇妙的化学反应无一不吸引着我的眼球。而最让我感兴趣的不是反应现象,而是现象背后的本质、反应背后的基本规律。得益于我浓厚的好奇心,我的化学成绩一直不错,它既成为了我的爱好,也成为了我的优势。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不再满足于课内的化学知识,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深入探究化学的奥妙。

幸运的是,升入高中后,我了解到参与中学生英才计划将有机会前往各大高校接受顶尖科学家的指导,完成自己的科学研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英才计划的申请过程并不容易,但凭借着我对化学的热情和好奇心,以及前期的知识积累,我顺利地通过了笔试和面试,在清华大学李景虹院士和杨磊博士后的指导下,进行了为期1年的科学研究。我与化学的缘分,因英才计划更进了一步。

初识清华

望向如同长龙一般的游客队伍,我手持清华校园卡挤进校门,“不用排队”也能令我兴奋和骄傲。看向偌大的校园,宽阔的球场、标志性的日晷、熙攘的人流,以及即将承载我1年记忆的何添楼(清华化学系主楼)……我不由得放慢脚步,仔细体会这来之不易的经历。进入何添楼,看着努力研究的学生与教师、复杂精密的实验仪器、深奥的研究成果,想到未来1年我将在这里完成自己的课题研究,我感到了莫大的荣幸。

初次见到导师李景虹院士,他平易近人,用信任而期待的目光看着我们,向我们表达了他的殷切期望,以及将未来承载于青少年的期待。导师的话在我心中埋下了努力奋斗的种子。

困难重重

我跟随李院士的助理杨磊博士后开展科研工作。杨老师的研究方向与微生物检测相关,正好我也观察到了日常生活中与微生物相关的牙齿问题,因此,我最初的研究题目与牙齿致病菌检测有关。我阅读了数十篇与牙齿致病菌和检测技术相关的文献,虽然文献检索的过程枯燥而乏味,但每次理解一项新技术、一种新方法所带来的成就感,以及将总结内容汇报给杨老师时他给予的肯定,都推动着我继续研究下去。终于,我初步总结出了一套可行的检测方法。

但是,由于实验室安全等级及英才计划对生物检测的限制,总结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应用于实践。面对突发状况,我心急如焚,但在与杨老师深入沟通后,经过认真思考,我创造性地提出了益生菌检测:随着致病菌数量的增高,益生菌的数量会相应降低,可以通过检测益生菌数量反映致病菌浓度的变化。由于都是生物检测,前期总结的方法也有部分可用,当我将想法告诉杨老师时,他也为我的巧思感到骄傲。

开始实验后,我满怀期待地将培养出的唾液链球菌放在单细胞拉曼检测仪上进行检测,可问题又来了:由于培养的细胞活性过强,检测激光不能稳定地照射在一个细胞上,对检测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传统的限制细胞移动的方法(添加棉絮、降温、脱水等)都因为仪器自身的限制而不可用。当时已经临近暑假,其他同学都已经实验过半甚至快要结题了,我却在实验最开始就遭受了当头一棒。当我不知所措时,李院士的殷切期望和杨老师的耐心指导帮助我冷静下来,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

杨老师建议,既然生物检测的不确定性高,不如对非生物物质进行检测,以降低检测难度。于是,我开始了新一轮的资料查阅,发现北京市各大湖泊的水质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与杨老师沟通后,将最终的课题确定为“基于分子内自增强与共振能量转移的电化学发光适配体传感器用于Hg2+的灵敏检测”。在确定这个选题时,已经7月中旬,比其他同学晚了将近1个月,我只能马不停蹄、加速追赶。

“赶科研”是一件无奈又辛苦的事。暑假期间,何添楼内,我甚至比在高中学校待的时间都长。从早上8点开始,到晚上天黑,我都沉浸在无限的文献中、奔波于各种实验器材之间。虽然实验的过程也充满了困难与失败,但在前期选题的艰辛面前,这些问题都不能阻碍我前进的脚步。功夫不负有心人,10月,我终于测得了理想的数据。当我挥舞着双手在实验室庆祝时,杨老师也为我的成功感到高兴。

年度评议

转眼间到了12月,我成功入选英才计划年度评议活动。独自前往中国科技大学,英文答辩、设计展板都成了我要克服的困难。尽管我作了充分的准备,但在答辩现场,面对专家的提问,还是由于过于紧张,没能将自己的想法准确地表达出来,导致我没能进入国际遴选活动。在清华大学,1年的努力虽有遗憾,但这次经历也让我了解到自己在英语和科研方面的不足,为我未来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收获颇丰

1年前,我在为能否入选英才计划而紧张;半年前,我在为选题的可行性而焦虑;3个月前,我在为实验结果未能达到预期感到不安;1个月前,我在为能否选入年度评议而着急;半个月前,我在为全英文答辩而慌张;而就在昨天,我也在为答辩失利,没能进入国际遴选而懊恼自责。我的科研经历中仿佛充满了紧张、不安与失败。可今天,回想起1年的时光,从1天1页中文文献到熟读近百篇英文论文,从拿移液枪手抖到熟练操作各种仪器,从词不达意到完成6000多字的研究论文……每一次的不安都激励着我,推动着我继续学习,努力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1年的时间很短,短到我的生活中好像只有英才计划与科研,1年的时间也很长,长到能够有如此巨大成长和多彩的科研生活。我与化学、与导师、与清华大学,因英才计划而紧紧联系在一起,感谢向我提出殷切期望的李景虹院士,感谢耐心指导的杨磊博士后,感谢英才计划给予了我一次难忘的经历、一次特别的体验,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